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

維基媒體消歧義頁
(重定向自汉诗

旧体诗,又称汉诗旧诗古诗,指的是使用汉字汉语来创作的诗歌总称,是中国汉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亦是中国诗词歌赋中“诗”的那一部分。

旧体诗
Deeds of the Zen Masters: Hanshan and Shide. (Handscroll, 35.0乘49.5厘米(13.8乘19.5英寸). Ink on paper. Tokyo National Museum in Tokyo, Japan.)
繁体字
简化字
字面意思poetry
古诗
繁体字 古詩
简化字 古诗
字面意思ancient poetry
近体诗
繁体字 近體詩
简化字 近体诗
字面意思modern poetry

在中文语境中,“”一词既可以被用于泛指所有语言中的所有诗歌,也可以被用作特指一系列特定形式的传统诗歌。这种诗歌起初以儒家的《诗经》中所收集的上古汉语诗词作品为蓝本,其中既包括了贵族诗歌(如《小雅》和《大雅》),也包括了据信更多地源自乡村的民歌作品(《国风》)。这些诗以古汉语写成,每行多由四字构成。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中文里的诗歌都可称为“诗”(如源自楚国的“”和汉代的“”)[1][2][3]

别称 编辑

  • 文言诗:因为基本以文言创作,所以又可称“文言诗”,直至今日,现代人创作的旧体诗也会偏向使用文言式的语句。
  • 汉诗:因为是基于中国汉族汉字汉语来创作的,而非用中国其他民族的语言,所以又可称“汉诗”。另外,在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汉字文化圈,包括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均无“旧体诗”一词,直接以“汉诗”代表旧体诗。这些汉诗成为汉字文化圈中的古代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 古诗:因为大多由古代人创作,所以可用“古诗”代替旧体诗。另外,中国人口语中所说“古诗”的一词在大多数时候歧义较多,可指旧体诗,也可指中国古代创造的全部诗歌,还可指旧体诗的一个叫“古体诗”的分类。

历史与分类 编辑

中国的旧体诗分为诗经诗、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这四大类,由时间正序所排出。在中国大陆,对“中国旧体诗的分类”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体裁”。

旧体诗的分类

  1. 诗经诗:流行时期是西周春秋时代,约公元前900年~400年,可再下分为“”,另有不成文的分类法“赋、比、兴”。特点是广收中国的民间创作,但未成严格体系,结构不统一且定义混乱。
  2. 乐府诗:流行时期是西汉魏晋南北朝,约公元前200年~500年,可再下分为“曲、辞、歌、行”。特点是可配合音乐唱歌,以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为主,文学价值忽高忽低。前期的乐府诗以旋律为主、歌词为辅,曲子的旋律才是欣赏的主体;后期的乐府诗由于古代乐谱的失传,导致诗词的重要性高过乐曲本身,但也导致写词的手法越来越进步。
  3. 古体诗:流行时期是远古时代到清朝,约公元20世纪之前。特点是不需要对仗、格律、配乐,形式轻松自由,类似白话诗,只不过用文言式的用词写作。
  4. 近体诗:流行时期是唐朝清朝,约公元8世纪~20世纪,可再下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特点是有着极为严格的格律,即一切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式,巧妙活用“汉字的象形文字”和“汉语的一字一音”的结构,文学价值普遍较高。近体诗不仅在中国古代受到热烈追捧,成为文人官员的必修技能,也流行于所有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统治阶级。在除中国外的使用汉字的国家里,“汉诗”基本指的就是“近体诗”。在19世纪民族主义白话文运动兴起后,近体诗迅速衰弱。

诗经诗 编辑

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上古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诗经》创作于先秦时期,之后成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有诗经体的说法。《诗经》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乐的内容被分为三种类型,其常见的创作手法又有赋、比、兴三种。《诗经》的代表作是国风一类。

乐府诗 编辑

乐府诗盛行于汉朝,无论西汉东汉均有,再历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乐府的特点是配乐,所以现在留存下来乐府诗其实都是原来的歌词,其体例更多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较著名的乐府诗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以乐府曲名创作,如李白的《关山月》、王昌龄的《塞上曲》等。

但是随着乐曲古谱的逐渐散失,古乐府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不过以歌配词的做法仍然广泛流传,成为了之后的。由于乐府的影响力,后代也有将词称为乐府的情况,比如苏轼的著名词集就称为《东坡乐府》。

古体诗 编辑

古体诗原指唐朝以前不配乐的诗,与近体诗相对,加上乐府诗三者成为狭义上的中国古诗中的三大类别。近体诗成形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喜欢使用古体创作,这些诗作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与遵守格律的近体诗相区别。

近体诗 编辑

近体诗是南北朝时期出现、至唐朝而成熟的诗体,其特点是讲究格律,即规范诗作包括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的四方面因素。近体诗只允许五种类型,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中国以外的汉诗 编辑

