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场村

位於中國大陸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的一个行政村

洛场村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的一个行政村。总面积2.739平方公里,有15个经济社,9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572人。1751年建村,原名“洛溪村”,为许姓人居住的地方,现除乌石岗自然村是以陈姓人为主外,其他自然村以江姓人为主。洛场村是许多华侨的故乡,在清朝咸丰年间就有村民离开中国谋生,现在中国海外的洛场村华侨有5000多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部分村民在海外挣钱后回到洛场村生活,但由于当时洛场村土匪众多,华侨纷纷在洛场村建设碉楼用于自卫。洛场村现存碉楼建筑原有60多座,为广州市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碉楼群[1][2]。但因业主在海外生活,许多碉楼建筑空置、废弃,有10多间碉楼因缺乏维护而倒塌[3][4]。2013年始,洛场村发展“花山小镇”项目,开发碉楼、引入文创企业,使碉楼得以保护与再利用,亦提振村内经济[5]

洛场村一景

历史沿革 编辑

1751年(乾隆十六年)洛场村建村。原名为“洛溪村”,居民以许姓为主。1754年,江姓人从平山迁入洛场村,陈姓人则从博罗迁入洛场村。咸丰年间,许多洛场村村民赴海外移居。从建村至1911年,洛场村地方均属花县平山村管辖,并被划为第十一、十二堡。[6]

1911年至1934年,花县改为六区,洛场地方属花县一区管辖。1935年改属花县二区管辖,1941年改为花县一区管辖,1946年改为平山乡管辖。1949年被划分为平东乡和平北乡分别管辖,1957年统一划为平山乡管辖。[7]1983年,花山人民公社改为花山区,洛场村独立为洛场乡[8]。1987年改为洛场村,属花山镇管辖[9]。1950年至1955年,洛场村是花县人民政府的驻所[10]

地理 编辑

洛场村地处花都区花山镇中东部,由洛场村、上中庄、下庄、文和定庄、全贵庄、金岗岭、乌石岗、大窝岭、瓦窑塘9个自然村合成。东接花山镇的平东村、花东镇的天和村;西接花山镇的东华、平山村;南接平东、平山村;北接花山镇的两龙村。洛场村位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附近,至大广高速花山交流道需2分钟车程[11],至白云机场需15分钟车程,至广州市区约1小时车程[12]

洛场村的地质属于平原地貌,村辖范围除乌石岗、大窝岭及金岗岭(已被平整)外均为粘质土可耕水浇地。表土层较浅,土质松软。自然形成的铜鼓坑河及人工开挖之流溪河灌渠自东向西流经洛场村。[6]

洛场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夏季最高温度可达37℃,冬季最低温度可达0℃。日照时间长。春天多雾霾或阴雨,气候湿润,偶有冰雹;夏天秋天多雷雨,常受台风波及;冬天雨水少,常刮东北风,天气干燥,偶有霜冻或结冰。[7]在1958年开挖流溪河灌渠之前,洛场村的自然灾害多为短暂之旱灾或铜鼓坑的水患。1959年5月17日,铜鼓坑仙阁段决堤,洛场村房屋亦被波及淹没[13]。1963年1月至9月,洛场村未下透雨,致使农作物干旱而死。[7]

碉楼建筑 编辑

广州洛场村碉楼建筑群

静观卢(上)
鹰扬堂(中左)- 津仁楼(中右)
活元楼(下左)- 彰柏家塾(下右)

洛场村原有60多座碉楼,均为1920年代至1940年代由海外洛场村华侨建造[6]。但因缺乏维护,现仅存50多座碉楼[4],是广州市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碉楼建筑群[2][14]。洛场村的碉楼群,和开平碉楼是同期建造的,都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间,是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华侨汲取各自侨居国的建筑风格并结合当地工匠想像力的产物,亦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乡土建筑群体。[5][15]这些碉楼中,大部分布局以中式为主,建筑造型以西式为主,兼具中西风格[16]。与开平碉楼不同,洛场村碉楼的防卫性略为弱化,风格与用途更注重居家、实用[17]。碉楼有铁栅、枪眼、瞭望台,亦有卧室、厨房、会客厅。[18]由于洛场村碉楼多为一家一户兴建,其碉楼比开平掉楼小而精巧,而院子会比开平碉楼大,亦注重碉楼的方位、坐向和通风。[19][20]碉楼是楼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华侨与家眷的安居之所[4]

