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道派

大日本帝國陸軍中的政治派別

皇道派,是日本帝国陆军内部在1920至1930年代存在的一个政治派系,其主要受北一辉等的思想影响,主张尊皇、在天皇亲政下对日本进行国家改造(其称之昭和维新)为目标,以暴力革命打倒日本国内资本财阀,并视苏联为国家敌人。皇道派中心人物包括被奉为首领人物的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与核心人物小畑敏四郎铃木率道、满井佐吉等,其势力与以永田铁山东条英机和池田纯久等人为核心的统制派相对立。值得注意的是,两派系皆无明确的组织或统一的行动[1]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皇道派
假名こうどうは
平文式罗马字Kōdōha
皇道派叛军于二二六事件中所使用的旗帜

溯源 编辑

皇道派的出现原因可追溯回明治时期,当时的日本陆军长期为长州藩派阀为多,要职皆由其出身者所把持,时间一久便出现反长州藩阀的派系。长州派将领山县有朋死后,其宿敌上原勇作便联合其同志福田雅太郎、荒木贞夫、武藤信义村冈长太郎、真崎甚三郎与小畑敏四郎等人公开与山县继任者田中义一挑战,为参谋总长和陆军大臣人选问题展开论战。1923年,清浦奎吾组阁,上原一系推举福田任陆军大臣人选,但内阁已采纳长州派宇垣一成为其人选,而参谋总长一职亦受宇垣所组,两方的对立遂成正面冲突[2]

主张 编辑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脱亚入欧、迈向现代化的历程,因此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出现的社会矛盾。1927年起的昭和金融恐慌,更使国民经济雪上加霜、步向两极化,大批劳工失业、农村萧条,而金融业和工业领导人则因为其彼此利益关系紧密而越渐富有,因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组织开始抬头。无论是上原还是宇垣一派人,两方都欲对国家进行改革,但主张采取的手段不同。宇垣一派主张依从宪法,在议会政治下执行政策;而上原一派形成了荒木贞夫和真崎甚三郎为首领的皇道派,否定政党政治,认为宇垣一派与政党勾结,国家改造只能在天皇的带领下进行,主张以军国主义代替议会制,并且痛恨宇垣推行的裁军政策(裁减四个师团、约九万人的兵力,用于建设军队现代化装备)。

除了军中高级将领外,皇道派的另一重大支持者为下层青年军官。裁军使得青年军官们的晋升推迟,待遇不如以前,从而不满。经济不景气造成的农村的悲惨状况,也给了农村出身的青年军官们危机感。当时日本激进思想家北一辉曾著《国家改革法案大纲》,将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混杂结合,被皇道派份子视为思想依据,尤其是易受影响、富有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完全就被北一辉的思想所说服,他们不是加入军队就是参加具有追随此思想的政治团体,如血盟团樱会。北一辉还号召日本人起来“清除天皇身边的障碍”(此观点又被称之清君侧),让军队能与天皇直接沟通,在后者带领下进行改革,故此此派别后来被称之皇道派或国体原理派。

除了对内改革作法不同外,对于国际战略的观点,两派亦有相当分歧。1931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件关东军在其参谋军官石原莞尔坂垣征四郎设计下,出兵占领了比日本本土大得多的满洲,继而建立了“满洲国”,皇道派视苏联为日本的主要敌人,所以应协助建设满洲而非武力侵略,使其成为亚洲对抗共产主义的堡垒。皇道派将统制派主张向中国扩张视为愚蠢之举[3]。他们认为,攻击中国会与蒋中正国民革命军两败俱伤,以及制造和英美的矛盾,最后只会让日本真正的宿敌苏联以及中国共产党渔翁得利。

活动 编辑

在1931年12月荒木贞夫担任犬养毅内阁陆军大臣,利用人事安排职缺的便利,形成了陆军省陆军大臣荒木贞夫以及参谋本部内参谋次长真崎甚三郎、第3部长小畑敏四郎、作战课长铃木率道的所谓皇道派核心。皇道派以武力发动国家创新的主张,并在围绕陆军领导权和未来对苏联对中国战争准备上,与统制派产生对立。

日本进入1930年代开始相继发生几次未遂政变,如三月事件十月事件五一五事件等,还有数位政府要员接连被刺杀,如大藏大臣井上准之助内阁总理大臣犬养毅(1932年海军及统制派发动五一五事件)、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1935年皇道派发动相泽事件)等。其中以五一五事件来说,许多民众对刺杀凶手表示莫大的同情,在被告辩驳,宣称其仅是“为祖国敲起警钟”后,公众竟集体鼓掌,事后甚至有11万封血书请求审判机关宽恕凶手,另还有9位青年愿意替凶手服刑,为表真诚,他们每个人还各切下一部小指头,泡在酒精里送来[4]。最终凶手里没有人被判处死刑,并都在几年后获释,这也助长他们武力“维新”行之有理的想法,并助长了其行动,直至1936年引发皇道派发动二二六事件

衰落 编辑

1934年1月荒木贞夫辞任陆军大臣,本来有望接任的参谋次长真崎甚三郎在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的反对下被改任陆军教育总监,由此使统制派的林铣十郎接任陆军大臣,通过人事调整压制陆军中央的皇道派势力。皇道派和统制派的矛盾开始激化。1935年,在倾向皇道派军官中享有很高威望的真崎甚三郎被迫辞去教育总监职务,接着相泽事件中统制派领袖永田铁山被刺杀。最终,1936年2月26日发生在首都东京的二二六事件是皇道派衰落的关键。

由以国体原理派自居的香田清真、安藤辉三、栗原安秀等为首的下层青年军官以一千余名士兵,发动政变行动,不仅占据了总理大臣府邸,还杀害了大藏大臣高桥是清内大臣斋藤实、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等高级官员,还占领了陆军省、参谋本部、警视厅等东京数处据点与军事机关,强迫高级将领支持他们,并要求任命皇道派军官担任要职。事件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军方无所作为,海军将领担忧海陆军爆发军种冲突[5]、陆军各将领对彼此派系不明、不敢随便求援,最终引来天皇裕仁的干预,裕仁反感皇道派主张排斥天皇机关说的政策,甚至表示:“如果陆军不能镇压叛军,我将亲自劝阻他们。”[4]最终在空投传单规劝、大军包围下,叛军缴械投降。

与往日五一五事件不同的是,经过4天场面混乱的叛乱后,舆论不再支持暴力手段,而是要求恢复秩序,也正因如此,13名叛乱军官、4名文官和北一辉本人被判处死刑[6],皇道派军官遭到大规模的清洗,从此皇道派再也无兴起,相对地,统制派坐大并控制内阁握有内阁人选废立权,此后日本进入了军部独裁时期,最终统制派首领东条英机建立了极权内阁。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林珠雪 1986,第67页
  2. ^ 伊藤正德 1958,第311-312页
  3. ^ Toland 1970,第10页
  4. ^ 4.0 4.1 Toland 1970,第31页
  5. ^ Toland 1970,第27页
  6. ^ Toland 1970,第34页

书籍 编辑

  • (中文)Toland, John, 《日本帝國的衰亡 (1936-1945)》, 新星出版, 1970, ISBN 9787802254541 
  • (中文)林珠雪, 《昭和軍閥與二二六事件》, 淡江大学日本研究所, 1986 
  • (日语)伊藤正德, 《軍閥興亡史》第二卷, 文艺春秋新社, 1958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