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字母

回鹘人使用文字
(重定向自畏兀儿文字

回鹘字母,或称畏兀儿字母古维吾尔字母(Old Uyghur alphabet),是回鹘人为了拼写自己语言而在粟特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主要通行于8至15世纪之间,但最迟至17世纪尚在使用。回鹘字母是一种拼音文字,由18个辅音及5个元音字母组成。几个字串联写成一个字词,字词之间留空白以隔开不同字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形状。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行,行与行由左至右排。

回鹘字母
用回鹘字母拼写的“回鹘”一词
类型
使用时期
约8至17世纪
书写方向纵书与横书、从上至下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古代突厥语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子体系蒙古字母

 →托忒文
 →满文

  →锡伯文
Unicode
范围U+10F70至U+10FAF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 (IPA) 符号。 有关 IPA 符号的介绍指南,请参阅 Help:IPA[ ]/ / 及 ⟨ ⟩ 之间的区别,参阅IPA§方括号与转录定界符

回鹘字母最初被用于拼写突厥语,而其具体是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的,目前尚无定论。最早的文献是公元8世纪的《九姓回鹘可汗碑》等一系列古代突厥语碑铭。回鹘字母是突厥世界最东部的文字,主要流行于回鹘人的活动区域内,即西起楚河流域东抵中国甘肃地区,北起阿尔泰山南至哈密地区的广大范围内。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和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即有15世纪的回鹘字母抄本存世,《登霄纪》、《乌古斯汗传说》等文献也均有该时期的回鹘字母抄本存世。但大量回鹘字母文献则是出土于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和甘肃地区。

源流

编辑

学界相信回鹘字母是在粟特字母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早在突厥汗国时时期(552年-745年),使用粟特字母的粟特文已经被突厥人用于记载史事。被发现于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呼尼河流域的布古特以西10公里[1]布古特碑是已知最早的突厥人建造的碑铭,其内容即一面为婆罗米文梵语、三面为粟特文粟特语。继西突厥汗国而据有天山地区的突骑施汗国曾发行过一种类似中国铜币的圆形方孔钱币,钱上所铸文字即包含粟特语,学界称为突骑施钱。在突厥汗国时期创制并使用突厥字母后,回鹘人依然在其《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数通纪功碑中与突厥字母的突厥文并用粟特文粟特语。这与回鹘汗国时期(744年-840年),回鹘人与粟特人之间的商业、文化交流增多有很大关系。由于受粟特文的影响,回鹘人开始采用粟特字母来拼写语言,并最终形成了回鹘字母。1950年代在今蒙古国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发现的乌兰浩木碑,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回鹘字母文献。

 

回鹘字母的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在早期文献中有的字母表示两个以上的语音,在后期文献中才在相应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个点或两个点予以区别。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在摩尼教文献中还在句读符号上加红色圆圈。段落用对称方形的四个点隔开。有印刷体和书写体。书写体又分楷书、草书两种。楷书用于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早期行款是由右往左横写,后期则改为从左往右竖写。本来粟特字母是由右至左横写、行数从上至下。然而,回鹘文却转了逆时针90度,变成从上到下写直书、行数从左至右。其后的蒙古文满文皆跟随回鹘文的书写方向。无法知道为何出现这种改变。但学者们推测这是为了行文和直书的汉文相适应而发生的变化。

 

回鹘字母文献

编辑

现存回鹘文文献种类甚多,包括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经典、医学著作、文学作品、 公文、契约、碑铭、词汇集等。其中大部分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和甘肃敦煌的藏经洞,少部分是存于各伊斯兰国家的手稿。世界上现存的回鹘文文献基本存于欧洲,其中以德国和法国最多,德国的藏品大多来自吐鲁番,法国的则大多来自莫高窟,英国则是第三位。

中国明代还刊印了回鹘文工具书《高昌馆杂字》和《高昌馆课》。

随着20世纪中国西北考古工作的兴起,百多年来考古学界在甘肃敦煌及中国学者袁复礼(1893-1987)1930年在新疆发现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残本),经历史学家冯家昇(1904-1970)整理,于1951年影印出版。1978年还在新疆哈密发现了回鹘文的《弥勒会见记》。

回鹘字母的影响

编辑

回鹘字母是继突厥字母之后,第二个被突厥人大量用来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体系。在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将回鹘字母称为“突厥人用的文字”,而突厥字母却完全未被提及。在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后的文化转型过程中,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语文献和使用回鹘字母拼写的突厥语文献一直并存。实际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回鹘字母一直被各地区的突厥人广泛使用,并将影响扩展到周边的其他民族身上。

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落后,命令原乃蛮的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教授蒙古人回鹘字母,以拼写蒙古语,即为回鹘式蒙古文,后世又演化为蒙古字母。而满文则是在蒙古字母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

在蒙古入侵后的西域地区,由于文化发达的回鹘人被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大量任用为书记官员和政务官以帮助蒙古人治理新征服的各地区,用回鹘字母拼写的突厥语文书在各蒙古汗国的效力仅次于蒙古语文书。由于回鹘字母的影响力,金帐汗国的许多札儿里黑也是用回鹘字母的突厥语书写的。到了帖木儿时期,回鹘文也被升格为官方语言,大量原本是用阿拉伯字母写成的突厥语著作被用回鹘字母誊抄并存世至今。而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王国由于一直使用回鹘字母,使得回鹘字母亦随着佛教的影响而传播。元代的北京居庸关云台石刻即有回鹘字母书写的佛教经文。

回鹘字母的消亡

编辑

14世纪,作为使用回鹘字母的中心的高昌回鹘王国窝阔台系蒙古后王与察合台系蒙古后王对天山东部地区的拉锯战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急剧衰落,最终回鹘王室不得不放弃政权,东迁甘肃以自保。随着中亚的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后带来的狂热宗教热忱,作为该地区原有的佛教突厥文化载体的回鹘字母突厥语文献被大量的抛弃和破坏,佛教壁画和寺庙建筑也被损毁。尽管后来帖木儿时期,回鹘字母一度被升格为拼写官方语言的文字,但随着帖木儿帝国的衰落,回鹘字母在中亚最后的余辉也渐渐消逝了。

至16世纪东察合台汗国统一吐鲁番及哈密地区后,在这一地区内,回鹘文也成了无人认识的死文字。只有东迁甘肃的回鹘人后裔裕固族仍然继续使用回鹘字母,迄今已知最晚的抄写于1687年的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即是由他们所完成的。

Unicode

编辑

Unicode 14.0收录了回鹘字母。

回鹘文
Old Uyghur
[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码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10F7x 𐽰 𐽱 𐽲 𐽳 𐽴 𐽵 𐽶 𐽷 𐽸 𐽹 𐽺 𐽻 𐽼 𐽽 𐽾 𐽿
U+10F8x 𐾀 𐾁 𐾂 𐾃 𐾄 𐾅 𐾆 𐾇 𐾈 𐾉
U+10F9x
U+10FAx
注释
1.^ 依据 Unicode 14.0
2.^ 灰色区域为尚未分配的码位

注释

编辑
  1. ^ 布古特所出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考. 民族研究. 1940年, (20期) [2018-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1) (中文). 

参考文献

编辑
  • 牛汝极:《维吾尔文字古文献导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 A. von Gabain (冯加班), Altturkishche Grammatik.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ltz, 1974. 冯加班 著,耿世民 译:《古代突厥语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
  •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 Gorelova, Liliya M. Manchu Grammar. Brill. 2002 [2022-01-18]. ISBN 978-90-04-1230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