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汉诗的一种,最初是民歌形式,后来其体裁也被文人借鉴到自己的作品中。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是唐刘禹锡所作的诗《竹枝词》末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又流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琉球等地。

台湾竹枝词另有新变,有新的发展,例如,梁启超有二首〈台湾竹枝词〉四句都押韵,而且不别四声,这种押韵在民歌之中十分普遍,但在七言绝句及竹枝词均十分罕见;台湾嘉义赖尚益的《闷红墨屑》创作了竹枝词1000首,是创作竹枝词数量最多的个人别集。

参考资料 编辑

  • 任半塘,〈竹枝考〉,收录于林孔翼辑录,《成都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8。
  • 刘怡伶,2004,〈竹枝词名谊考析〉,中极学刊(4),23-50。
  • 刘怡伶,2004,〈竹枝词名谊考析〉,中极学刊(4)。23-50。[1]
  • 王振忠,〈历史学视野中的竹枝词〉,2008年3月8日读取。[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曾建开,〈竹枝词概说〉,2008年3月8日读取。[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朴培卿,1997,〈唐宋文人竹枝词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 向丽频,2003,〈施士洁“台江新竹枝词”探析〉,《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44),204-221。
  • 汪毅夫,1992,〈台湾竹枝词风物记〉,《福建论坛》1992年6月。
  • 陈香编,1983,《台湾竹枝词选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 薛顺雄,2001,〈清代台湾竹枝词价值研讨〉,第三届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学术研讨会,2008年3月8日读取。[4]
  • 翁圣峰,《清代台湾竹枝词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p1~p300,1996。并见“台湾文学网”,[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