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女王大厦

维多利亚女王大厦(英语:Queen Victoria Building,简称“QVB”)是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的19世纪历史建筑,是悉尼的重要地标。这座罗曼复兴式建筑始建于1893年,于1898年落成,宽30米(98英尺),长 190米(620英尺)。大厦占据悉尼市中心的整个一个街区,四周为乔治街孖结街约街及都劳街(Druitt Street)。大厦设计时为市场,历史上曾用于各种用途,并曾被废弃而几乎被拆,直到接近20世纪末才由马来西亚华商整修恢复原貌,并回复最早的商业用途,曾为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下属怡保公司旗下的商场。

维多利亚女王大厦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大厦南立面
概要
类型商场
建筑风格罗马复兴式
所属国家/地区澳大利亚
地点新南威尔士州悉尼
地址455 George St, Sydney NSW 2000
坐标33°52′18″S 151°12′25″E / 33.8718°S 151.207°E / -33.8718; 151.207
现居租户多家
起造1893年
竣工日1898年
所有者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Vicinity
材料砂岩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乔治·麦克莱George McRae英语George McRae
结构工程师乔治·麦锡(George Massey)
保护情况Heritage Act — State Heritage Register[*]Local Environmental Plan[*]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 register[*]
网站
www.qvb.com.au
地图
地图

2021年11月,领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收购维多利亚女王大厦50%权益。[1]

建筑 编辑

 
雕版画:悉尼市场(1850年)

自从1842年悉尼镇建镇起,维多利亚女王大厦所在地就由悉尼市议会管理。[2] 这里最早是镇集市,在巴拉斯兰总督任内建成一座“简单的仓库建筑”。[2]麦觉理总督任内,建筑师弗朗西斯·格林威Francis Greenway英语Francis Greenway)曾设想在此建造“宏伟的城市广场”。19世纪30年代,在此建造了“四座坚固的石质厅堂”,有当时的新南威尔士政府建筑师安普洛斯·哈仑(Ambrose Hallen)设计。[2]此后,政府决定在此建造一座“精美的贸易中心”。[3][4][5]

设计 编辑

 
大厦的中央圆顶和汉白玉雕塑群,威廉·普利斯里·麦金托什(William Priestly MacIntosh)设计(著名摄影师佩里埃摄影)
 
俯瞰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屋顶:可见屋顶诸圆顶的排列

这座“有着主教座堂般尺寸”[6]的大厦的设计师是苏格兰人乔治·麦克莱英语George McRae,他在1884年移居悉尼。[7]当时的悉尼正在大兴土木,新建住房中没有任一风格占据多数,因此麦克莱提供了四种不同风格的设计(哥特复兴式新文艺复兴式安妮式罗曼复兴式)供市议会选择。[8]市议会最终选定的维多利亚时代罗曼复兴式设计反映了美国建筑师亨利·霍布森·理查德森亨利·霍布森·理查德森)的风格影响:被选中的麦克莱设计中对立柱圆拱的使用,及铺张的细节设计都具有“理查德森式罗曼式”的特色,这是一种在1877年到1886年之间确立的折衷主义风格。[9]

大厦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中央的圆顶:由玻璃质内层穹顶和贴铜的外层圆顶构成,外层顶部还有一座小圆顶。屋顶上还分布了大大小小的其他较小圆顶,其中长方形大厦的四角上各有一座圆顶。

大厦中央部分大量采用花玻璃窗采光,包括一扇半圆形的大型“车轮”窗,图案为悉尼市的纹章。此外,整个屋顶中央设置南北向的拱顶天窗,使得建筑内部得到大量自然光照。建筑细部的柱廊、圆拱、栏杆和圆亭等都具有细腻的维多利亚式特征。

雕塑 编辑

大厦在乔治街和约克街的两个长立面中央入口之上放置两组象征性雕塑群,汉白玉质。通过公开征集的雕塑设计稿当时在悉尼市政厅展出后,有市长埃弗斯(Ives)、政府建筑师弗农(W.L. Vernon英语Walter Liberty Vernon)和市建筑师麦克莱组成的委员会选定,最后胜出的是威廉·普利斯里·麦金托什(William Priestly MacIntosh英语William Priestly MacIntosh)的设计。[10]落选的设计稿中包括第一位澳大利亚出生的女雕塑家西奥多拉·考文Theodora Cowan英语Theodora Cowan)的设计。[11]获选的麦金托什设计有两组:一组的中心是“城市之神”(Genius of the City)像,另一组的中心则是“文明之神”(Genius of Civilisation)像,后者的原型是游泳运动员卡维尔。(Percy Cavill英语Cavill family)。[12] 两组雕塑群被如此描述:

乔治街立面雕塑群 “在中央的基座上,站立一个女性人物,轻披飘扬的长裙,代表”城市的守护之神“,两手各持智慧与正义的象征物。她头戴城市之冠与红火球帝王花冠,脚下则是饰有市徽的盾牌。女神右方坐着半裸、肌肉丰富的男性人物,代表劳动和实业,四周环绕相应的象征物:麦穗、公羊、水果和蜂巢。女神左方是相应的男性任务,象征商业和交流,其左方是扬帆海船,手中握着钱袋和账簿。两尊男性都头戴象征和平的橄榄枝。”[10]

约克街立面雕塑群 “中央人物是一个具有活力的青年,象征文明,高举火炬引领分别代表科学和工艺美术的两个美丽半裸年轻女性。科学手握罗盘,并在参考其左手所持卷轴上的知识,表情好像正在深思。而其代表工艺美术的姊妹则神情愉悦、热情”[13]