江梓桥楼 编辑

“江梓桥楼”建于1937年,三层半高。首层门口建有两根欧式门柱,碉楼外墙采用青砖为材料,每层楼都有一个外飘的阳台,阳台上有壁画。主楼的两侧各有一座副楼供佣人居住。[21]因为俯瞰造型似一架飞机,所以村民又将其称为“飞机楼”[22]。飞机楼的主人江梓桥,是洛场村一位读书人。其子江宝卓留学美国,曾在陈济棠主政时期的广东政府中任职,另一子江宝琨在美国开设洗衣店,寄回不菲侨汇。[23]江梓桥楼的建造、设计均为当时广州市最好的设计师主持,陈济棠利树宗为房屋竣工纪念碑提名[24]

津仁楼 编辑

“津仁楼”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呈长方形,北侧带有一路建筑,由江津仁出资兴建。坐西朝东,主楼房长5.2米,宽11.6米,三层半高楼房高约12.5米。右路带一层高面阔3.9平方米的房间。建筑占地110平方米。津仁楼主楼为平顶屋面,大砂砖墙,大红方砖铺地。室内木板露面及楼梯,大楼墙体有两层铁拉码固定[1]

鹰扬堂 编辑

“鹰扬堂”,又名“自谦楼”、“斑马楼”,建于1930年代。为中西合璧式建筑,主楼坐西北朝东南。长4.6米,宽10.8米,楼高三层半,约有14.2米高。建筑占地49.7平方米,主楼右路带一路建筑长9.1米,宽11米,与主楼以2.4米巷道相隔。前有约108平方米的大院。[1]

主楼使用大砂砖和青砖砌成条状墙体,两侧墙体用两种砖交替竖砌,颜色层次分明。正面女儿墙上设有拱形照壁,照壁上塑有大鹰,正面有灰塑竖写“鷹揚堂”三字,两侧写有“江林記造”和“江河平作”。楼主为江自谦,美国华侨,民国时期回洛场村建成此楼。现此楼后人将此出租予他人居住[23]

静观卢 编辑

“静观卢”又名“悦远楼”,建于1930年代,为中西合璧式建筑,由江悦远合资兴建。坐西南朝东北,长8.5米,宽7米,高三层半约12米。为华侨楼建筑,平顶雾面,青砖墙,红方砖铺地,室内有木板楼面及楼梯,大楼墙体有铁拉码固定。[1]

活元楼 编辑

“活元楼”又名“剑楼”,为中西合璧式建筑,由江活元和江活桥两兄弟合资兴建。坐北朝南,楼房长11.5米,宽11.9米,三层楼高约11米,建筑占地144平方米。民国初期,楼主江活元之子江志剑在此居住过,故村民称之为“剑楼”。[1]

彰柏家塾 编辑

“彰柏家塾”建于1920年代,由旅美华侨江彰柏出资兴建[25]。坐西朝东,三层楼高约10米,过去是洛场村为宗族子弟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馆[23]

产业发展 编辑

农业 编辑

1949年,洛场村有可耕地2000亩,1954年土地平整后可耕地增至2200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亦种花生农业合作化后,统一种植水稻,仅有小部分土地种植花生或其他农作物。1968年至1977年曾推广一年三造,即在晚稻收割后再种植冬小麦油菜紫云英。1970年起大量种植焦柑,仅有小部分土地种植自用的蔬菜或其他经济作物。

改革开放后,农户除种植需上缴之水稻外,开始种植其他经济作物。1993年后,因应焦柑树产量下降及受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征地补偿价格影响,农户砍焦柑,改种龙眼。2000年起,由于农业税废除、城市建设,洛场村可耕地不再种植水稻,改种植龙眼、蔬菜、甜玉米等农作物。[7]

在畜牧业方面,农业合作化前,洛场村农户一般饲养一头用于耕地,亦饲养一两头或十余只三鸟。农业合作化后,生猪由生产小队和社员饲养,三鸟和耕牛由农户饲养,三鸟和生猪每年都要按需上交。改革开放后,三鸟和生猪的上交任务取消,农户普遍采用肉、生猪、鱼塘立体养殖的模式就。[7]

在水产业方面,改革开放前,洛场村只有15片鱼塘,总面积约70,年产量约500。改革开放后,新开挖290亩鱼塘,而年产量因采用塘水加氧、精饲料喂养而提高至约2000斤。[7]

在林业方面,1949年以前,洛场村只有少量野生林位于山丘处,因1958年大炼钢而被砍伐。2000年开始,洛场村在山丘上种植林木,现达约70亩。[7]

