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回收是一項回收活動,旨在減少電池被當做固體廢物而被隨意丟棄。廢電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以及有毒的化工廢物;它們的隨意丟棄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污染以及水污染.[1]

不同類型的電池回收

編輯

絕大部分的電池可被回收。但是,有些電池比其他的電池更容易回收些。比如說鉛酸蓄電池(有近90%被回收)[2]紐扣電池(因為它們具有較高的毒性)。[2]還有一些其他種類的電池,比如說鹼性電池以及充電電池,包括鎳鎘電池(Ni-Cd)、鎳氫電池(Ni-MH)、鋰離子電池(Li-ion)和鎳鋅電池(Ni-Zn)都可以回收。

鉛酸電池

編輯

鉛酸電池主要用於各種汽車道,亦用於不斷電系統。回收方法是先對其進行大力擠壓,之後將酸中和,再由鉛裡面回收聚合物。回收的產品有各種各樣的用途,包括製作新電池。

 
由電池回收鉛

也可以由鉛酸電池內回收毒性很大的金屬鉛,避免其污染水源。

 
汽車部件零售商回收的鉛酸電池

很多城市都有鉛酸電池的回收服務。比如美國的大部分州以及加拿大的大部分省,在當地,有許多將電池拿到廢電池回收站的人從中獲得收益,而且許多出售電池的地方都有回收電池的服務(有的是當地政府或者法律要求)。在美國,廢舊的鉛酸電池的回收率達到了97%。而中國就暫時沒有相應的政策來鼓勵民眾回收鉛酸電池。

銀離子電池

編輯

這種電池主要用於手錶、玩具及醫學儀器等。裡面有少量的。回收銀離子電池可以去除毒性很大的汞,避免其污染環境。

不同種類電池的化學組成

編輯

斜體表示紐扣電池,粗體表示可充電電池,數據用百分比表示。

種類[3] 其他金屬 氫氧化鉀 塑膠 其它
鹼性電池 24.8 22.3 0.5 14.9 1.3 1 2.2 5.4 3.7 10.1 14
碳鋅電池 16.8 15 19.4 0.1 0.8 0.7 4 6 9.2 12.3 15.2
鋰電池 50 19 1 2 7 2 19
水銀電池 37 1 1 14 31 2 3 1 3 7
鋅空氣電池 42 35 1 4 4 1 10 3
鋰電池 60 18 1 3 3 2 13
鹼性電池 37 23 1 11 0.6 6 2 2 6 14
氧化銀電池 42 2 2 9 0.4 31 4 2 1 0.5 2 4
鎳鎘電池 35 22 15 10 2 5 11
鎳氫電池 20 1 35 1 4 10 9 4 8 8
鋰離子電池 22 3 18 5 11 13 28
鉛酸蓄電池 65 4 10 16 5

不同地區的電池回收情況

編輯
2002年各國電池回收率
國家
比利時 59%
瑞典 55%
奧地利 44%
德國 39%
荷蘭 32%
法國 16%
英國 32%*

*該數據是2012年第一、二季度數據。[4]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 M. Bernardes, D. C. R. Espinosa, J. A. S. Tenorio. Recycling of batteries: a review of current processes and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4-05-03, 130 (1–2): 291–298. ISSN 0378-7753. doi:10.1016/j.jpowsour.2003.12.026. 
  2. ^ 2.0 2.1 Battery recycling in USA,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9 Sept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2-25) 
  3. ^ Fisher, Karen; Erika Wallén, Pieter Paul Laenen and Michael Collins, Battery Waste Managem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 (PD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18 Oct 20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08) 
  4. ^ Date, Will. UK ‘on course’ to meet first battery collection target. letsrecycle.com. 19 September 2012 [2013-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擴展閱讀

編輯
  • G. Pistoia, J.-P. Wiaux and S.P. Wolsky (編). Used battery collection and recycling. Industrial Chemistry Library, Volume 10.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2001. ISBN 0-444-50562-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