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幢,粤音:tong4,拼音:chuáng),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南华中路之间,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是广州五大丛林(另几个为光孝寺华林寺六榕寺和不存的长寿寺[1])之一。

海幢寺大雄宝殿塔殿

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海珠区南华中路188号
分类古建筑
时代清代
编号4-5
登录1993年8月
澹归和尚像

海幢寺原址在南汉时,曾是皇家园林并建有千秋寺,后荒芜变成民居。到明代末年,有商人购入建为私家花园,后又转赠予光牟、池月两位法师,遂改建为海幢寺[2]

该寺以保存有大量珍贵历史文物而闻名于世。寺里保存有澹归和尚的墨迹与诗稿。澹归俗名金堡道隐卫公,为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后削发为僧,在该寺长住。他的诗稿有反清情绪,当时无法刊刻,原稿完整无缺,至今仍成为该寺的法宝之一。

历史 编辑

 
海幢寺(1838年)
 
重建中的寺院牌坊

海幢寺地处万松岭,该岭在历史上也建造过不少名寺,但已先后颓毁,其原址南汉时称为“千秋寺”,后废为民居。(有说是废为墓葬区)明代后期富商郭龙岳购入地皮,在此兴建了自己的私家花园“兰园”。至明末,光牟、池月两位僧人向郭氏募缘得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梵语Sa^gara-dhvaja)潜心修习《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佛”之意,将佛堂取名为海幢寺。[3][4]

平南王屠广州城后 编辑

顺治十二年(1655年),曹洞宗第三十三世空隐和尚在寺住持。此后,天然和尚、阿字和尚、古云和尚等名僧先后在此住持传法。在清军屠城占据广州后,平南王尚可喜听从了天然和尚劝导,牵头扩建海幢寺,以超度在十日屠城中屈死的亡魂。在尚可喜的支持下,新建立官府内外人等均纷纷捐资该寺院,陆续购置寺旁田地进行扩建。由康熙五年(1666年)至康熙十八年的10多年间,整体的院阁就增加到23座。其中平南王的妻子、王妃舒氏就捐建了大雄宝殿,平南王本人就捐资建天王殿,总兵许尔显捐资建韦驮殿、伽蓝殿,广东巡抚刘秉权捐资建山门(今南华中路处,该处原属“海皮”边)……随着寺院建筑以惊人速度扩张,最开始的佛堂、准提堂也被改为客堂,环以回廊,以增壮观。本来朴素之极的海幢寺,开始尽用绿色琉璃砖瓦盖顶,在当时这是最为华丽名贵的建材,连显赫的王府也不见得使用[2]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建毘卢阁。道光年间,南海人伍右肃施银修建韦驮、伽蓝两殿。光绪年间,寺内有僧人300多,一时高僧云集,盛极一方。寺内的四大天王、十六尊者和慈航普渡,与众不同的男身观音极具特色。海幢寺既成为弘扬佛法之所,又是广州人旅游胜地之一,寺内曾有“古寺参云、珠江夜月、飞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花田春晓”八大景点。

 
天王殿
 
海幢寺(1874年)

18世纪是海幢寺的鼎盛时期,寺院规模超过现址的三倍。前临珠江,后倚万松岭(今金粟园至龙福西二巷),寺院后东界到达现今的同福上街。最初落成的大雄宝殴阔七楹(约35米),高三寻(合丈四尺多,约7、5米)。后来又建成规模更加宏伟的藏经阁以及天王殴、韦驮殿、伽蓝殴等一系列殿堂及配套设施。清《康熙鼎建碑》称此阁“碧瓦朱甍,侵霄烁汉”。此后还相继建成丛观、西弹、镜空、松雪、悟闲,画禅等堂宇,地藏、诸天、闻清钟等楼阁,惜阴、就树等廊轩,幢隐卢、空缘弹等馆舍,还有普同塔、瘗鹿冢等僧侣墓园,寺后有松园、宁福庄、瘗鹿亭等。规模之大,为广州寺庙之冠,也是“五大丛林”之一。

中华民国后 编辑

中华民国初期,当局将寺南北两旁土地分割出来,建成南华路同福路,寺院面积大幅缩减,部分土地转成私人土地。粤东红十字会会长陆如磋就曾在民国五年(1916),将一幅其名下原属海幢寺普同塔的土地捐给红十字会[2]。开辟同福路把寺园腰斩为南北两部分。民国十七年(1928年),广州市政府把海幢寺部分房地划出建“河南公园”,民国廿二年(1933年)9月改称“海幢公园”。至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前夕,海幢寺的许多殿房因开马路而被清拆,只保留大雄宝殿、天王殿、舍利塔殿等部分建筑。

 
海幢寺普同塔画像(1903年)
 