观光业 编辑

2013年底,郑国明和谭乐启动“花山小镇”计划,希望将其洛场村的碉楼与老屋宅合伙租下,打造文旅小镇。耗费了两年多时间与房屋主人洽谈承租事宜后,两人顺利租下8栋碉楼[注 1]、30多间[注 2]青砖房,租约5年至15年不等[15]

花山小镇项目将碉楼和百年民居按照原有的自然布局和生态环境规划进行改造以做到“修旧如旧”,院落设计基本保持了老屋旧式格局,但融入了更多设计元素[15][26]花山小镇首期占地约20亩,合计投入1500万人民币以改造巷道、污水管网、并修葺部分碉楼[27]。除了对洛场村的碉楼进行整体性保护和文化创意开发,花山小镇项目亦开展文化民宿、展览馆、文化一条街、艺术公园等建设,吸引和聚集一批摄影、美术雕刻、音乐、艺术品等文化艺术和创意人才[15][23]

花山小镇带动了洛场村旅游业的发展。2016年,花山小镇吸引游客逾30万人次,年产值达5000万人民币[28]。洛场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5万人民币,村民的人均收入18575人民币[23]。2018年,花山小镇吸引了31家文化创意机构入驻,包括红酒咖啡文化、设计、太极文化、陶艺影视、书画院、民宿等业态陆续前来投资[15][14]。同年,洛场村改造项目被列入广州市城市更新年度计划,获得建设资金1500万人民币。此外,亦获得特色小镇创建资金2000万人民币。目前,投资约1.45亿人民币的花山小镇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这些资金将会用于将用于建设生态停车场、改造及修复风水塘,亦会整饰村内巷道、保护和修复旧有碉楼、装饰村民自建房屋。预计二期工程建成后,花山小镇占地面积400多亩,成为文创企业和人才的聚集地。[27][29]

人口 编辑

洛场村立村以来,江、陈两姓族人繁衍生息,1949年已有1300多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放缓及有人出国定居,除乌石岗一自然村人口增长较快外,洛场村的人口增长率在0.4%左右。[7]洛场村民除两个嫁入的女性为少数民族外,原住的村民均为汉族。洛场村现旅居国外及港澳台的村民及后代达5000多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巴拿马西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1]

落户花山镇的工企业达数百家,这些企业吸引了不少来自外地的务工人员。洛场村因靠近镇政府所在地、毗邻花山华侨工业园区,广州市医药学校亦在附近,有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到洛场村租屋暂住。2013年,在洛场村暂住的人员就有2000多人。这些人员主要来自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四川等地,亦有人为学生。除少数人在洛场村承包土地种植蔬菜或经营小生意外,大部分均为企业或商店的雇员。[7]

洛场村人口分布表[7]
队别 人数 队别 人数 队别 人数
一队 195 六队 97 十一队 106
二队 221 七队 168 十二队 173
三队 205 八队 128 十三队 149
四队 257 九队 156 十四队 151
五队 261 十队 139 十五队 166
合计 2,572
此列表均为2013年的人口数据

生活设施 编辑

在住房方面,1949年前,洛场村民的住房除华侨回乡所建的五十多座混合结构的楼房外,其余均为泥砖房屋或砖木结构房屋。1958年,大跃进期间,不少旧泥砖房被拆掉,泥砖被砸碎作泥肥。一些缺房的村民开始改用红砖修建砖木结构房屋。改革开放后,村民先后修建了混合结构或框架结构的楼房,这些楼房多为两层半或以上。至2013年,村民均住于楼房。[30]

在能源方面,从建村始,洛场村村民普遍使用井水或江水,无人使用电力。1963年,洛场村开始使用水力发电抽水抗旱。1965年,村民家庭照明均以电灯取代了煤油灯,各种各样的电动农机具也投入使用。19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发展,村民逐渐使用家用电器。2003年,洛场村民全部改用自来水[7]在能源使用上,洛场村民生活使用的能源稻草和山柴草,主要用于施肥、烹饪或取暖。1950年之后,村民开始使用煤炭作为能源,但仍使用稻草及山柴草。1990年之后,村民开始使用煤气作为能源。村民亦会购买电器,使用电能作为能源。[7]

在通讯方面,1988年以前,洛场村村民邮寄信件包裹、订阅报刊、领取包裹及发送电报,均要到平山或者两龙邮电所办理,村民收到的信件或报刊则由邮电局的邮递员负责派送到村民家中。1988年之后,村专设一员,代邮电局派发包裹。[7]1956年之前,洛场村村民要打电话平山或者两龙必须要到邮电所办理。1956年,洛场大队安装了村内第一台手摇电话,为邮电所分机,需分机话务员代接才能通话。1977年,大队的电话改为拨号的自动电话。1998年始,自动电话大量进入洛场村村民家中,许多拨号电话更新为程控电话。 1993年,洛场村有村民开始使用传呼机,1994年有村民开始使用“大哥大”移动电话,至2005年,洛场村村民已经普及使用手机。[7]