中国以外的汉字文化圈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中国旧体诗被普遍称作汉诗。这些地区在各自历史上深受汉文化影响,除了以汉文写作汉诗外,其本民族语言的韵文格律、内容、风格上也受到汉文韵文影响。

日本 编辑

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文人因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始创作汉诗。75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出版。之后在平安时代达到全盛期,《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敕传汉诗集持续出现,风行之盛被人称作“国风黑暗期”(日语:国風暗黒時代)。其后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日本的汉诗得到持续的发展,譬如一休宗纯的《狂云集》中收录了一休的很多汉诗。江户时代汉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明治维新时期的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会作汉诗。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汉诗的影响开始衰落,迅速衰落则为昭和时期。不过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汉诗、汉文的背诵、解释、以及创作等。为华人国家之外汉诗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

日本汉诗和日本本土和歌俳句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诗一首有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则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种长短句,更像汉语的

朝鲜半岛 编辑

朝鲜半岛统一新罗时期开始受唐代影响引进汉诗,新罗人崔致远到唐朝留学,学习包括汉诗在内的中国文学,其作品集《桂苑笔耕集》收录了不少汉诗作品,被韩国人尊为“韩国汉诗之父”。

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高丽诗人如崔冲(985年-1068年)、李奎报(1169年-1241年,号白云居士)、郑道传(?-1398年)等都有大量汉诗流传下来。朝鲜王朝时期汉诗仍有继续发展。至今汉诗在朝鲜半岛仍受到一些人的重视和传承,一些机构亦有举办汉诗写作比赛。

高丽朝时期,随着汉诗的普及,文人还把古老的朝鲜语民歌用汉字纪录下来,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后人称之为“别曲体”,又称为“景几体歌”(韩语:경기체가(景幾體歌)),大体上采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鲜民谣《阿里郎》,或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古风片头曲《呼唤》。

高丽朝末期开始,具有朝鲜语特点的“时调”得以发展,并在朝鲜王朝时期达到顶峰。时调是朝鲜的俚语民歌,但由于是汉诗诗人整理记录,而且汉诗诗人创作了很多时调,时调在发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汉诗的因素。

朝鲜口语与汉文之间巨大的差异可以从这里得知。明万历年间,朝鲜诗人申钦朝鲜语신흠(韩语:신흠,1566年-1628年)在《放翁诗余序》中说:“中国之歌,备风雅而登载籍;我国所谓歌者,只足以为宾筵之娱,用之风雅籍则否焉,盖语音殊也──中华之音,以言为文;我国之音,待译乃文故。我东非才彦之乏,而如乐府新声无传焉,可慨而亦可谓野矣!”

越南 编辑

越南历史上曾有三段时期受中国统治,称为北属时期。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作为中国的一个郡县交趾)时,汉字即作为官方文字。968年时丁部领建立丁朝,越南正式独立,但官方文告和科举考试仍通用汉文,一般著作也以汉文撰写。是以作为汉文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汉诗在越南也得到发展。陈朝末年,著名的汉诗作家有陈艺宗胡季犛等人。后黎朝时,尤其是黎圣宗(名灏、思诚)时,汉诗达巅峰状态。

随着汉诗在越南发展,而越南语又与汉语一样有声调变化,陈朝文人阮诠越南语Hàn Thuyên就把汉诗的格律应用于创作越南语诗歌,把越南语中的六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形成一种新的诗体。由于阮诠的事迹类近韩愈,被陈仁宗赐姓韩,故又称韩诠,其所创诗体遂被称为韩律越南语Hàn luật。韩律以字喃写作,亦分五言、七言,格律严谨。

琉球 编辑

琉球三山时代后期,明朝闽人三十六姓至琉球,居于久米村,亦传入汉文汉诗。至尚巴志统一冲绳本岛,建立琉球国第一尚氏王朝,明朝移民后裔在政治和文化上一直有重大影响力,一直延续至第二尚氏王朝。然而因为尚宁王在位期间琉球被日本萨摩藩入侵,以至这段时间之前的汉诗亡佚。后来不少汉诗诗人程顺则蔡温等皆是久米村人,而随着琉球本土士族的教育程度提高,本土士族皆会写作汉诗,较著名的有毛有庆等。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Watson, Burton. Chinese Lyricism: Shih Poetry from the Second to the Twelfth Century. Columbia Univ. Press (New York), 1971. ISBN 0-231-03464-4.
  2. ^ Frankel, Hans. The Flowering Plum and the Palace Lady. Yale Univ. Press (New Haven), 1978. ISBN 0-300-02242-5.
  3. ^ Yip Wai-lim.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 of Major Modes and Genres. Duke Univ. Press (Durham), 1997. ISBN 0-8223-1946-2.
  • Davis, Albert (ed.) The Penguin Book of Chinese Verse. Penguin Books (Baltimore), 1970.

研究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