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牧牛犬

澳大利亚牧牛犬英语:Australian Cattle Dog),亦简称为牧牛犬,是一种原产于澳大利亚,专为长距离驱赶牛群而培育的牧羊犬品种。此中型犬种具备短而紧密的被毛,其毛色主要有两种形式:毛色中的红色或黑色与白色被毛交错分布,使得它们呈现出“红色”或“蓝色”的外观。

澳大利亚牧牛犬
一只蓝色的澳大利亚牧牛犬
别名ACD, 牧牛犬, 蓝赫勒犬, 红赫勒犬, 昆士兰赫勒犬
原产国澳大利亚
特征
体重 15—22千克(33—49磅)
身高 雄性 46—51 cm(18—20英寸)
雌性 43—48 cm(17—19英寸)
皮毛 短双层被毛
颜色 蓝色、蓝色斑点、蓝色斑纹、红色斑点、红色斑纹
分类/标准
FCI 标⁠准
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

澳大利亚牧牛犬与其他工作犬种一样,精力旺盛且聪明,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牧牛犬只对结构化且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训练才有良好的反应。最初这些犬只只被训练用来咬住牛只,这种习惯有时会导致它们咬攻跑动的孩子。它们会对主人产生强烈的依附,并会保护主人及其财产。澳大利亚牧牛犬易于打理,脱毛期间只需简单梳理即可。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遗传性耳聋和进行性视网膜脱落以及一些意外伤害。

这一犬种的发展始于19世纪中期,由牧场主及殖民先驱者乔治·霍尔的儿子托马斯·辛普森·霍尔所创。罗伯特·卡列斯基撰写了第一份牧牛犬标准,将霍尔的犬称为“霍尔赫勒犬”(Halls Heelers)。[1]后来,托马斯·霍尔从英国引进了蓝色斑点的高地牧羊犬,并与当地选定的野犬交配,从而培育出此品种。[2][3]

霍尔赫勒犬后来由悉尼的杰克和哈里·巴格斯特兄弟在1880年代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的澳大利亚牧牛犬和澳大利亚无尾牧牛犬。巴格斯特兄弟通过大量的选育和淘汰,成功塑造了这一犬种的特征。[2]澳大利亚牧牛犬因其毛色及驱牛的本能而被称为“红赫勒犬”(Red Heeler)或“蓝赫勒犬”(Blue Heeler)。此外,“昆士兰赫勒犬”(Queensland Heeler)这一绰号可能源于维多利亚州发行的一本流行小册子。[4]

特征

编辑

外观

编辑
 
蓝色牧牛犬有着“黑面具”和棕色标记

澳大利亚牧牛犬是一种结构健壮、肌肉发达且体型紧凑的狗种,展现出灵敏与力量的特质。此犬种拥有宽广的头颅,从眼睛之间的平坦部分到明显的额停处,脸颊肌肉发达,口鼻部适中长度,深且强健。耳朵为直立型,中等大小,间隔较宽,内侧覆盖着毛发。眼睛为椭圆形,色泽深沉,表情显得警觉且敏锐。颈部与肩膀均显强壮有力;前肢直且平行;脚掌圆形且略拱,脚趾短而坚实。。[5]

澳大利亚牧牛犬的品种标准指出,即使作为伴侣犬展示犬,亦应保持良好的肌肉状态,外观应对称且平衡,无任何部位过度夸大。此犬种不应显得过于纤细或过于笨重,因为这将限制其作为工作犬所需的灵活性与耐力。[5]

尺寸

编辑

就尺寸而言,雌性澳大利亚牧牛犬的肩高约为43—48厘米(17—19英寸),雄性则约为46—51厘米(18—20英寸)。犬只的身体长度应略大于其肩高,从胸骨到臀部的长度应大于其肩高,比例约为10比9。[5]

被毛和颜色

编辑
 
随着成长,红色毛发将从幼犬的白色被毛中显现出来。

澳大利亚牧牛犬的被毛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颜色,即红色和蓝色。巧克力色和奶油色被视为品种缺陷。蓝色犬可能呈现纯蓝色、蓝斑点或蓝斑纹,腿部和胸部带有棕色,头部则可能有白色标记和一个或两个黑色斑块或“面具”印记。红色犬则均匀分布红色斑纹,头部有棕色(红色)“面具”,有时身体上也会出现这种颜色。[6]