在电视方面,1974年,有洛场村村民购置一台9寸黑白真空管电视机,此后亦有生产队也相继购买了黑白真空馆电视机。由于当时一个生产队只有一台电视机,村民看电视则要需集中观看。直至1980年代中期,带室外天线的电视机逐步普及。1990年代,彩色晶体管电视机在村民中普及,大多数采用有线电视。2013年始,数字电视开始取代有线电视,不少家庭亦更换为液晶电视机。[7]

在文体设施方面,洛场村先后投入216万人民币,建成洛场公园、下庄公园及大窝岭公园,亦建成洛场文化广场。洛场村亦投入328万人民币,修建通往各自然村至硬底水泥村道,亦修建美化第三生产队之村道、塘基,亦有美化文和定庄之树林。[7]

教育 编辑

 
建于1923年的彰德阁,为美成小学的钟楼

在1921年之前,洛场村无自有学校,求学者只能前往外镇之悦贤书院或花峯书院学习。1921年,洛场在美华侨江照台、江秋联、江绍庚、江远能、江成贯等人组织华侨捐款,在洛场村西南侧兴建两层结构共6层高之校舍,命名为洛场小学。1926年,校舍被烧毁,后由华侨再次捐款,共筹得12万美元以重建校舍。1937年改称美成小学。学校有校歌,学生有校服,亦有校车接送。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停办,1946年复办[1][30]

1951年,修业小学并入美成小学,并于1967年更名洛场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洛场小学遭到破坏,所属建筑的装饰被打烂,学习内容仅限于《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著作》,中学部则停止办学。1976年,洛场小学恢复正常教学。[31]1978年,中日友好访华团曾到洛场小学参观,留下一面27人签名的锦旗。 1979年8月30日,美国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访华时参观了洛场小学。美成小学校友、美国加州州务卿余江月桂亦回母校探望[6]。1981年复名为“美成小学”[6]

1933年,当地华侨集资创办修业中学,名称取自《易经》中的“君子进德修业”[32]。当时校内有300余名学生、几十名老师。1939年,校舍被日军炸毁。1985年,由于村里的适龄学童增多,修业中学复办并扩建新校舍。2005年修业中学与花山中学合并,原校舍于2007年改为花山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1]

交通 编辑

 
一条被铺上青石砖的巷道

1949年前,只有平回(花山平山—北兴回龙)公路由东往西通过洛场村,这条公路只有一车道,为泥底公路。通往洛场各自然村的均为狭窄弯曲的田间小路,而洛场村范围内仅有铜鼓坑石桥、乌石岗桥、解放庄桥和上庄桥。1950年代,公路部门将平回公路扩宽为两车道泥路。1960年代,政府修建了文和定庄桥。1976年,将泥路分段改造成柏油路水泥路。1993年,花都市修建四车道一级公路  花都大道,其自西向东穿越洛场村,连接  105国道  106国道[33]。2008年,花山镇政府投资修建启源大道,亦建设铜鼓坑桥和流溪河桥。其四车道一级公路自北向南通过洛场村,连接花山工业区与花都大道。除此之外,政府亦投资建成金岗岭桥及机场高速北延线花山立交桥。[7]

2000年起,洛场村先后投资280多万人民币,修建了连接洛场、乌石岗、全民、大窝岭、金岗岭五条共8公里可通汽车的水泥硬底村道。截至2013年,洛场村除已废弃的道路外,其余村道、巷道已全新改造成水泥硬底巷道。[7]2013年之后,部分巷道为配合花山小镇的建设,改铺青石砖[15]

荣誉 编辑

2016年,洛场村被广州市旅游局评为“广州乡村旅游示范点”[34][35]。2020年,洛场村获得“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36]。除此之外,洛场村亦获得“广州市文明示范村”[12]、“珠三角最美乡村”[12]、“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11]、“广州市乡村旅游示范村”[11]、“广东省古村落”[11]的称号。

