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弘
(重定向自王裕之)
王裕之(361年—448年8月27日)[1],字敬弘,琅邪临沂人。东晋荆州刺史王廙曾孙。东晋及南朝宋官员,在宋官至尚书令,但为人不喜欢做官,喜爱山水,晚年长期隐居,屡获召命也不愿再度出仕。
王敬弘 | |
---|---|
出生 | 361年 东晋 |
逝世 | 448年8月27日[1] 南朝宋扬州吴兴郡余杭县舍亭山 |
职业 | 宋尚书令 |
生平
编辑王敬弘年少就有高尚节操,历任琅邪国左常侍及卫军参军,为琅邪王司马德文僚属。后转任天门太守,又曾转任安西将军桓伟的长史、兼南平太守。后离职并住在作唐县,桓玄掌政时和篡位后都屡屡征召他,但王敬弘都没听命。
后来,刘裕任命敬弘为车骑从事中郎,随后历任徐州治中从事史、征西咨议参军、中书侍郎、太尉从事中郎及吴兴太守。又转任侍中,并在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攻打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时奉命出使慰劳军队,但其时通事令史潘尚在途中患病,敬弘就与潘尚同乘一艘船独船回京,期间无人能知他们下落,遂被弹劾免官,但还未执行就遇大赦而复职。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受封宋公,建宋国,敬弘任度支尚书,后迁太常。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篡晋,敬弘任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永初三年(422年)又转任吏部尚书,仍加散骑常侍。元嘉元年(424年),宋文帝即位,以敬弘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元嘉三年(426年)任尚书仆射,六年(429年)又任尚书令,但敬弘辞让并上表归乡,遂获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并赐亲信二十人。
元嘉十二年(435年),朝廷征召王敬弘为太子少傅,敬弘至京上书陈让,虽然文帝不允,但敬弘仍多次上书,不肯拜官。元嘉十六年(439年)又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敬弘又到京师上书请求收回成命,亦未拜官即东返。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又再重授元嘉十六年的官职,敬弘亦辞让。元嘉二十五年(448年)[1],王敬弘去世,享年八十八岁[2]赠以本官,后在宋顺帝时获赐谥号文贞。
性格特征
编辑- 王敬弘性格恬静而喜欢游山玩水,当天门太守时,时任荆州刺史的妻舅桓玄曾写信请敬弘去见他,但到巴陵时就说:“灵宝来请我是为了和他姐姐团聚而已,我不要做桓家的入赘女婿。”于是就让妻子另坐一船去江陵,自己不去。而敬弘让妻子在桓玄那住了一年都没去接,每当郡中没大事都会肆意出游,好几日都不回府。另当刘道咨议参军时与征西府主簿宗协饮醉酒并被检举失礼行为。后获调任吴兴太守时因旧居余杭,十分高兴。王敬则亦表现得不乐任官,如被授官时都会表现恭敬,但当去到他应当退任的时候就立即请求解职,刘裕见此亦不作干预。任尚书仆射时宋文帝曾经去听讼案,并问敬弘有关疑难案件的意见,却得不到回应。文帝还问左右:“为什么不为仆射给个审问记录副本?”敬弘答:“臣看过了,我看不明白。”令文帝很不高兴;文帝又曾问他为政得失,但敬弘答:“天下自有其规律法则,庶人不必议论。”。另刘裕先后让敬弘任庐陵王师和秘书监,敬弘都先后推辞,元嘉十二年后亦两度拒绝朝廷任命,坚持东归。
- 王敬弘长得矮小,但坐起来却端正庄重,桓玄称他“弹棋八势”。
逸事
编辑- 王敬弘身边常有两个年老侍婢,穿青纹袴襦,戴绦和辫各五条作装饰,并用红粉化妆。曾经去何尚之家探望出嫁的女儿,但因何尚之不在而在其斋中躺着。后何尚之回来了,敬弘命二婢守着不让何尚之进入,并要她们对尚之说:“我十分热,没法见面了,你可以暂时离去。”何尚之就去了其他房中。
- 王敬弘和儿孙们一年只见一两次,见面还要择日。儿子王恢之曾经特意请假去探望他,并和父亲约好了日子,但时间到了却见不到。恢之见假期快完要赶路回去了,遂乞求离去前亲自告辞,但恢之听命到阁前却又见不到父亲,只得在阁外拜别,哭着离开。王敬弘也未曾教过子孙学问,让他们随心所欲。有人曾问过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就答:“丹朱不应该乏教育,甯越也没闻过曾被人捶打。”
评价
编辑家庭
编辑祖父
编辑- 王胡之,东晋司州刺史。
父
编辑- 王茂之,东晋晋陵太守。
子女
编辑孙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
参考资料
编辑- 《宋书·卷六十六·王敬弘传》
- 《南史·卷二十四·王裕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