红色和蓝色犬在出生时均为白色(除非有实色的身体或脸部标记),随着年龄的增长,红色或黑色毛发从约四周大时开始显现。成年犬的独特颜色是由黑色或红色毛发与主要白色的被毛均匀分布形成的。这种色彩分布不是杂色(这种斑点效果会引发相关健康问题),而是由于散点基因的作用。散点是指在白色区域中出现的颜色,但整体效果取决于其他基因,这些基因会改变散点的大小、形状和密度。[7]

澳大利亚牧牛犬的外观还包括一些实色或近实色的斑块。在红色和蓝色犬中,最常见的是眼睛上的“面具”标记,尾巴尖端的白色,尾根处的实色斑点,有时身体上也会有实色斑点,尽管用作参与狗展的展示犬这并不受欢迎。蓝色犬的腿部中部、胸前和喉咙可能带有棕色,嘴巴和眉毛也带有棕色。[5]两种颜色形式都可能在额头上有称为“本特利标记”(Bentley Mark)的白星状斑点,这被认为是一只名叫汤姆·本特利(Tom Bentley)的犬只的后代,其特征是额头上的白斑和黑色的尾条。[8] 常见的错误颜色包括红色犬中的黑色毛发,以及蓝色犬脸部和身体上的过多棕色,称为“蔓延棕”。[9] 澳大利亚牧牛犬拥有双层被毛,外层的护毛短而直,具有保护作用,防止恶劣天气对犬只皮肤造成影响,而底层的被毛则短、细且密集。

 
一只拥有左“单面具”和“本特利标记”(头顶)的牧牛犬,正展示了该品种典型的警觉表情。

“面具”印记是指出现在澳大利亚牧牛犬眼睛周围的特定斑点,对于蓝色被毛的犬只而言,这些斑点呈现黑色;对于红色被毛的犬只则呈现红色。依据斑点出现在一个或两个眼睛上,这些印记分别被称作“单面具”(或“半面具”)和“双面具”(或“全面具”)。而那些脸部没有任何斑点的犬只则被称为“纯脸”。根据澳大利亚牧牛犬的品种标准,这些面具形式均属于可接受的范畴。在犬只的外观评比中,均匀且对称的面具标记通常比不均匀的标记更受到青睐。[5]

尾巴

编辑

根据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育犬协会的品种标准规定[10],澳大利亚牧牛犬拥有自然长尾巴,尾根处通常呈现一个实色斑点,而尾尖则为白色。其尾巴应自然下垂,与背部的斜坡相符,静止时微弯,而在兴奋时则会抬高。此外,其尾巴应有良好的刷毛覆盖,显示出健康的状态。[5]

美国,有时会对工作犬进行断尾处理,但在澳大利亚所有州和领地,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截尾通常是非法的。[11]

澳大利亚牧牛犬和澳大利亚无尾牧牛犬共享相同的血统和早期历史。在1930年代,昆士兰的品种标准描述了这一品种的长尾和短尾两种类型的牧牛犬。[12]这两种类型在不同的展览类别中进行展示。到了1963年,澳大利亚国家犬舍理事会在其品种标准中明确区分了这两种类型。[来源请求]

性情

编辑

性格方面,澳大利亚牧牛犬与许多工作犬一样,展现出高度的活力和智慧,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13]根据斯坦利·科伦的《狗的智商》一书,澳大利亚牧牛犬在服从性训练的智慧排名中位居前十。[14] 因此,这种犬只需要大量的运动、人类的陪伴和工作来维持其身心健康。非工作环境中的澳大利亚牧牛犬应参与运动、技能学习或其他活动,以充分锻炼及发挥其体能和智能。[13]

在家庭环境中,澳大利亚牧牛犬是一只充满爱心且富有趣味的宠物[13]然而,它对不熟悉的人保持警惕,对新环境表现出天生的谨慎。这使得澳大利亚牧牛犬在接受适当训练后,可以成为优秀的看门狗。此外,这种犬只对懂事的孩子表现出友好的态度,但可能会对奔跑和尖叫的孩子进行驱赶行为。[15]当小狗断奶时,它们应该已学会与人类相处是愉快的,并且回应指示会有奖励。[16]澳大利亚牧牛犬与其主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这种强烈的依恋使它们在必要时会保护主人,通常不会离主人太远;它们会迅速对主人的情绪做出反应,并且可能在未等待指令的情况下保护主人。[17]因此,如果不自幼加以适当的训练和管理,其保护性和咬人的倾向在长大成人后可变得不受控制而带来风险。[18]

