泉州市舶提举司

泉州市舶提举司,简称泉州市舶司,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属于中国古代海关管理机构。泉州港兴于,盛于,衰于中叶。据道光《晋江县志》记: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有关方志记载:南薰门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提举市舶司于泉州,此后撤复不断,直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最终迁往福州。福州市舶司在之后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

泉州市舶司遗址

沿革

编辑

宋朝时期,泉州是一个非常繁华的港口,一直到元朝灭宋之后还是非常繁华,当时的泉州有许多阿拉伯商人居住,甚至影响闽南语口头问候语[1]。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着蒙古军队来到中国,曾在泉州居住一段时间,并从这里乘船回国。他在游记里对泉州的繁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天主教罗马教皇也曾派特使孟高维诺前往中国大都(今北京)觐见元成宗,也是从泉州登陆的。元朝时,福建提举市舶司改名为泉州市舶提举司(简称泉州市舶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泉州升为泉州路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泉州路改为泉州府。洪武七年(1374年),明州、泉州、广州三市舶司同时关闭废弃。永乐元年(1403年),复置太仓黄渡、宁波、泉州、广州、交趾云南五市舶司,准日本通贡宁波,琉球通贡泉州,但民间海禁事例并没有取消。成化八年(1472年),泉州市舶司迁至福州府整合管辖。嘉靖二年(1523年),严申海禁,罢浙、闽二市舶司,只留广州市舶司,不久也废除。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经淮扬巡抚唐顺之的请求,三司才得到恢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浙江一司以巡抚刘畿的请求,又罢。福建一司开而复废,至万历中始恢复。自此以后,终明之世,市舶司无大变动。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al-bei(阿伯)、al-yi(阿姨)等等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