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闻鼓
(重定向自登聞鼓院)
登闻鼓是悬挂于朝堂之外的一面大鼓,为古中国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敲击登闻鼓,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官员提告,或是对政府诉冤、告急案等请求国家救济的主要方式,类似现代的诉愿及行政诉讼等制度。
登闻鼓有专门的官吏看守,遇有击鼓者需立即受理或上报。据史书记载于周朝就设有登闻鼓,当时称作“路鼓”[1]。魏晋以后历朝都设有登闻鼓[2],《晋书·卫瓘传》载:“于是繇等执黄旛,挝登闻鼓。”北魏延和元年(432年),于阙门悬登闻鼓,“人有穷冤则挝鼓,公车上表其奏。”,以作“用下达上而施于朝”之用。唐代登闻鼓约始设于高宗年间[3]。武则天时还创有匦使院。元朝亦设登闻鼓、邀车驾[4]。
登闻鼓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性大不相同,历朝或有增补,如邀车驾、叩阍、匦函等,或主动录囚(滤囚)作为理冤制度的一环。宋朝平民可以到登闻鼓院起诉,其中平民翟马周起诉宰相李昉就成功了,且李昉遭到贬职。宋朝以后的元朝,击登闻鼓的条件日趋苛刻,至清朝已形同虚设,并规定击登闻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无端刁民的恶意滥诉。[5]。顺治十七年规定:状内事情必关军国重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许击鼓。邀车驾等方式又多以“迎车驾……申诉不实,杖一百;冲突仪仗而又申诉不实,绞。”“杖一百,发近边充军”。直诉变得徒具形式,若改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京控者,又以越诉先笞五十;加上清代特有的抱告等诉讼限制,并不是击鼓就能得到受理。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端拱初,布衣翟马周击登闻鼓,讼昉居宰相位,当北方有事之时,不为边备,徒知赋诗宴乐。属籍田礼方毕,乃诏学士贾黄中草制,罢昉为右仆射,且加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