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轮

佛教中描繪六道輪迴的圖畫
(重定向自生死輪

有轮梵语भवचक्र罗马化:bhava-cakra巴利语भवचक्क罗马化:bhava-cakka藏语སྲིད་པའི་འཁོར་ལོ་威利转写srid pa'i 'khor loTHLsipé khorlo朝鲜语:유륜有輪 yu-ryun越南语hữu luân有輪),又称生命之轮生死轮六道轮回图六道或作五道,道也可写为趣〔趋〕;日语:六道絵);佛教术语,是对佛教轮回观英语Saṃsāra_(Buddhism)的一种表现形式,将三界六道轮回描述为车轮状,众生在轮中流转不息,无有出期,又加以策励修行的偈语,以达到教化的作用。有轮也是藏传佛教唐卡的一项重要主题。

概述

编辑
 

“有轮”中的“有”是指三界六道的有情众生。六道众生因轮回业报而相续流转,在六道之间生死不息,犹如轮转,故以车轮譬喻,通过绘画等表现方式来教导有缘众生深信因果皈依三宝止恶行善如法修行,早登涅槃[1]

今日通常在藏传佛教的唐卡壁画艺术中较多见,但并非藏传佛教的独创,实际上是来自释迦牟尼佛陀的教诲。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三十四卷》记载,佛陀“敕诸苾刍比丘),于门屋下画生死轮”,并指出要依次绘画出:五道四大部洲佛像;以表贪嗔痴三毒;再画十二因缘,各有形象,如孕女表生、老人表老等;最后要以无常大鬼抱住有轮,并在侧边写下偈陀[2]

藏文大藏经里,也有同样的记载,这首偈陀的汉译为[3]

现代考古发现,印度阿旃陀石窟第17窟中有“五趣(趋)生死轮”的壁画[4]。汉地的六道轮回图着重在于对六道的描绘,如慈云岭造像的“六道轮回图”浮雕。


注释

编辑
  1. ^ 《佛光大辞典》【有轮】
  2.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何故大目干连处四众云集?”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具寿大目干连游行五趣见诸苦恼,于四众中具说其事,由此诸人为听法故皆来集会。”尔时世尊告阿难陀:“非一切时处常有大目干连,如是之辈颇亦难得,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时诸苾刍不知画法,世尊告曰:“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于其二边画傍生、饿鬼。次于其上可画人、天,于人趣中应作四洲:东毘提诃、南赡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于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于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于其辋处应作溉灌轮像,多安水罐画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于罐中出头,死者于罐中出足,于五趣处各像其形,周圆复画十二缘生生灭之相,所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无明支应作罗刹像,行支应作瓦轮像,识支应作猕猴像,名色支应作乘船人像,六处支应作六根像,触支应作男女相摩触像,受支应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应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应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应作大梵天像,生支应作女人诞孕像,老支应作男女衰老像,病应作男女带病像,死支应作舆死人像,忧应作男女忧戚像,悲应作男女啼哭像,苦应作男女受苦之像,恼应作男女挽难调骆驼像。于其轮上应作无常大鬼蓬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于鬼头两畔书二伽他曰: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次于无常鬼上应作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像。”如佛所教,于门屋下应作生死轮者,时诸苾刍奉教而作。诸有敬信婆罗门居士等见画轮像,问言:“圣者!此之画轮欲表何事?”苾刍答曰:“我亦不知何所表示?”诸人报曰:“若不解者何因图画?”时诸苾刍默无所对,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应差苾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如佛所教令指示者,时诸苾刍遂不简择,令无识解者开导其事,不生物信更招讥丑,佛言:“令知解者指示诸人。”
  3. ^ 生死轮图的启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援引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4. ^ 生死轮绘画和壁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图示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