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联军
清荷联军为清朝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为对抗明郑政权而组成的联盟。荷兰人因被郑成功夺走台湾后亟思光复,便与清朝结盟。1663年,清荷联军于金门乌沙头击败郑军,顺势占领金厦并迫使明郑退回台湾本岛。战后荷兰人成功夺回鸡笼并以其为基地于明郑对峙,但清廷战后因台风折损水师而放弃攻台,并改以迁界令[1]封锁,导致荷属鸡笼出现营运及补给困难,最终荷方于1668年再度撤出并导致双方同盟破裂,明郑得以在台湾存续。
清荷联军之役 | |||||||
---|---|---|---|---|---|---|---|
《第二、三次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使大清帝国记》书内插图,清荷联军于金门乌沙头与郑军交战 | |||||||
| |||||||
参战方 | |||||||
清朝 荷兰东印度公司 | 明郑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李率泰 耿继茂 马得功 † 施琅 黄梧 巴伐沙·博特 |
郑经 周全斌 |
初次接触
编辑1653年,为了让清政府开放贸易,荷兰人与镇守广东的尚可喜、耿继茂交涉,却被两人以须得到顺治帝同意为由所拒绝。为此,巴达维亚当局于1655年派出使节团前往北京,获顺治帝接见。不过顺治帝只把荷兰看作系前来朝贡的藩属,只同意每八年一次的朝贡贸易,而非自由通商[2]。
虽然这次交涉并不如预期,但至少清政府已不再视荷兰人为海盗,扭转了五十年来中国朝廷对荷兰人的刻板印象[3],为日后合作打下了基础。因此自郑成功崛起后,清荷双方便兴起了对抗共同敌人的念头。
1661年,耿继茂得知郑成功进攻台湾后,打算趁虚进攻郑成功所据守的金门、厦门,便邀请荷军共同作战。不过这次的行动因荷军统帅擅自返回巴达维亚而宣告失败。
金厦海战
编辑1663年8月,为了从明郑手中夺回台湾,荷军统帅博特(Balthasar Bort)从巴达维亚率领艘舰队抵达福州,准备与清军交涉进攻。此时逢郑成功过世,继任者郑经寻求与清朝和谈,因此福建的主政者耿继茂、李率泰要博特等待康熙帝的回复,只是博特迟迟未等到回复,遂于3月返回巴达维亚。
10月21日,博特再次率领舰队来到泉州,并向耿继茂、李率泰提出协议,要清朝同意攻陷金厦两门后,马上进攻台湾,并于战胜后把台湾移交给荷兰人。耿、李两人虽未答应进攻台湾,不过为了拉拢荷军,仍在协议书上签章,清荷联军遂告成立[4]。
11月14日,郑军统帅周全斌派2年前遭俘虏的荷兰翻译员,向博特提议合作,博特以早与清军结盟而回绝。此翻译员却把郑军的部署告诉荷军,此时厦门的郑军有4000~5000人,而金门有100~150人,两岛都无炮台;另外有100艘船停于附近的海域[5]。
18日,博特打算与清军一起进攻金门,但是清军以未获耿继茂的命令为由[6],拒绝与荷军共同行动。博特遂单独出击,派100人攻打金门城。虽然荷军击溃城外的郑军,却不敢继续追击,以免脱离舰队火炮的射程。郑军遂逮到重新集结的机会,以大量弓箭回击,逼迫荷军暂时撤退[7]。不久,荷军再次攻城,但攻城竹梯给士兵踏毁了[6],荷军只得撤退。
这时清军分三路出击,分别为同安的耿继茂、李率泰;泉州的马得功;海澄的施琅、黄梧[8]。荷军接获消息,决定与清军会合,19日上午,荷军与马得功所率领的400艘战船于烈屿沿海会合。郑军因人数不敌,打算先撤退到厦门,到了中午,于金门乌沙头遭遇清荷联军。
荷军先和郑军交战,以火炮击伤郑军50艘战舰[9]。郑军奋力突围,并绕至联军后方,周全斌亲自突击,击溃清军。马得功因座舰遭到包围而跳海自杀,船上300人皆身亡[10]:66-67。荷军虽然赶来支援,但因船速较慢,让郑军顺利退往厦门。晚上,战役结束,荷军仅1人阵亡,16人受伤,便于烈屿下锚过夜[9];清军则退至浯屿,等待明日进攻厦门[11]。
20日,郑军先和清军交战,并占了上风。待荷军抵达时,郑军为避免与荷军强大的火力作正面冲突,遂放弃厦门,往南撤退。郑军依靠灵活的船只,强行突破荷军舰队,只有3艘船被俘虏,其余皆平安撤离战场[11]。战后郑军退守铜山,清军则趁机攻陷了金门、厦门,摧毁城砦、民舍,并残杀劫掠岛上居民[12]。
