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回收是一项回收活动,旨在减少电池被当做固体废物而被随意丢弃。废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有毒的化工废物;它们的随意丢弃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以及水污染.[1]

不同类型的电池回收

编辑

绝大部分的电池可被回收。但是,有些电池比其他的电池更容易回收些。比如说铅酸蓄电池(有近90%被回收)[2]纽扣电池(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毒性)。[2]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电池,比如说碱性电池以及充电电池,包括镍镉电池(Ni-Cd)、镍氢电池(Ni-MH)、锂离子电池(Li-ion)和镍锌电池(Ni-Zn)都可以回收。

铅酸电池

编辑

铅酸电池主要用于各种汽车道,亦用于不断电系统。回收方法是先对其进行大力挤压,之后将酸中和,再由铅里面回收聚合物。回收的产品有各种各样的用途,包括制作新电池。

 
由电池回收铅

也可以由铅酸电池内回收毒性很大的金属铅,避免其污染水源。

 
汽车部件零售商回收的铅酸电池

很多城市都有铅酸电池的回收服务。比如美国的大部分州以及加拿大的大部分省,在当地,有许多将电池拿到废电池回收站的人从中获得收益,而且许多出售电池的地方都有回收电池的服务(有的是当地政府或者法律要求)。在美国,废旧的铅酸电池的回收率达到了97%。而中国就暂时没有相应的政策来鼓励民众回收铅酸电池。

银离子电池

编辑

这种电池主要用于手表、玩具及医学仪器等。里面有少量的。回收银离子电池可以去除毒性很大的汞,避免其污染环境。

不同种类电池的化学组成

编辑

斜体表示纽扣电池,粗体表示可充电电池,数据用百分比表示。

种类[3] 其他金属 氢氧化钾 塑胶 其它
碱性电池 24.8 22.3 0.5 14.9 1.3 1 2.2 5.4 3.7 10.1 14
碳锌电池 16.8 15 19.4 0.1 0.8 0.7 4 6 9.2 12.3 15.2
锂电池 50 19 1 2 7 2 19
水银电池 37 1 1 14 31 2 3 1 3 7
锌空气电池 42 35 1 4 4 1 10 3
锂电池 60 18 1 3 3 2 13
碱性电池 37 23 1 11 0.6 6 2 2 6 14
氧化银电池 42 2 2 9 0.4 31 4 2 1 0.5 2 4
镍镉电池 35 22 15 10 2 5 11
镍氢电池 20 1 35 1 4 10 9 4 8 8
锂离子电池 22 3 18 5 11 13 28
铅酸蓄电池 65 4 10 16 5

不同地区的电池回收情况

编辑
2002年各国电池回收率
国家
比利时 59%
瑞典 55%
奥地利 44%
德国 39%
荷兰 32%
法国 16%
英国 32%*

*该数据是2012年第一、二季度数据。[4]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 M. Bernardes, D. C. R. Espinosa, J. A. S. Tenorio. Recycling of batteries: a review of current processes and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4-05-03, 130 (1–2): 291–298. ISSN 0378-7753. doi:10.1016/j.jpowsour.2003.12.026. 
  2. ^ 2.0 2.1 Battery recycling in USA,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9 Sept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2-25) 
  3. ^ Fisher, Karen; Erika Wallén, Pieter Paul Laenen and Michael Collins, Battery Waste Managem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 (PD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18 Oct 2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08) 
  4. ^ Date, Will. UK ‘on course’ to meet first battery collection target. letsrecycle.com. 19 September 2012 [201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扩展阅读

编辑
  • G. Pistoia, J.-P. Wiaux and S.P. Wolsky (编). Used battery collection and recycling. Industrial Chemistry Library, Volume 10.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2001. ISBN 0-444-50562-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