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科达小径战役

坐标8°52′39.95″S 147°44′14.99″E / 8.8777639°S 147.7374972°E / -8.8777639; 147.7374972

科科达小径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1942年9月的澳大利亚第39营士兵
日期1942年7月21日至11月16日
地点
结果 盟军战略性胜利
参战方
 澳大利亚
 美国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托马斯·巴尔麦
悉尼·罗威尔
埃德蒙·赫林
亚瑟·亚伦
乔治·瓦谢
寺内寿一
今村均
百武晴吉
堀井富太郎  
兵力
30,000人[1]
(3,000名作战人员)[2]
13,500人[1]
(10,000名作战人员)[2]
伤亡与损失
625人阵亡
1,055人受伤
超过4,000人伤病[1]
2,050[3]
~ 4,500伤病.[4]


科科达小径战役Kokoda Track campaig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场战役。于1942年7月至11月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科科达小径(Kokoda Track)沿线,由日军发起攻击与澳军进行了一系列战役。

科科达小径是一条长达100公里的小径,由面对珊瑚海莫尔兹比港近郊出发,穿越欧文史坦利山脉到科科达英语Kokoda,由科科达俯控珊瑚海沿岸低地。如果当时日军由此通道占领莫尔兹比港,建立起足够海空武力的话可以打击通往澳大利亚的航道,甚至可以直接威胁澳大利亚本土东北部,所以战略上有其重要性。

这小径仅能以步行通过,车辆无法通行;沿途经过数处世上最困难崎岖地形,包括标高2,250米的贝拉米峰、昼间湿热、夜间冷风、季节性暴雨与疟疾等传染性热带疾病肆虐。补给非常困难,也严格限制了参战部队的数量及作战方式。

背景 编辑

作为太平洋战争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日军试图攻占莫尔兹比港,防止盟军利用澳大利亚作反攻的根据地。日军也可利用该港攻击澳大利亚北部及东部大部分地方,包括人口最密集的墨尔本布里斯班海岸地带。日军更可控制来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主要航线并且有效地阻止美国以海路向澳大利亚增援。[5]日军曾考虑于1942年初入侵澳大利亚,但在2月取消计划。[6]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阻碍了日军以登陆战夺取莫尔兹比港的第一次尝试。一个月后,日军在中途岛战役损失多艘航空母舰,进一步削弱日军在南太平洋发动大型登陆战的可能性。日军于是改由陆上进攻莫尔兹比港。[7]

盟国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决定在新几内亚集结兵力,以便进攻日军重要基地拉包尔。他知道在布纳登陆的日军可能威胁科科达以至莫尔兹比港后,就询问他手下的盟军陆上部队司令汤玛斯‧布莱米英语Thomas Blamey上将如何应对。布莱米命令新几内亚军司令巴赛尔‧莫里斯英语Basil Morris少将防守该区,并预备抵抗日军的推进。[8]:166 莫理斯便组建了 马若巴部队英语Maroubra Force 来防卫科科达;他又命令有100人的澳大利亚第39营 B连沿小径前往科科达村。B 连任务是在抵达科科达村后立即控制科科达的飞机跑道,以备盟军在巴布亚北岸集结。该单位在6月26日被下令撤离,但直至7月7日才真正撒走。[8]:166:43–44

战序:日军登陆及最初攻势 编辑

 
科科达小径的位置

在1942年稍早时候已攻占新几内亚北部大部分地方的日军,7月21日在巴布亚东北岸登陆,在布纳果纳英语Gona, Papua New Guinea及Sanananda建立桥头堡[1]

日军由第55师团的歩兵第144高知联队与第55山炮联队第1大队组成南海支队,加强配属歩兵第41福山联队、独立工兵第15联队、独立高射炮第47大队、高砂义勇队(由台湾原住民组成)等,由堀井富太郎少将支队长领军,1942年7月21日日军歩兵第41福山联队两个大队于新几内亚岛东北部登陆,意图夺取科科达,强行通过科科达小径,攻取莫尔兹比港

澳大利亚方面则由当地原住民部队巴布亚步兵营(Papua Infantry Battalion)与后备部队澳大利亚陆军39步兵营进行初期防守。科科达小径虽窄,但将两旁山岳丛林溪谷列入防御正面后仍宽达十几公里,澳大利亚部队面对人数众多,训练、武器都远胜他们的日军,进行艰苦的守势作战,不断伺机猛攻、退守,阻延日军。例如,日军在两日激战后,7月29日攻下由77名澳军防守的科科达飞机跑道,由于澳军的表现突出,日军估计科科达飞机跑道守军兵力为1200人。

日本撤退 编辑

川口清健少将在9月14日企图重夺瓜达尔卡纳尔的攻势失败。日军约有850人战死,而美国海军陆战队仅损失104人。[9]:184–194日本大本营收到消息后,判定日军无能力同时支撑新几内亚及瓜达尔卡纳尔岛两个战场。他们的结论是瓜岛及它的机场对确保日军在南太平洋的行动是不能缺少的。百武晴吉中将判定他的兵力及物资仅够挫败瓜岛上的盟军。

