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指生命死亡,或出世及死亡。生死也可是佛教术语,指众生在世间的出生与死亡的两个连续而辗转的状态。生死也是佛教中说明众生在一生当中四个过程阶段─生、老、病、死中,代表生命的最开始与完结最后的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正好是上一个生命连结下一个生命,而这样的循环不止的生死,在没有因为透过佛法的修行而断尽一念无明烦恼前,是无法中断的。[1]

生死的分类

编辑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编辑

分段生死(或作分断生死)指未实证解脱道极果阿罗汉果的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凡夫及已证解脱初果乃至三果的佛法修行者,因为仍有无明烦恼缠缚,不能入无余涅槃,仍有受后世三界有种子,所以无法出离于三界六道生死,而不断一世又一世的出生于三界当中,然后寿尽而舍报后又在出生,一次又一次的连续又辗转的现象,是分段而受生死的,所以称作分段生死。

变易生死大乘佛菩提初地菩萨以上、或解脱道二乘修行人已证解脱极果阿罗汉果者而回入大乘者,皆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而其解脱证境已不受三界之轮回,故属不受分段生死。虽然不会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种子,但由于仍有种子的变异,故说仍有变易生死。而变异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断除。因为佛陀具足一切种智,了知一切有情的所有的心法及心所有法,这个智慧包括了四智圆明──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以及成所作智,一切法界体性皆已具足了知通达,对于分段生死的诸法及能断分段生死之一切智、变易生死诸法及断变易生死之一切种智皆悉了知。。[2]

善不善心死差别

编辑

瑜伽师地论》描述人临终时是如此说的:如何是善心死?譬如有一人,将要死时,如能自行忆念生前所作的善事及所修习的功德;或由他人来述说赞叹他的善行善念及正知正见。由此因缘,当下能令其信、进、念、定、慧五个善心所浮现于心,此时此人第六意识了了分明,心中自然祥和快乐。直到彼心念微弱时,善念也就消失了,只留不善不恶之心,直至命终。为何是如此?原因是此时此人第六意识已进入昏昧状态,对于往昔所修习的福德功德自然无有心力忆念,他人述说也无有功用。如何是不善心死?譬如有一人,将要死时,其人自行忆念生前所作的种种不善之事或所修习的邪知见;或由他人对他的不善行或不正修习来进行述说。由此因缘,当下能令其人贪、瞋、痴、慢等各式烦恼心所浮现于心,此时此人第六意识无明颠倒,我执我爱生起后,对现境起贪恋不舍之情。想己命将终,恐惧怨恨自然现前。直到彼心念微弱时,恶念也就消失了,只留不善不恶之心,直至命终,同善心死一般。再说善心死时,是安祥平静而死。临终之时,身心不会感到极大的痛苦。恶心死时,是苦恼惊惧而死。将命终时,有极重的苦痛感受逼迫于身。又善心死之人,临终之时,由黑暗趋向光明,见到庄严的境界。不善心死之人,临终之时,由光明趋向黑暗,见到恐怖的境界。[3]

参考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CBETA, T19, no. 945, p. 117, b27-28)
  2. ^ 《成唯识论》卷8:“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死故说为因。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说为缘。所以者何。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麁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 (CBETA, T31, no. 1585, p. 45, a11-21)
  3. ^ 瑜伽师地论 (卷1):“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麤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瞋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麤、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事典·生死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