澳大利亚牧牛犬通常在工作时静默无声,但会在感到警觉或需要引起注意时发出吠叫;这些吠叫有时可能是因无聊或沮丧而发生,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中成长的犬只更可能表现出这一行为。[19] 此外,尽管对熟悉的犬只反应良好,但在多狗共处的环境中,澳大利亚牧牛犬可能需要确立社会等级,这有时会引发攻击行为,显示出它们不太适合与其他犬只群居。[15]

作为宠物

编辑

梳理

编辑

被称为“洗好就走”(wash and wear)的犬种,其日常梳理需求相对较少。这种狗只在每年换毛季节脱毛未绝育的雌性可能每年脱毛两次。[20]这一特点使得澳大利亚牧牛犬成为相对容易打理的宠物。

训练

编辑

像其他工作犬种一样,澳大利亚牧牛犬的聪明才智和灵敏反应使其在接受结构化且多变的训练计划时表现优异。然而,如果训练方法不够一致或过于单调乏味,可能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发展。[21]澳大利亚牧牛犬易于训练,对各种训练有良好的反应。[22]

活动

编辑
 
澳大利亚牧牛犬非常适合参与讲求敏捷性的狗比赛。

澳大利亚牧牛犬需要大量的体能锻炼。作为一种牧羊犬品种,如果没有足够的活动来消耗其能量,澳大利亚牧牛犬可能会自行寻找娱乐。这种犬种不但乐于在户外散步,而且更需要参与结构化的活动,这不仅能够挑战它们的身体,也能满足它们与主人互动的需求。澳大利亚牧牛犬适合参加需要运动能力、智慧和耐力的各种活动。[13]

育犬协会所举办的牧羊比赛提供了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极度适合澳大利亚牧牛犬的驱动能力。在这些非竞争性的牧羊测试中,会评估犬只的牧羊本能和训练性,基本指令如“停留”、“过来”和“完成”常透过牧羊游戏形式进行教学,这些指令也被应用于捡球或追逐扫帚等活动。[23]

澳大利亚牧牛犬最初是为了驱赶不情愿的牛只而跋涉长途而培育,其出色的耐力和驱动能力使其成为全球最适合此类工作的犬种之一。[16]然而,一些犬种培育者与训练师表示担忧,指出为了繁育适合展示的犬只,一些澳大利亚牧牛犬的腿部变得越来越短,身体过于粗壮,这可能不利于它们完成原本的牧牛工作。这种趋势有可能影响犬种的工作效能和健康。[16]

 
澳大利亚牧牛犬被培育来驱牛,但也用来赶羊。

澳大利亚牧牛犬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是狗敏捷比赛。它们非常适合穿越障碍赛,这因为得益于它们对主人身体语言的敏感反应,并且能在一定距离外准确完成任务。敏捷性训练不仅增强了澳大利亚牧牛犬的自信,也提高了它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24]

此外,澳大利亚牧牛犬对新体验和变化充满好奇,这使得训练这一品种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此犬种在服从比赛中也能表现出色,特别擅长完成需要智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例如寻回有气味的物品。不过,它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可能不完全符合比赛裁判的标准。拉力服从赛提供了更多与主人的互动机会,并且比传统的服从比赛更富有变化。[25]

澳大利亚牧牛犬在多种狗运动中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包括重量拉力飞球护卫犬比赛。[26] 这个品种适合与主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如越野跑飞盘滑雪橇自行车橇。作为徒步旅行的伴侣,澳大利亚牧牛犬以其自然的耐力和对狩猎的相对冷漠而著称,喜欢紧随主人之后;它们会在其床上或笼子里休息,同时竖着耳朵睁开眼睛,保持警觉等待下一次活动的信号。澳大利亚牧牛犬是一个适应性强的犬种,一旦满足了其大量的运动和陪伴需求,它们也乐于在安静的家庭环境中休息,即使在城市或室内环境中也能够适应。[27] 澳大利亚牧牛犬可从事多种工作,例如成为残障人士的服务犬或治疗犬[26] 有些在执法机构工作,成为缉毒犬或者警犬[25] 有些会为城市或州政府驱赶害兽,如加拿大鹅[28] 还有一些会被训练成粪便检测犬,用来追踪濒危物种[29]

