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
王安忆(1954年3月6日—),中国当代作家。她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2000年以《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许多作品被译成英、德、荷、法、捷、日、韩、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
王安忆 | |
---|---|
出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南京市 | 1954年3月6日
职业 | 作家 |
语言 | 中文 |
民族 | 汉族 |
创作时期 | 1978年至今 |
体裁 | 小说 |
文学运动 | “寻根文学”“知青文学” |
代表作 | 《长恨歌》 |
奖项 |
|
配偶 | 李章(1981年结婚) |
父母 | 父: 王啸平 母: 茹志鹃 |
生平
编辑王安忆的父亲是话剧作家、导演王啸平,是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的新加坡华侨,抗战期间回国投效新四军;母亲是女作家茹志鹃。王安忆是两人的次女,生于南京市。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市。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文革期间曾经秘密地阅读翻译过来的外国著作,包括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普希金、罗曼·罗兰、大仲马、小仲马等经典作家的作品。[1]
1970年,王安忆到安徽省五河县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王安忆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开始小说创作活动。1976年,王安忆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王安忆调回上海,担任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编辑。1980年,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1987年,王安忆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之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安忆1981年和李章结婚,后者为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辑。二人没有子女。
作品风格
编辑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她的作品中时常有女性温柔的体现,以及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这使她成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作品
编辑长篇小说
编辑- 《69届初中生》1986中国青年出版社
- 《黄河故道人》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 《虚构与纪实》1993人民文学出版社
- 《米尼》1994云南人民出版社
- 《长恨歌》1996作家出版社
- 《妹头》2000南海出版公司
- 《富萍》2001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上种红菱下种藕》2002上海文艺出版社
- 《流水三十章》2002流水三十章
- 《桃之夭夭》2003上海文艺出版社
- 《发廊情话》2003江苏文艺出版社
- 《遍地枭雄》2005上海文艺出版社
- 《启蒙时代》2006人民文学出版社
- 《天香》2011天香
- 《匿名》2015人民文学出版社
- 《考工记》2018花城出版社
- 《一把刀,千个字》2021人民文学出版社
- 《五湖四海》2022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篇小说
编辑- 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以及《锦绣谷之恋》)
- 《小鲍庄》1985上海文艺出版社
- 《海上繁华梦》1989花城出版社
- 《伤心太平洋》1995华艺出版社
- 《我爱比尔》(台湾:处女蛋)2000南海出版公司
- 《大刘庄》2013上海文艺出版社
短篇小说集
编辑- 《流逝》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 《独语》1998湖南文艺出版社
- 《我读我看》2001上海人民出版社
- 《隐居的时代》2002上海文艺出版社
- 《忧伤的年代》2002新世界出版社
- 《化妆间》
- 《儿女英雄传》
- 《叔叔的故事》2004中国电影出版社
- 《剃度》2000南海出版公司
- 《本次列车终点》2015上海文艺出版社
- 《红豆生南国》2017人民文学出版社
散文随笔
编辑- 《蒲公英》1988上海文艺出版社
- 《旅德的故事》1990江苏文艺出版社
- 《乘火车旅行》1995中国华侨出版
- 《漂泊的语言》1996作家出版社
- 《重建象牙塔》1997海远东出版社
- 《独语》1998湖南文艺出版社
- 《走近世纪初》1999浙江文艺出版社
- 《王安忆散文》2008人民文学出版社
- 《街灯底下》2005山东画报出版社
- 《窗外与窗里》2008中国文联出版社
- 《剑桥的星空》2013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 《母女同游美利坚》(与茹志娟合著)2018中信出版集团
文论集
编辑- 《心灵世界》1997复旦大学
- 《我读我看》2001上海人民出版社
- 《王安忆说》2003湖南文艺出版社
- 《故事与讲故事》2011复旦大学出版社
文集
编辑- 《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4卷,2009人民文学出版社
- 《王安忆长篇小说》10册,2010人民文学出版社
- 《王安忆中篇小说》8册,2013上海文艺版出版社
改编
编辑奖项及荣誉
编辑- 1996:《纪实与虚构》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 1996:《长恨歌》获选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 1998:《长恨歌》获选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
- 1999:《长恨歌》获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 2000:《长恨歌》获选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 2001:获第一届星洲日报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 2001:《富萍》获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 2002:《上种红菱下种藕》获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
- 2003:《富萍》获选“上海长中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长篇小说二等奖
- 2005:《遍地枭雄》获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
- 2008:《启蒙时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
- 2008:《启蒙时代》获第2届红楼梦奖评审团奖
- 2012:《天香》获第4届红楼梦奖首奖
- 2013:《天香》获第2届施耐庵文学奖
- 2016:获第5届纽曼华语文学奖
评价
编辑正面评价
编辑台湾出身的旅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于其小论文《海派文学,又见传人——王安忆的小说》中,谓王安忆是继张爱玲后,又一海派文学传人[2],高度评价王安忆在现代中文文坛的地位。王安忆在访谈中提到,“这个时代是一个我不太喜欢的时代。它的特征是外部的东西太多了。物质东西太多,人都缺乏内心生活。我甚至很怀念文化大革命我们青春的时代。那时物质真是非常匮乏,什么都没有。但那个时候我们的内心都非常丰富。我想我们都是在那种内心要求里开始学习文学。在今天的社会里,我觉得年轻人都非常性急,性急地想从阅读里得到快感、性急得没有一点耐性说我静下来好好地去想一想、慢慢读、慢慢地去得到这种乐趣。他们要快速地得到乐趣。”[3]
负面评价
编辑著名文学批评家肖鹰评点王安忆时说:“我曾经很欣赏王安忆和张炜这两位作家,他们的作品,比如《小鲍庄》、《九月寓言》等曾经令我觉得他们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两位作家。但是现在,我对他们后期的作品却十分失望。以王安忆来说,自从《长恨歌》之后,她就沉入到上海小女人式的自爱自怜的自我重复之中去了。 ”[4]
家庭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王安忆:“文革”期间的秘密阅读》. 凤凰网. 2008-08-28 [2012-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9月1日).
- ^ 王德威,《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湾)麦田出版,页 383-402
- ^ 王安忆:那是一个奇异的时代(访谈)[永久失效链接]
- ^ 《肖鹰:阿来写旅游招贴 贾平凹写的是变态文学》. 人民网. 2009-12-23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4月16日).
- ^ 王安忆:文学能使人生变得有趣. 中国作家网.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6).
外部链接
编辑- 张旭东:〈“启蒙”的精神现象学——王安忆《启蒙时代》里的虚无与实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
- 周月风著,林源译:〈中产阶级的上海:王安忆的怀旧小说〉(2008)
- 陈丹丹:〈“都市”与“乡村”的辩证法——从张爱玲到王安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邝可怡:〈上海跟香港的“对立”——读《时代姑娘》、《倾城之恋》和《香港情与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画像
编辑- 王安忆 / 江启明 (Kong Kai Ming)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