战役其间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都对战况不表乐观。澳大利亚军增援两个步兵旅后,历经数次战役。

空中行动 编辑

由于莫尔兹比港是唯一可以支援巴布亚行动的港口,能否固守此港对战役成败尤为重要。空中防御由P-39P-40战斗机组成。皇家澳大利亚空军雷达无法在日军攻击前提供足够的预警,于是要倚赖海岸监视队及山上的侦察人,直至9月一支有较佳设备的美国雷达组抵达。[10]日本轰炸机通常有在30,000英尺(9,100米)高空的战斗机护航,使P-39及P-40鞭长莫及,让日军在空战中取得高度上的优势。[11] :20盟军战斗机损失不轻,截至6月,20至25架P-39在空战中损失,8架在降落时损失,3架在地上。澳军和美军的高射炮队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到1942年8月17日,莫尔兹比港已经遭受78次空袭。[11]:31随着高射炮队在数量上及技巧上日渐改善,日本轰炸机被迫升到更高处,减低了轰炸的准确度,到8月更被迫放弃在日间施袭。[10]

由于日军的空袭,长程轰炸机如B-17B-25B-26轰炸机不能在莫尔兹比港安全地部署,只能从澳大利亚基地出击。美军对拉包尔等远程目标的轰炸没有战斗机护航,蒙受重大损失。[11]:24不过战斗机仍可为运输队及轰炸目标在航程范围内的轰炸机提供掩护。[11]:38以莫尔兹比港及Milne Bay为基地的飞机出击以阻止日军在Buna部署飞机,及阻止日军向该区增援。[11]:31–33随着日军地面部队向莫尔兹比港推进,盟军空军也攻击科科达小径上的补给点。[11]:42

科科达小径战役的重要性 编辑

科科达小径会战是当时澳军首次在澳大利亚的保护领上作战,并挡住日军攻势。这也是澳军首次独立于英联邦支援外进行实战。其间澳军应战时所暴露的缺点都在随后立即反省并改正。由于事前缺乏规划,澳军作战时多以空运进行兵员补充,物资运输与伤亡后送等必须由当地原住民以人力进行。后勤补给系统也在此战之后大幅加强。应战时盟军情报落后:地图老旧,地形生疏,缺乏即时空照;因此盟国美澳两军高司往往下达战地指挥官无法执行的命令。澳军士兵与校尉军官虽然缺乏个人战技训练与排连团队训练,仍然达成战略目标。

此役参战日军坚忍勇猛,丛林作战方面有高度训练水准。美国陆军航空队第五航空军以P-38闪电式战斗机取得制空权,以战场空优多次对澳军进行支援运补,而日军后勤补给因地形限制而困难,弹药补充常由日军士兵背负至前线,导致多数日军死于饥饿或无力有效战斗。

军事学家后来检视太平洋战争大势,认定科科达小径战役是美日攻守易势关键一役,如果日军成功穿越并控制科科达小径,攻占莫尔兹比港,席卷澳大利亚,美军反攻可能要从美洲海岸打起。[12]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McCarthy, Dudley. Chapter 4. South-West Pacific Area—First Year: Kokoda to Wau (PDF).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45.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45, Series 1 – Army,. Volume V (Canberra: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1959: 108-146 [2016-01-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4-25) (英语). 
  2. ^ 2.0 2.1 Kokoda Campaig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7-11.
  3. ^ Williams 2012,第235页.
  4. ^ Coulthard-Clark 1998,第223页.
  5. ^ Milner, Samuel. HyperWar: US Army in WWII: Victory in Papua. 15 March 1955 [2010-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月8日). 
  6. ^ Stanley, Peter. Invading Australia. Japan and the Battle for Australia, 1942. Melbourne: Penguin Australia. 2008. ISBN 9780670029259. 
  7. ^ Willmott, H.P. Barrier and the Javelin: Japanese and Allied Pacific Strategies, February to June 1942.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0920 (英语). 
  8. ^ 8.0 8.1 Keogh, E.G. South West Pacific 1941–45. Melbourne: Grayflower Publications. 1965 (英语). 
  9. ^ Smith, Michael. Bloody Ridge: The Battle That Saved Guadalcanal. New York: Pocket. 2000. ISBN 0-7434-6321-8. 
  10. ^ 10.0 10.1 Craven & Cate (1948), pp. 476–477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Watson, Richard L. Jr. USAAF Historical Study No. 17: Air Action in the Papuan Campaign, 21 July 1942 to 23 January 1943 (PDF). Washington, DC: USAAF Historical Office. 194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4月5日) (英语). 
  12. ^ 胡, 文辉. 決戰下一秒. 自由时报. 2009-09-11 [2009-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中文(台湾)). 

来源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