健康与寿命

编辑
 
一只活跃的17岁澳大利亚牧牛犬

寿命

编辑

根据2024年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澳大利亚牧牛犬的平均寿命为14年,相较于其他纯种狗的平均寿命12.7年以及杂种狗的平均寿命12年,显示出其较长的寿命。[30]许多澳大利亚牧牛犬在12至14岁高龄时仍保持活力,并且有些犬只在临终前仍保有良好的视力、听力及牙齿健康。[31]

常见健康问题

编辑
 
牧牛犬受伤的情况比患病更常见。

澳大利亚牧牛犬因携带导致白色被毛和皮肤的隐性白斑等位基因而与先天性遗传性耳聋有关。这些基因的耳聋关联可能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而引起。[32]在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中,约10.8%的澳大利亚牧牛犬表现出单耳或双耳失聪的情况。[33]

进行性视网膜萎缩症也是影响澳大利亚牧牛犬的常见疾病之一。这种病症中最普遍的形式为进行性视杆锥细胞退化(PRCD),此病症会导致犬只晚年时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退化,终至失明。PR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征,犬只可能携带该病基因而没有表现出症状。[34]

髋关节发育不良虽不常见于澳大利亚牧牛犬,[20] 但其发生率足以让繁育者和狗主人针对可能的骨盆问题进行专门的放射学筛查。[35]此外,澳大利亚牧牛犬可能患有其他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脊髓灰质炎,[36] 这是一种罕见病症,由遗传生化缺陷引起,确诊的犬只通常在一岁内发病并迅速瘫痪。[37]

根据对69只存活犬只的调查,它们主人记录的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肌肉骨骼系统问题(如椎关节病肘关节发育不良、关节炎)、生殖系统问题(如子宫蓄脓、不孕症及假孕)和失明。[38]一个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兽医学院进行的三十年研究发现,澳大利亚牧牛犬最常见的诊断问题包括骨折、跛行和前十字韧带损伤[39]

历史

编辑

澳大利亚

编辑
 
一只早期的澳大利亚牧牛犬,摄于1902年

英国殖民者乔治·霍尔与家人于1802年抵达新南威尔士殖民地。到1825年,霍尔家族在上亨特谷建立了两个牧牛场,并进一步向北扩展至利物浦平原新英格兰昆士兰。当时,将牛群运送至悉尼市场是一大挑战,因为必须沿着未设围栏的牧道,途中经常需穿越崎岖的灌木丛和山区。牛群数量较少,运送距离相对于19世纪末的长途赶牛相对较短。[40] [41] [42]直至1850年代,苏格兰移民詹姆斯·哈里森发明制冰和冷藏技术前,[43]屠夫和顾客别无选择,只能购买少量肉类,而牧牛户──包括霍尔家族──也只能保持稳定但较少的牛只供应。[来源请求]

当时使用的赶牛犬主要是史密斯菲尔德犬,这些犬只经常对牛吠叫并咬牛鼻,易激怒牲畜。[2]霍尔家族因此需要寻找替代的牧牛犬。乔治的儿子之一托马斯·辛普森·霍尔在1820年代于上亨特谷的达特布鲁克牧场,开始培育新型牧牛犬。他将蓝斑的高地牧羊犬与丁戈犬进行交配,后者是一种少吠且本能地咬住追赶动物的脚跟或后腿的犬种。这一交配创造了第一代霍尔牧牛犬,这些犬只能够无声地工作,并通过咬住牛脚跟来有效控制牛群。到1880年代和1890年代,悉尼的杰克和哈里·巴格斯特进一步改良这些犬只,将霍尔牧牛犬与其他犬种如澳大利亚柯利牧羊犬大麦町犬交配,最终产生了第一批现在所称的澳大利亚牧牛犬[2]

