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辨

(重定向自清辯

清辨梵语Bhavyaviveka),又译为清辩,音译为婆维耶毗吠伽、婆毘吠伽,意译为明辨、分别明,六世纪时,南印度佛教中观派论师,复兴了龙树中观学,开创中观自续派英语Svatantrika

清辨

生平 编辑

清辨为六世纪时,南印度秣罗矩吒国滨海秣剌耶山人,出身刹帝利,曾至中印度学习大乘佛教龙树的学说,后回南印度宣教。藏传佛教传说,他与佛护解脱军同为僧护门下。

他复兴了中观派,因为认为弥勒所作《辨中边论》意旨并不正确,曾经想与护法论义,但遭到拒绝[1]。相传他为了解决这个疑难,在阿素洛宫入定,希望等待弥勒降世成佛,以解决他的疑惑[2]

学说 编辑

清辩与同时代的护法进行了空有之诤论[3],他在《大乘掌珍论》立“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之比量[4],从而确立了“无相大乘”之宗义。

清辨擅长因明之学,他认为,在论辩时应先建立自宗看法,再用自宗看法以辩破他宗,故称为“中观自续派”(svātantrika,自立量派)。而在教义上,他对世俗谛上的见解与经量部相近,因而又被称“顺经部行中观派”。

弟子 编辑

他有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寂护论师。

著作 编辑

清辨的著作很多都已经散失,但仍有藏译与汉译存在。著有《根本中论般若灯释》(即《般若灯论》,又称《中观宝灯论》)十五卷,唐朝波罗颇蜜多罗汉译。《大乘掌珍论》二卷,唐朝玄奘汉译。

中观心论注思择焰(Madhyamaka-hrdaya-vrtti Tarkajvālā)为清辨《中观心论颂》的注释,是弘传其思想之代表著作之一,梵文原本残缺不全,仅存完整之藏文译本行世。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大唐西域记》卷10〈案达罗国〉:“城南不远有大山岩,婆毘吠伽(唐言清辩)论师,住阿素洛宫,待见慈氏菩萨成佛之处。论师雅量弘远,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摩揭陀国护法菩萨宣扬法教,学徒数千,有怀谈议,杖锡而往。至波吒釐城,知护法菩萨在菩提树,论师乃命门人曰:“汝行诣菩提树护法菩萨所,如我辞曰:‘菩萨宣扬遗教,导诱迷徒,仰德虚心,为日已久。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天人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诚,未遑谈议。”人信往复,竟不会见。”
  2. ^ 《大唐西域记》卷10〈案达罗国〉:“论师既还本土,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自在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粒饮水,时历三岁。观自在菩萨乃现妙色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曰:‘人命危脆,世间浮幻,宜修胜善愿,生睹史多天,于斯礼觐,尚速待见。’论师曰:‘志不可夺,心不可贰。’菩萨曰:‘若然者,宜往驮那羯磔迦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所,至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论师于是往而诵焉。三岁之后,神乃谓曰:‘伊何所愿,若此勤励?’论师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自在菩萨指遣来请,成我愿者,其在神乎?’神乃授秘方,而谓之曰:‘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待见。’论师曰:‘幽居无睹,讵知佛兴?’执金刚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复历三岁,初无异想,咒芥子以击石,岩壁豁而洞开。是时百千万众观睹忘返,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吾久祈请,待见慈氏,圣灵警祐,大愿斯遂,宜可入此,同见佛兴。’闻者怖骇,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再三告语,唯有六人从入。论师顾谢时众,从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还合,众皆怨嗟,恨前言之过也。”
  3. ^ 圆测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亲光释曰:千年已前,佛法一味,过千年后,空有乖诤。佛灭没已,一千年后,南印度界健至国中,有二菩萨,一时出世,一者清辨、二者护法,为令有情悟入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萨,执空拨有,令除有执,护法菩萨,立有拨空,令除空执。……故今略述二种观门:
    一者、清辨依诸《般若》,及龙猛宗,立一观门,谓历法遣相观空门,立一切法,皆悉是空,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 故《般若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又《思益经》云:‘以心分别诸法皆邪,不以心分别诸法皆正。’
    • 又《中论》曰:‘若有所不空,应当有空,不空尚不得,何况得于空。’
    • 又《中论》曰:‘诸佛或说我,或时说非我,诸法实相中,非我非非我。’
    • 如是等文,诚证非一,是故清辨《掌珍论》曰:‘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二者、护法依《深密》等,及弥勒宗,立一观门,谓在识遮境辨空观门,立一切法,通有及无,遍计所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因缘故有,圆成实性理有非无。……’”
  4. ^ 清辩大乘掌珍论》:“为欲令彼易证真空,速入法性故,略制此掌珍论: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以真性简别立宗,真义自体,说名真性,即胜义谛,就胜义谛,立有为空,非就世俗,众缘合成。有所造作故,名有为。……众缘所起,男、女、羊、鹿,诸幻事等,自性实无,显现似有,所立能立法,皆通有为,同法喻故,说如幻。……所立有法,皆从缘生,为立此因,说缘生故。”“非有为故,说名无为,翻对有为,是无为义,即是虚空,择、非择灭,及真如性。……即此世间所知虚空,就真性故,空无有实,是名立宗。即此所立,就真性故,无实虚空,二宗皆许为不起故,或假立为不起法故,说名为因。空花无实,亦不起故,立为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