注脚 编辑

  1. ^ 分别为彰柏家塾、澄庐、开诚楼、活元楼、静观庐、鹰扬堂、津仁楼、活钦楼[11]
  2. ^ 一说21间[1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花都区地方志篇纂委员会.中国梦,洛场行——一个美丽中国梦想愿景,一部侨乡碉楼文化的历史.2012.
  2. ^ 2.0 2.1 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洛场村(花山小镇).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 [2020-03-30]. 
  3. ^ 吴敏平; 奚婉婷. 穗花都隐藏华侨宝藏 风烛楼群亟待保护. 中国新闻社. 2010-10-10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4. ^ 4.0 4.1 4.2 李丹. 花山小鎮:從碉樓古村到文藝范小鎮. 广州日报. 2016-09-01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5. ^ 5.0 5.1 廖琼. 花都花山镇洛场村 隐藏着47座民国碉楼. 新快报. 2016-09-13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6. ^ 6.0 6.1 6.2 6.3 6.4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花都古村落. 花都地情丛书 1.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218-12976-1 (中文(中国大陆)).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花都区地方志篇纂委员会.花都区地方志·洛场村志.2013.
  8. ^ 花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决议.1983-01-12
  9. ^ 花县人民政府.关于花县撤区改镇、撤乡改村的决议.1987-03-10.
  10. ^ 花山镇洛场村. 南方网.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张晓宜; 徐静; 苏韵桦. 红色基因扮靓美丽乡村. 广州日报. 2020-07-14 [2021-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中文(中国大陆)). 
  12. ^ 12.0 12.1 12.2 高镛舒. 花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多条村庄变身休闲基地. 新快报. 2019-04-22: A12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中文(中国大陆)). 
  13. ^ 花山人民公社.花山人民公社水患报告.1959-05-20.
  14. ^ 14.0 14.1 宋昀潇; 李锦龙. 从繁华都市来到广州古村落 这些年轻人在追寻什么. 羊城晚报. 2018-10-03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李春花; 王瑜玲. 百年民国碉楼“复活” 打造华侨文旅小镇. 南方都市报. 2018-11-02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16. ^ 卜松竹; 黄丹彤. 广州“藏宝图”今日揭面纱. 广州日报. 2009-04-01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17. ^ 龚春辉. 侨乡“空心村”变身文旅小镇. 南方日报海外版. 2019-02-18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18. ^ 邬嘉宏; 李婷婷. 当“美丽乡村”建设遇上文化创意 碉楼古村化身“花山小镇”. 羊城晚报. 2016-07-05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19. ^ 开平碉楼注重防御 花都碉楼更具生活气息. 新快报. 2016-09-13: A13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中文(中国大陆)). 
  20. ^ 广州花都洛场村也有好看的碉楼群!. 江门台. 2018-07-26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21. ^ 21.0 21.1 申卉; 沈亦霖. “广式”洋楼 千姿百态. 广州日报. 2018-08-28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22. ^ 许玮茵. 花都花山镇:花山小镇. 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 2015-05-17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贾政. 花都洛场村“隐藏”46座碉楼,“深闺”碉楼诉说侨乡故事. 广州日报. 2017-08-20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24. ^ 广州藏碉楼 深闺人未识. 广州日报. 2009-06-01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25. ^ 叶伟报. 花山小镇里的碉楼群. 信息时报. 2019-05-07 [2020-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4). 
  26. ^ 韩静. 洛场村:“空心村”变身文创小镇. 农民日报. 2019-07-09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27. ^ 27.0 27.1 李文. 草莓长在“半空”中,花都古村落活化开发,新手村进军乡村游. 南方都市报. 2019-04-23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中文(中国大陆)). 
  28. ^ 杨滢; 何伟奇; 毕锦镜. 广州市洛场村——产业融合发展 让破败小镇焕发生机. 央广网. 2017-06-11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29. ^ 何姗; 方汝敏. 百年碉楼古村蝶变文化园. 新快报. 2019-1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30. ^ 30.0 30.1 卢福汉. 花都古村落探寻 1.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11. ISBN 978-7-562-35835-0. 
  31. ^ 美成小学.美成小学校史.2002
  32. ^ 85歲古鐘樓孕育三代學子. 星岛日报. 2018-12-08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中文(繁体)). 
  33. ^ 广州市花都区交通运输局. 好消息!花都大道扩建改造项目如期完工!. 广州日报大洋网. 2019-06-18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中文(中国大陆)). 
  34. ^ 程景伟. 广州公布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中国新闻社. 2016-05-19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35. ^ 全杰. 广州公布10个乡村游示范点. 广州日报. 2016-05-20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36. ^ 周聪.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在广州花山小镇挂牌. 羊城晚报. 2020-08-17 [2021-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中文(中国大陆)). 

坐标23°26′30″N 113°16′45″E / 23.4417°N 113.2792°E / 23.4417; 113.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