 
1900年代的牧牛犬习惯于与马一起工作。

到了19世纪90年代,霍尔牧牛犬的后代开始吸引一群对展示狗新兴竞技活动感兴趣的人群注意,这些人大多不是日常从事牧牛的牧场工人。[44]其中,巴格斯特家族是最具影响力的。[45]

来自新南威尔士州摩尔班克罗伯特·卡列斯基是哈里·巴格斯特的年轻合作伙伴,于1893年开始专注于繁殖蓝色犬种,并为之制定了品种标准,他写道:“1893年,当我摆脱了我的杂交牧牛犬并开始养蓝色犬时,蓝色犬的繁育者开始繁育……以固定类型。我为他们制定了一个标准。”[46] 这第一个品种标准于1903年由新南威尔士州农业部发布,附有照片。卡列斯基的标准强调,这种狗应保持整体的小厚实丁戈的外观。[47]1903年,新南威尔士州农业部首次发布了卡列斯基的品种标准,并附有照片,强调犬只应保持整体的小厚实丁戈的外观。[48]这一标准后来被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的品种俱乐部采纳并进行了地方性的修改,成为他们自己的品种标准。卡列斯基在1910年代的著作中提供了该品种早期历史的见解,确立了托马斯·辛普森·霍尔与霍尔牧牛犬的关联。[来源请求]

在19世纪90年代,昆士兰的展示犬繁育者如威廉·伯恩的犬舍中出现了霍尔牧牛犬的后代,这些犬只与新南威尔士展示的犬只不同,包括长尾和短尾两种。这些犬只可能来自昆士兰的霍尔家族产业。然而,伯恩发起了一股潮流,偏爱在新南威尔士繁育的牧牛犬,并且在1920年代,许多繁育者都追随了这一趋势。[来源请求]

澳大利亚牧牛犬的血统中,有几位重要的早期祖先犬,包括Brooklyn Dandy、Blue Rock、Little Gem、Little Sally、Little Logic和Logic Return。[49][50]这些犬只在品种发展的初期阶段扮演了关键角色,对现代澳大利亚牧牛犬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Little Logic和Logic Return,这两只犬在现代澳大利亚牧牛犬的血统中具有显著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由Wooleston Kennels所延续和强化。Wooleston Kennels不仅为澳大利亚的繁育者提供了这些优质的基础和补充繁育犬,同时也将这些珍贵的血统延伸至北美和欧洲大陆的繁育者。其中,Wooleston Blue Jack是Wooleston Kennels提供的其中一只著名繁育犬。[51]

美国

编辑
 
二战期间驻澳的美军士兵在将澳大利亚牧牛犬引入美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美国士兵遇到了澳大利亚师的吉祥物牧牛犬。这只小狗正在准备迎接道麦克阿瑟将军的到来。

在1940年代,悉尼的兽医艾伦·麦克尼文将丁戈犬、柯利牧羊犬、德国牧羊犬和袋鼠犬引入他的繁育计划;然而,皇家农业学会犬舍俱乐部(RASKC)并未将这些杂交品种注册为澳大利亚牧牛犬,尽管麦克尼文认为它们在外观、颜色和性格上均符合标准。面对注册问题,麦克尼文竟提供已故犬只的注册证书给他的幼犬,结果被RASKC驱逐,其所有犬只也从注册名单中移除。同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纳帕牧场主格雷格·劳赫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澳大利亚时遇到了麦克尼文,从他那里进口了数只成年犬和几窝幼犬。即使在麦克尼文遭到取消注册后,他仍继续将其“改良”犬只出口到美国。许多在战争期间驻扎在昆士兰或新南威尔士的美国士兵也发现了澳大利亚牧牛犬的魅力,并在归国时将它们带回美国。[52]

在1950年代后期,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莎的一位兽医杰克·伍尔西被介绍给劳赫尔的狗。他与合伙人一同购入数只犬只并开始繁育。他们在《Western Horsemen》杂志上做广告,声称这些犬只能够保证工作能力,并将其称为“昆士兰牧牛犬”。伍尔西还进口了数只纯种澳大利亚牧牛犬以丰富他的繁育计划,包括Oaklea Blue Ace、Glen Iris Boomerang及几只Glen Iris母狗。位于巴特勒的国家饲养犬登记处(National Stock Dog Registry)对这些犬只进行了注册,并分配了美国编号,而未参照澳大利亚的注册记录。[52]