后续
编辑清军拿下金厦两门后,博特催促耿继茂进攻台湾,但耿继茂并不赞同,反要荷军协攻铜山,双方意见分歧,博特遂单独进军台湾。1664年1月19日,荷军从打狗登陆,郑经遂提出割让南澳岛、交还战俘向博特谈和。博特坚持要取回台湾才肯缔和,双方谈判破裂;不过荷军也无力独力攻台,博特只得于2月26日返回巴达维亚,等待清廷的消息[13]。
6月,巴达维亚当局决定占领鸡笼,任命上尉比特(Herman de Bitter)为鸡笼长官,并由博特率12艘战舰负责进攻。8月27日,荷军抵达鸡笼,重新修复1661年废弃的北荷兰城,作为进攻台湾的滩头堡。事后博特前往福建,商讨进攻郑氏事宜。不过清军将领如耿继茂、黄梧等正热衷与日本贸易,不太愿意发动进攻[14]:384-385,他们只是想借由提供荷军远征所需补给品,规避海禁以从事海外贸易[14]:383,一再延宕出兵。
到了12月24日,博特终于与施琅一起从金门出兵,不过联军出航没多久,施琅便以当时海象太危险而折返。博特为此气愤不已,与施琅争吵后,即返回巴达维亚,双方结盟出现裂痕[15]:365-366。1665年5月,施琅再次出兵攻台,然而抵达澎湖时却遭遇台风,损失许多船舰,无功而返。事后康熙帝放弃攻打台湾,转而严厉执行海禁,以迫使明郑投降[16]。另一方面,荷兰人因多次行动花费过大,不但没拿回台湾,与清朝交涉通商也无成果,遂不再配合清方行动,清荷同盟自此结束[17]。
之后荷兰人致力于鸡笼发展贸易,只是遇到与西班牙人同样的问题,鸡笼过于仰赖淡水原住民及华商提供粮食,1665年郑军进驻淡水,就让荷军感到补给困难[18]。而且荷兰商船来往福州、鸡笼之间,本来就违反清朝海禁,清廷后来更禁止荷兰人于福建贸易[16]。1668年,巴达维亚当局因鸡笼长年亏损,决定撤出,随后明郑便于1669年占领鸡笼。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翁佳音,〈清荷联军[永久失效链接]〉,《台湾历史辞典》
- ^ 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台北市:联经,2000,ISBN 9570821485,页182
- ^ 郑维中,《制作福尔摩莎》,台北市:如果,2006,ISBN 9789868241626,页118-119
- ^ 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页298-299
- ^ 郑维中,《制作福尔摩莎》,页209-211
- ^ 6.0 6.1 Camille Imbault-Huart原著,周宪文译,《台湾岛之历史与地志》,台湾研究丛刊第56种,页41
- ^ 郑维中,《制作福尔摩莎》,页211
- ^ 夏琳,《海纪辑要》,台湾文献丛刊第22种,页34
- ^ 9.0 9.1 郑维中,《制作福尔摩莎》,页213-214
- ^ 彭孙贻, 靖海志,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台湾文献丛刊第35种)
- ^ 11.0 11.1 郑维中,《制作福尔摩莎》,页216-217
- ^ 夏琳,《海纪辑要》,页35
- ^ 郑维中,《制作福尔摩莎》,页217-223
- ^ 14.0 14.1 Weichung Cheng. 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622-1683). Leiden University. 2012.(英文)
- ^ 欧阳泰(Tonio Andrade). 決戰熱蘭遮. 陈信宏译. 台北: 时报文化. 2012. ISBN 9789571356822.
- ^ 16.0 16.1 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页308
- ^ 杨彦杰,《荷据时代台湾史》,页302-303
- ^ 陈宗仁,《鸡笼山与淡水洋》,台北市:联经,2005,ISBN 9570828803,页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