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c. 583)是唐代经学家陆德明的著作,解释经书与《老子》、《庄子》音义的专著。他鉴于当时经典旧音太简,微言久绝,大义愈乖,后人攻乎异端,竟生穿凿的现象,于是在癸卯之岁(陈后主至德元年)在校理群书的基础上,“精研六典,采纳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著《经典释文》30卷。《经典释文》为经文和注文皆注上反切注音方法,统一魏晋以来混乱的注音,方便读者了解其句解,唐代以降与《十三经注疏》并行为阅读经籍的依据。《经典释文》还引用了一些今已不存的古书。

其列举徐邈李轨刘昌宗郭璞郭象韦昭向秀王元规崔撰吕忱沉重戚衮沈旋谢峤顾野王孙炎郑玄王肃何胤施干六朝二十家音切考证,基于230家诸说分析字音字义。[1]

高本汉称《经典释文》和《切韵》(601)是构拟中古汉语两个主要的根据。许多汉语音韵学研究(如参考文献所列)都使用了《经典释文》。

版本 编辑

《经典释文》各卷头均有“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撰”字样,但实际上不是唐代的著作,而是自陈至德元年(583)开始编篡的6世纪末著作。

《经典释文》共30卷,共有序录、周易音义、尚书音义2卷、毛诗音义3卷、周礼音义2卷、仪礼音义、礼记音义4卷、春秋左氏音义6卷、春秋公羊音义、春秋穀梁传音义、孝经音义、论语音义、老子道经・德经音义、庄子音义3卷、尔雅音义2卷。

汉语音韵史上,《经典释文》是比《切韵》略早的南方标准音代表著作,以极多的异读为重要特征。

《经典释文》最早陆德明的原稿是双色抄写,黑色写经文,红色写释文(《经典释文卷一叙录·条例》),唐后期的写本已经简省成一色墨书而在经文上面点朱砂的方法,再往后就变成单色写,彻底没有双色的规矩了。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刻宋元递修本,此后元明两代没有再刻。到了清康熙年间才有徐干学主持的《通志堂经解》本,该本是以明末叶林宗根据钱谦益绛云楼藏宋刊本(此本已焚)影抄的本子为底本重刻的。到清乾隆年间,卢文弨以叶林宗影宋抄本为底本,广采各家校勘成果,著成《考证》30卷,与已经精校的《经典释文》原书一并刻入《抱经堂丛书》。此后讫于20世纪80年代通行的都是徐干学本和卢文弨本以及根据这两个本子翻刻的本子。而宋刻宋元递修本直到1985年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这三个版本相比较,通志堂本最劣,抱经堂本虽胜于通志堂本,也不是很好,主要还是校勘的问题。宋本的宋刻原叶质量很高,但是这个本子中有元朝的修补书叶,这些元修书叶错字特别多,因此宋本的不同部分要区别对待。另外,2006年,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了黄焯的《经典释文汇校》。这个本子以通志堂本为底本,以包括宋刻宋元递修本在内的各种30卷刻本、30卷影抄本以及元明两代各种《附释音十三经注疏》所附的释文进行通校,并参合清代以来诸家校勘成果写定校勘记,每页分两栏写定,上栏为通志堂本正文,下栏为校语。

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全书十二部分的释文都充分运用可以见到的旧钞残卷(尤其敦煌写本)、单刻本以及30卷残本进行校勘。所以单以参校之富与参校版本之精一项,《汇校》之作就已远超乾嘉以来诸家。而且黄先生在出校方面,只要有版本出现与底本相异的文字则为之出校,不避繁琐务以存真,且并不妄下断语,可谓“天下至慎”,所以堪称目前值得信赖的版本。

总目 编辑

  • 卷一 序录
  • 卷二 周易音义
  • 卷三 古文尚书音义上 起第一尽第五
  • 卷四 古文尚书音义下 起第六尽第十三
  • 卷五 毛诗音义上 起第一尽第六
  • 卷六 毛诗音义中 起第七尽第十三
  • 卷七 毛诗音义下 起第十四尽第二十
  • 卷八 周礼音义上 起天官尽春官下
  • 卷九 周礼音义下 起夏官尽考工记下
  • 卷十 仪礼音义
  • 卷十一 礼记音义之一 起第一尽第五
  • 卷十二 礼记音义之二 起第六尽第十
  • 卷十三 礼记音义之三 起第十一尽第十五
  • 卷十四 礼记音义之四 起第十六尽第二十
  • 卷十五 春秋左氏音义之一 起第一尽第五
  • 卷十六 春秋左氏音义之二 起第六尽第十
  • 卷十七 春秋左氏音义之三 起第十一尽第十五
  • 卷十八 春秋左氏音义之四 起第十六尽第二十
  • 卷十九 春秋左氏音义之五 起第二十一尽第二十五
  • 卷二十 春秋左氏音义之六 起第二十六尽第三十
  • 卷二十一 春秋公羊音义
  • 卷二十二 春秋穀梁音义
  • 卷二十三 孝经音义
  • 卷二十四 论语音义
  • 卷二十五 老子音义
  • 卷二十六 庄子音义上 内篇七
  • 卷二十七 庄子音义中 外篇十五
  • 卷二十八 庄子音义下 杂篇十一
  • 卷二十九 尔雅音义上 上中二卷
  • 卷三十 尔雅音义下 下卷

参考 编辑

  1. ^ Mair, Victor H. (1998), “字书”或“字典”, in 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 2), ed. by William H. Nienhauser, Jr., SMC Publishing (165-172).

阅读更多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