自193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牧牛犬一直被美国犬业俱乐部(AKC)分类为“杂项”类别。为了使该品种获得完全认可,AKC要求组建一个国家品种母俱乐部(National Breed Parent Club)来促进和保护该品种。1967年,艾丝特·埃克曼在一次AKC展会上遇到了克里斯·史密斯-瑞斯克,两人谈起了他们的澳大利亚牧牛犬与建立该品种母俱乐部的计划。到1969年,这个新成立的母俱乐部已有12名成员,正式向AKC申请认证。母俱乐部被要求为该品种保留自己的注册记录,并且所有注册中的狗必须是澳大利亚注册狗的后代。[52]AKC母俱乐部的成员开始研究他们的犬只,包括与麦克尼文交流,结果发现很少有犬只能追溯到澳大利亚的注册记录。1979年,AKC接管了母俱乐部的注册表,该品种于1980年9月获得了完全认可。美国澳大利亚牧牛犬俱乐部仍然积极推动该品种的发展并维护品种标准。国家饲养犬登记处继续认可未经澳大利亚注册的牧牛犬,条件是任何不明亲本的犬只在提交注册时将被登记为“美国牧牛犬”,而所有其他犬只仍将被登记为“澳大利亚牧牛犬”。[52]

加拿大

编辑

1980年1月,澳大利亚牧牛犬在经过两位繁育者和爱好者五年的努力收集系谱、获得支持及游说后,正式获得加拿大犬业俱乐部的认可。[53]当时,加拿大的澳大利亚牧牛犬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场和牧场,作为工作犬。新成立的品种俱乐部举办了外观展示、服从和敏捷性比赛,并让犬只参加了包括飞球和诱导追逐在内的运动。到1980年底,一只名为Landmaster Carina的澳大利亚牧牛犬成为加拿大首只获得外观和服从头衔的澳大利亚牧牛犬。[53]

英国

编辑

1980年,马尔科姆·杜丁进口了首批注册的澳大利亚牧牛犬至英国,包括两只蓝色幼犬Lenthel Flinton和Lenthel Darlot。随后不久,一只名为Landmaster Darling Red的怀孕母犬也被进口,并证明是一只优秀的繁殖母犬。[25]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更多的澳大利亚牧牛犬从荷兰、肯尼亚、德国和澳大利亚被引进至英国,尽管在放宽人工授精规则之前,英国的基因库相对有限。1985年,英国澳大利亚牧牛犬协会成立并获得犬舍俱乐部的正式认可,此前这些犬只必须在“未分类品种”类别中参赛。在1980年代,澳大利亚牧牛犬在英国的服从和工作试验中表现卓越。[25]