第二座雕塑群在1898年2月得到批准。[14]麦克雷据说对雕塑群“很满意”,但表示他更希望用青铜塑造。[10]

施工 编辑

大厦的施工从1893年开始,1898年结束,建筑商为当时悉尼“领先”的建筑公司菲帕兄弟(Phippard Brothers)。大厦所用的粗面岩砂岩即来自菲帕兄弟的采石场。[15][16]

命名 编辑

1897年,悉尼市议会决定将当时在建的市场大厦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命名为“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楼”(The Queen Victoria Market Buildings),以纪念女王登基的钻禧年:

"...为了以合适的方式纪念女王陛下史无前例的、荣耀的、带给天下各地英国子民如此丰富的赐福的御宇“... ".[17]

但是,市议会决定不相女王奏请正式冠名的御准,因为那样的话建筑上就必须悬挂女王的盾徽。[17]

后来,1910年市场搬迁到悉尼华埠附近的干草市场(禧市)之后,建筑改名”维多利亚女王楼宇“(Queen Victoria Buildings)。1987年改名为”维多利亚女王大厦“至今。

内部 编辑

   
大厦内景、“大澳大利亚钟”
   
维多利亚女王著加冕礼服像、皇家钟

现在的大厦内部辟有四层商铺,上三层中开有大空格(有装饰性铸铁围栏围绕),使得自然光可以从玻璃屋顶照射到下面的楼层。内部的瓷砖(特别是中央穹顶下的部分)许多都是原物,其他则是按照原样复制的。此外,大厦还有一层地下走廊,往南联通市政厅地下火车站,往北联通麦叶百货公司大楼。

大厦顶楼的南北两端特别高大,北端原来是大舞厅,现在是一间茶室。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趁澳洲重新開放搶奪商機 港資買QVB等三著名商場. 澳大利亚新报. 2021-11-08 [202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2. ^ 2.0 2.1 2.2 Shaw 1987,第40页.
  3. ^ Advance Australia Arms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1898. Environment & Heritage. Government of New South Wales. 1 September 2012 [23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4. ^ Ellmoos 2008.
  5. ^ Shaw 1987,第40,54页.
  6. ^ Kapur & Majumder 2007,第16页.
  7. ^ George McRae. Sydney Architecture. [28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8. ^ Shaw 1987,第50页.
  9. ^ O'Gorman 1991,第30页.
  10. ^ 10.0 10.1 10.2 Statuary for Sydney Markets. Australian Town and Country Journal (Sydney, NSW: 1870 - 1907) (Sydney, NSW). 15 May 1897: 30 [23 April 2014]. 
  11. ^ Sturgeon 1978,第48页.
  12. ^ Earnshaw 2004,第47页.
  13. ^ Scarlett 1980,第400页.
  14. ^ City Council.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NSW). 11 February 1898: 2 [21 May 2014]. 
  15. ^ Important building operations in Sydney. Australian Town and Country Journal (NSW: 1870 - 1907) (NSW). 12 January 1895: 25 [28 February 2014]. 
  16. ^ Queen Victoria Market Building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NSW). 15 June 1898: 5 [27 February 2014]. 
  17. ^ 17.0 17.1 Action by the City Council.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1842 - 1954) (NSW). 10 June 1897: 5 [27 February 2014]. 

来源 编辑

  • Council of the City of Sydney (1979)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restoration brief. Sydney, NSW: The Council
  • Ellmoos, Leila.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Dictionary of Sydney. Dictionary of Sydney Trust. 2008 [2014-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 Earnshaw, Beverley. An Australian Sculptor: William Priestly Macintosh. Kogarah, N.S.W.: Kogarah Historical Society. 2004: 47. ISBN 095939253X. 
  • Gamble, Allan (1988) The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a sketch portrait. Seaforth, NSW: Craftsman House, ISBN 0947131124
  • Graham, S.J. (2008) Victor Turner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Performance. Berghahn Books. ISBN 9781845454623
  • Ipoh Garden (Aust) Pty Ltd. (1986) The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restoration. Sydney, NSW: John Fairfax & Sons
  • Kapur, R.; Majumder, A. Bazaars Down Under. Mumbai: Popular Prakashan Pvt.Ltd. 2007. ISBN 81-7991-259-0. 
  • Macmahon, B. (2001) The Architecture of East Australia. London: Edition Axel Menges ISBN 3930698900
  • O'Gorman, J.F. Three American Architects: Richardson, Sullivan, and Wright, 1865–191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ISBN 0-226-62072-7. 
  • Shaw, John. The Queen Victoria Building 1898-1986. Sydney, NSW, Australia: Wellington Lane Press. 1987. ISBN 0-646-35181-8. 
  • Scarlett, Ken. Australian sculptors, 1830-1977. West Melbourne, Victoria: Thomas Nelson (Australia). 1980: 400. ISBN 0170052923. 
  • Stirling, Suzanne; Ivory, Helen. QVB - An Improbable Story. Sydney, NSW, Australia: Ipoh Ltd. 1998. ISBN 0-908022-06-9. 
  • Sturgeon, Graeme.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n Sculpture 1788-1975.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78. 

外部链接 编辑

坐标33°52′18″S 151°12′24″E / 33.871758°S 151.206666°E / -33.871758; 151.20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