清末时的出家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公园进行过多次修葺,寺内仍有干慧、素仁两位僧人居住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幢寺惨遭浩劫,四大天王殿被清拆,寺内所有佛像被砸烂,文物也大多流失损毁。1980年代末,大雄宝殿成为音乐茶座和舞厅。

1992年,广州市佛教协会收回被占用的殿堂。1993年1月,成立海幢寺重修委员会,同年3月7日,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海幢寺举行洒净仪式,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新成法师任方丈,同时负责海幢寺的重修复建工作。重修项目共投资1000多万元人民币,修复了大雄宝殿,重建了天王殿、塔殿、放生池和7层僧舍、藏经阁综台楼等。1997年又在大雄宝殿前空地东侧新建一座名为宝严塔的石塔。

 
大雄宝殿(1840年代)

现在寺内有30多位僧人,大雄宝殿供奉的3座顺治康熙(1668年前后)年间铸造的铜佛,高10多米,称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佛。过去佛为燃灯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未来佛为弥勒菩萨。重建后的天王殿内四大天王,其高度、体积是广东省境内寺院之最。 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及特色 编辑

该寺的大雄宝殿及塔殿,均坐南朝北,面对珠江。寺内的天王殿,原有四大金刚和三玄佛像等。四大金刚,以高大威猛,元神毕露而闻名,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神像为后来重塑。该寺的石造舍利塔构造别致。寺里有300多年的鹰爪兰一株,据说是明末郭岳龙“兰园”的遗物,年代比海幢寺还要久远,因而有“未有海幢,先有鹰爪”之说,此花现被铁栏杆保护。原寺里还有金鱼池、巨石等陈设。该巨石原为清代富商伍某购赠,石状如“猛虎回头”。抗战期间,日军已准备将其运往日本,已经搬动,但仍未成事时日本就宣布投降。1951年,该石归回海幢寺。

现状 编辑

 
2008年底对免门票报道的澄清。

由于历史缘故,十年浩劫文革期间,海幢寺受到毁灭性破坏,被辟为公园,而当时海珠区人民政府与寺院议定以绿篱为界,划分海幢寺和公园,寺庙位于公园的西侧。此外,当时公园内还建有儿童游乐园、酒家等。然而寺内却没有鼓楼、山门、牌坊等建筑,形成了“寺不像寺,园不像园”的尴尬局面。[5]2006年海幢寺得到海珠区政府的批准将寺交回海幢寺恢复寺院管理,并在2008年11月中旬起开始施工,重建寺门、牌坊和钟楼等建筑,并复名海幢寺,不再使用海幢公园这一地名。[6]但同时《羊城晚报》、《信息时报》等媒体报道海幢寺因此而免门票[5][6],后海幢寺澄清并非免门票,而是记者误解海幢寺免门票只是针对持有合法证件、真正皈依佛门的人士[7]

目前寺庙已实施免费入场。

英文名称及“幢”字发音 编辑

海幢寺的英文名称在1949年前使用“Honam Temple”(即“河南寺”)或传统的粤式邮政式拼音Hoi Tong Monastery”,现时翻译作“Hoi Tong Monastery”。按《新华字典》,“幢”在普通话是多音字,发“chuáng”音有“一种刻有佛号或经咒的石柱”的意思,符合词源“海幢比丘”的读音。而发“zhuàng”是量词和形容词,前者指房屋的栋数,譬如“一幢楼”,后者指愚昧无知。广州经常有不少巴士公司在报“海幢公园”站时国粤双语皆读错音,粤语错读成“童”,正确为“唐”音,而普通话错读成“撞”,正确应为“床”音。

公共交通 编辑

海幢寺站(南华西路上停靠站点):10、16、25、183、270(快线55、夜37)、530、B21

停靠此站皆单向停靠西行,并左转洪德路

海幢码头站(滨江西路上停靠站点):131(A,B 珠江一日游)、989

停靠此站西行的线路皆为行毕整条滨江西路。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长寿路有座长寿寺?真的!还曾是广州名流聚会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7-09-15 荔湾人文
  2. ^ 2.0 2.1 2.2 沧海遗珠——海幢寺僧人诗歌(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郑运兰 佛门网 - 香港佛教网站 2020-07-07
  3. ^ 祝鹏.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地區韶關地區沿革地理. 学林出版社. 1984年10月. 
  4. ^ 邓端本. 廣州說古.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87年10月. 
  5. ^ 5.0 5.1 广州一公园改为寺庙(海幢寺),不需再购门票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2-17.,信息时报
  6. ^ 6.0 6.1 海幢公园更名“海幢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转载羊城晚报
  7. ^ 海幢寺澄清“免收门票”一说 称之前媒体报道有误! 普通人烧香拜佛,2元门票不能免!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2-20.羊城晚报报道

外部链接 编辑

坐标23°6′27.98″N 113°15′13.50″E / 23.1077722°N 113.2537500°E / 23.1077722; 113.253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