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东路
淮南东路是中国宋朝(960年-1279年) 的一个地方行政区。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淮南东路始建制,首府在今天的扬州,故而民间也称呼其为扬州路;后于宋朝灭亡后划入元朝的江淮行省扬州路。崇宁(1102年-1106年)年间, 淮南东西两路人口共计达到130万。[1]
北宋时,富裕商人阶层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在此地得到发展,扬州和淮安等主要城市成为新兴商业中心,成为富裕的代名词。“二十四孝”中的一位朱寿昌出自北宋时期的扬州。
南宋建炎衣冠南渡,淮南两路建制仍在,但成为宋金交战的主战场之一,辛弃疾词中有“烽火扬州路”来描写战争对于江淮地区经济的破坏。淮河成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边界线。红袄军起义之后,海州被南宋收复,复归淮南东路,并持续到南宋灭亡。
北宋时,淮南东路包括10个州:扬州, 楚州,真州,通州,泗州,海州,泰州,滁州,亳州,宿州;南宋时亳州、宿州被撤销,改涟水为安东州,扬、楚、海、泰、泗、滁、真、通八州仍然沿用,但是疆界略有微调,如将自唐属于扬州的天长划入了宋金前线泗州(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即在洪泽湖水下,明清时州城屡遭洪水淹没)。
行政区划
编辑府、州、军 | 附郭县 | 县 |
扬州 | 江都县 | 天长县 |
楚州 | 山阳县 | 淮阴县 盐城县 宝应县 |
真州 | 扬子县 | 六合县 |
泰州 | 海陵县 | 兴化县 如皋县 泰兴县 |
通州 | 静海县 | 海门县 |
泗州 | 盱眙县 | 临淮县 招信县 |
海州 | 朐山县 | 东海县 沭阳县 怀仁县 |
滁州 | 清流县 | 来安县 |
天长军 | 天长县 | 至道二年(996)入扬州;建炎元年(1127)复置天长军,绍兴元年(1131)再次入扬州。绍兴十一年(1141)于扬州天长县仍置天长军,辖天长、盱眙、招信三县。 |
淮阳军 | 下邳县 | 宿迁县 |
高邮军 | 高邮县 | / |
涟水军(安东州) | 涟水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