盨
形制
编辑盨的器形特点是:通体作圆角长方形;有盖,盖上有四个矩尺形或环形的钮,或有圈足形捉手,盖可以倒置;有圈足或四足。一般根据耳的造型,将盨分为两类,一类为附耳,一类为作兽首状的半环形耳。[2]:39[3]:136-138[1]:102,103[4]
名称
编辑宋朝,吕大临在金石学著作《考古图》中,将铭文上的金文“𣪕”字误认为“敦”[5],“盨”字误认为“簋”[6],因而错误地称青铜簋为“敦”,称青铜盨为“簋”。清人钱玷指出“𣪕”是“簋”的异体字,为簋正名,但簋、盨仍不分。1927年,容庚在《商周礼乐器考略》中区分了青铜盨和青铜簋,将盨独立为一类,并根据器物铭文为其命名。[3]:135
先秦典籍中并没有记载名为“盨”的青铜器。这类器物在铭文中自称为“盨”,具体写法多样,除写作“须”或“盨”外,还有添加金字旁、木字旁、米字旁等写法[7]。还有的自称为“簋”或“盨簋”。[3]:135
功用
编辑青铜盨不见载于先秦典籍。部分盨在铭文中自名为“簋”或“盨簋”,金文“盨”字有从“米”的写法,一些墓葬中盨取代簋与鼎相配,所以盨的功能应与簋相似,是用来盛放谷物饭食的盛食器。[4]
历史
编辑盨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是周人重食(而不重酒)文化的产物。西周晚期是青铜盨的兴盛期,数量众多,型式丰富。进入春秋时期后,盨急剧衰落,销声匿迹。[4]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王世民,张长寿,陈公柔.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9. ISBN 7-5010-1183-4.
- ^ 2.0 2.1 容庚、张维持. 殷周青铜器通论.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
- ^ 3.0 3.1 3.2 朱凤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25-5055-5.
- ^ 4.0 4.1 4.2 4.3 4.4 4.5 张懋镕. 两周青铜盨研究. 考古学报. 2003, (01): 1-28.
- ^ 吕大临. 考古图·卷三. [201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 吕大临. 考古图·卷三. [201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 ^ 小學堂金文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 [201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 ^ 王世民. 伯敢畀盨. 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9. ISBN 7-5362-2033-2.
- ^ 李零. 论遂公盨发现的意义. 中国历史文物. 2002, (06): 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