参见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Kaleski, Robert (1938). Foundation Dogs of Australia. Sydney Mail 13 April 1938 p. 26, 30.
  2. ^ 2.0 2.1 2.2 2.3 Rolls, Eric. A Million Wild Acres. Australia: Thomas Nelson. 1981. ISBN 9780868064642. 
  3. ^ EBENEZER PIONEERS Of The Hakesbury. Windsor and Richmond Gazette 37 (1963)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5 June 1925: 10 [8 November 2023]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4. ^ Barrett, Charles, and Latchford, L. A. (c. 1934). The Sun Dog Book. Melbourne, Sun News-Pictorial.
  5. ^ 5.0 5.1 5.2 5.3 5.4 5.5 ANKC Breed Standard for the Australian Cattle Dog. Australian National Kennel Council. 14 December 2009 [11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 October 2011). 
  6. ^ Australian Cattle Dog Standard (PDF). FCI. [19 Ma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7. ^ Ruvinsky (2001), p. 80
  8. ^ Kaleski, Robert (1958). Cattle Dogs in The Australian Encyclopaedia. Sydney, Grolier.
  9. ^ Coat Color and Patterns in Australian Cattle Dogs. acdca.org. Australian Cattle Dog Club of America. 27 March 2018 [26 April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10. ^ Australian Cattle Dog Breed Standard (PDF). American Kennel Club. [26 April 20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4-26). 
  11. ^ Queensland's ban on docking dogs' tails. business.qld.gov.au. Queensland Government. 21 April 2011 [26 April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12. ^ Cattle Dog and Kelpie Club of Queensland (1923). Cattle Dog, in The Kennel, Brisbane Courier 1 December 1923, p. 12.
  13. ^ 13.0 13.1 13.2 13.3 Robertson (1990), p. 14
  14. ^ Coren (1995), p. 182
  15. ^ 15.0 15.1 Lowell (1990), p. 166
  16. ^ 16.0 16.1 16.2 Lithgow (2001), pp. 5–6, 25–28
  17. ^ Buetow (1998), p. 136
  18. ^ Beauchamp (2007) p. 46.
  19. ^ Dehasse, Joel. Sensory,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dog. The Bulletin for Veterinary Clinical Ethology. 1994, 2 (1–2): 6–29 [2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February 2010). 
  20. ^ 20.0 20.1 Beauchamp (1997), pp. 67, 77
  21. ^ Schwartz (2009), pp. 78–102
  22. ^ Stockman (2002), p. 102
  23. ^ Getting Started in Herding. American Kennel Club. [28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anuary 2010). 
  24. ^ Simmons-Moake (1992), pp. 1–8
  25. ^ 25.0 25.1 25.2 25.3 Holmes (1993), pp. 132–155
  26. ^ 26.0 26.1 Shaffer (1984), p. 53
  27. ^ Coren, Stanley. Why We Love the Dogs We Do.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1998. ISBN 978-0-684-85502-8. 
  28. ^ Woodruff, Roger A.; Green, Jeffrey S. Livestock herding dogs: a unique application for wildlife damage management. Great Plains Wildlife Damage Control Workshop Proceedings (Ardmore, OK: Noble Foundation). 1995, 12: 43–45. 
  29. ^ Wasser, Samuel K. Lucky Dogs (PDF). Natural History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ctober 2008: 48–53 [13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2 May 2012). 
  30. ^ McMillan, Kirsten M.; Bielby, Jon; Williams, Carys L.; Upjohn, Melissa M.; Casey, Rachel A.; Christley, Robert M. Longevity of companion dog breeds: those at risk from early death. Scientific Reports (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LLC). 2024-02-01, 14 (1): 531. Bibcode:2024NatSR..14..531M. ISSN 2045-2322. PMC 10834484 . PMID 38302530. doi:10.1038/s41598-023-50458-w. 
  31. ^ Beauchamp (1997), pp. 57–58
  32. ^ Strain, George M. Deafness prevalence and pigmentation and gender associations in dog breeds at risk. The Veterinary Journal. January 2004, 167 (1): 23–32. PMID 14623147. doi:10.1016/S1090-0233(03)00104-7 . 
  33. ^ Sommerlad, Susan F; Morton, John M; Haile-Mariam, Mekonnen; Johnstone, Isobel; Seddon, Jennifer M; O’Leary, Caroline A. Prevalence of congenital hereditary sensorineural deafness in Australian Cattle Dog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oat characteristics and sex. BMC Veterinary Research. 2012, 8 (1): 202. ISSN 1746-6148. PMC 3489614 . PMID 23107143. doi:10.1186/1746-6148-8-202 . 
  34. ^ Petersen-Jones, Simon M. Progressive Retinal Atrophy: an overview.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World Small Animal Veterinary Association. 2003 [12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7). 
  35. ^ Higgs, Veronica. Australian Cattle Dog breed health and care. petmd.com. [26 April 2024]. 
  36. ^ Sargan, D.R. Inherited diseases in dogs: web-based information for canine inherited disease genetics. Mammalian Genome. 2004, 15 (6): 503–506 [20 January 2010]. PMID 15181542. S2CID 19306779. doi:10.1007/s00335-004-3047-z.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anuary 2011). 
  37. ^ Brenner, O.; de Lahunta, A.; Summers, B.A.; Cummings, J.F.; Cooper, B.J.; Valentine, B.A.; Bell, J.S. Hereditary polioencephalomyelopathy of the Australian Cattle Dog. Acta Neuropathologica. July 1997, 94 (1): 54–66. ISSN 0001-6322. PMID 9224531. S2CID 20918157. doi:10.1007/s004010050672. 
  38. ^ Kennel Club. Pure-bred Dog Health Survey. British Small Animal Veterinary Association Scientific Committee. 2004 [5 Jul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ugust 2013). 
  39. ^ Dorn, C. Richard. Canine Breed-Specific Risks of Frequently Diagnosed Diseases at Veterinary Teaching Hospitals (PDF). American Kennel Club: 1–27. 2002 [9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9-01). 
  40. ^ Mary Durack, 'Durack, Patrick (1834–1898)',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National Centre of Biograph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https://adb.anu.edu.au/biography/durack-patrick-3457/text528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ublished first in hardcopy 1972, accessed online 2 July 2023.
  41. ^ Durack, Mary (1959). Kings in Grass Castles. London, Constable, 1959.
  42. ^ Australian Bureau of Census and Statistics (2008). 3105.0.65.001 - Australian Historical Population Statistics, https://www.abs.gov.au/AUSSTATS/abs@.nsf/DetailsPage/3105.0.65.0012008?OpenDocu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8 July 2019.
  43. ^ James Harrison, Australia, and the World’s First Patented Refrigerator. https://dynamicrefrigeration.com.au/blog/james-harrison-ice-mach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online 2 July 2023.
  44. ^ Howard (1990), pp. 26–28
  45. ^ "Sir Bedivere". The Australian Cattle Dog. The Town and Country Journal 9 September 1903. p. 34.
  46. ^ Kaleski (2005)
  47. ^ CATTLE DOG STANDARD. The Queenslander (2115) (Queensland, Australia). 22 September 1906: 38 [26 April 2024]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48. ^ CATTLE DOG STANDARD. The Queenslander (2115) (Queensland, Australia). 22 September 1906: 38 [26 April 2024]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49. ^ Pedigree Database Australian Cattle Dog. dogfiles.com. Dog Files. [26 April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50. ^ 1917 Stock Dog Show. The Sydney Stock and Station Journal XXIX (28)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13 July 1917: 8 [26 April 2024]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51. ^ The Standard of the Australian Cattle Dog. cattledog-kelpieclubqld.com. Australian Cattle Dog and Kelpie Club of Queensland. [26 April 2024]. 
  52. ^ 52.0 52.1 52.2 52.3 Ekman, Esther. Can An American Kennel Club Registration Save A Herding Breed?. Working/Herding Dogs. [30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anuary 2009). 
  53. ^ 53.0 53.1 Redhead (1988), p. 116

一般和引述参考资料

编辑
  • Beauchamp, Richard G. Australian Cattle Dogs: 2nd edition. New York: Barron's Educational. 2007. ISBN 978-0-8120-9854-9. 
  • Clark, Noreen R. A Dog Called Blue: The Australian Cattle Dog and the Australian Stumpy Tail Cattle Dog, 1840–2000. Wallacia, NSW: WriteLight Publishers. 2003. ISBN 978-0-9581934-3-6. [自述来源]
  • Hamilton-Wilkes, Monty; Cumming, David. Kelpie and Cattle Dog: Australian Dogs at Work. Sydney, NSW: Angus & Robertson. 1982. ISBN 978-0-207-14490-5. 
  • Howard, A. J. (Bert). Halls Heelers. Russell W. Warner (编). Over-Halling the Colony: George Hall, Pioneer. Sydney, NSW: Southwood Press. 1990. ISBN 978-0-908219-07-0. 
  • Kaleski, Robert. Australian Barkers and Biters. Warwickshire, UK: Vintage Dog Books. 2005. ISBN 978-1-905124-75-6. 
  • Lithgow, Scott. Training and Working Dogs for Quiet Confident Control of Stock. Brisbane, Ql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2001. ISBN 978-0-7022-2394-5. 
  • Renna, Christine Hartnagle. Herding Dogs: Selecting and Training the Working Farm Dog. Freehold, NJ: Kennel Club Books. 2009. ISBN 978-1-59378-737-0. 
  • Schwartz, Charlotte. Australian Cattle Dog: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Owning and Caring for Your Dog. Freehold, NJ: Kennel Club Books. 2009. ISBN 978-1-59378-368-6. 
  • Shaffer, Mari. Heeler Power: A Guide to Training the Working Australian Cattle Dog. Medford, WI: Countryside Publications. 1984. OCLC 1298717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