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

一些慈鯛科魚類的俗稱

罗非鱼,又名吴郭鱼非洲鲫鱼非洲鲫[1]非鲫福寿鱼圣彼得鱼越南鱼南洋鲫(仔)南洋𩸙等,台湾改良之养殖品系又特称台湾鲷。原指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属鱼类物种: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学名Oreochromis mossambicus),现为慈鲷科非鲫属及口孵非鲫属等属数种鱼类的共同俗称,而不是所有罗非鱼族(学名:Tilapiini)的都适用此名。

莫桑比克口孵非鲫
尼罗口孵非鲫

罗非鱼通常生活于淡水中,可以存活于在池塘的浅水中,也能生活于出海口、近岸沿海等不同盐分含量的咸水中。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且对溶氧较少之水有极强之适应性,因此在许多地方成为入侵物种,并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名单。绝大部分罗非鱼是杂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此鱼在面积狭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在水稻田里亦能够生长。

中文名称起源 编辑

台湾 编辑

台湾水产史料记载两位台籍日本兵吴振辉郭启彰于1946年从新加坡返台时,引进莫桑比克口孵非鲫,俗称“莫桑比克种”、“在来种吴郭鱼”或是“土种吴郭鱼”,又称“南洋鲫仔”、“黑鲫仔”、“南洋𩸙”。[2]

二战后期,日军节节败退,为在困境中能够自给自足,日本帝国水产株式会社(帝水会社)在新加坡成功繁殖一种非洲鱼,取名为“帝水鱼”,1945年日本投降后,旗津籍的渔业专家、当时担任机场书记员郭启彰被送入集中营,等待遣返,与好友屏东人吴振辉决定引进这种帝水鱼,两人在1946年4月18日晚间潜入养殖场,用布作鱼网,捞起出生不到五天,约三、四百尾鱼苗带回集中营,放在浴室内。却被不知情的同袍李赞生误会为脏水,倒入水沟内,剩下十六尾。郭启彰返乡后,发现三尾已死,只剩下八条雌鱼、五条雄鱼,共十三尾,这就是台湾罗非鱼的由来,后人为了纪念两位引进的功劳,特别取两位先生的姓氏来命名为“吴郭鱼”。[3]

中国大陆 编辑

该等鱼种在1954年前后传入到华南,作为一种淡水塘养鱼类,因其形似鲫鱼,原产非洲,被水产部专家费鸿年称为非洲鲫鱼,简称非洲鲫非鲫。又一度因自越南传入,而称之为越南鲫越南鱼[4]。后认为其不是鲫鱼,而是属鲈形目(鲫鱼属鲤形目)。1981年郑葆珊在《广西淡水鱼类志》中将此鱼称为罗非鱼,属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得名自越南语rô phi”,汉语发音为“罗非”,rô即cá rô,意为“攀鲈”,“非”(phi)指“非洲”,可能是广西养鱼者对此鱼来自越南的称呼[5]。罗非鱼在中国南方很多水域已造成物种入侵[6];又由于罗非鱼口感相比其他鱼类较为不同,使得较难处理[7]

马来西亚及新加坡 编辑

马来西亚,其中文名非洲鱼金凤鱼;在新加坡亦然。金凤鱼指红色特别品种。

新加坡,部分人称其中文名尼罗红

入侵物种 编辑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罗非鱼繁殖速度惊人,耐污能力极强,会剥夺原生鱼种的生存空间,属于入侵物种[8]若从河川捕捉到勿放回河川。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养殖 编辑

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养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年产量为150万吨,这数量相当于鲑鱼的年养殖产量。

养殖罗非鱼有很高的经济利益,因为其天然抗病性强,野生环境能以谷物藻类及腐败物为主食,养殖换肉率高,幼鱼存活率高,养殖其所需空间极小,再加上罗非鱼成长快,6个月即可达于上市之体型(12-15厘米)。若水温较高则终年均能产卵。

印度摩达杜古·维杰·古普塔英语Modadugu Vijay Gupta博士发展并散布淡水养殖(使用罗非鱼)的廉价技术,获得2005年世界粮食奖

2011年开始中国大陆与越南逐渐提升养殖比例,借由填补缺乏鳗鱼苗供给养殖的现象,使得市场货源大幅度提升。

台湾 编辑

1946年,口孵非鲫引进台湾后大量养殖,其肉质鲜嫩,小刺很少,虽然微有土腥味,但因养殖容易、价格便宜等因素,成为大众食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唯目前台湾人工养殖的口孵非鲫与非鲫大多是后来由台湾水产试验所及台湾水产业者育成的杂交种,已非1946年时吴、郭两人所引进的品种。

继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引进之后,唐允安于1963年自非洲引进较耐寒的吉利非鲫(Tilapia zillii),后因肉质差及其他因素也已被淘汰。至于目前仍有少量养殖的尼罗口孵非鲫(Oreochromis nilotica),系在1966年由台湾水产试验所邓火土所长及海洋大学游祥平教授自日本引进。

之后,台湾陆续引进多种,例如欧利亚口孵非鲫(Oreochromis aurea),于1974年由廖一久、曾文阳、黄丁郎等人自以色列引进;贺诺鲁口孵非鲫(Oreochromis hornorum),于1981年由黄丁郎自哥斯达黎加引进;伦氏非鲫(黑边种,Tilapia rendalli),于1981年由廖一久院士自南非引进。红色口孵非鲫(Oreochromis sp., Red Tilapia),俗称尼罗红、红郭鱼、埃及红鱼,则是于1968年由台湾水产试验所郭河所长以白子变种选种杂交成功。

1969年,郭河所长以莫桑比克种(Oreochromis mossambicus)雌鱼与尼罗种(Oreochromis niloticus niloticus)雄鱼杂交育种成功,名为“福寿鱼”,俗称“改良种罗非鱼”。此一鱼种使台湾罗非鱼养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5年,水试所更成功以尼罗种雌鱼与欧利亚种雄鱼杂交育成单雄性罗非鱼,俗称“单性罗非鱼”。

此后,水试所大力推广民间养殖“单性罗非鱼”,台湾罗非鱼养殖由此进入商业化阶段,并开始大量出口至欧、美、日等国,创造了极大地经济效益,故又被称为台湾国宝鱼。

台湾鲷协会长年积极进行国内外优良品种与品系在换肉率、抗病性、取肉率、肉质风味及消除土腥臭味等方面的比较与研究,并成功开发出新的品种,称为“台湾鲷”。[9]2020年取得HACCP相关认证,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太空的鱼类食品。[10]

宜兰的廖木发先生,选择在宜兰台东最干净的环境并且抽取干净的海水来养殖红色台湾鲷,而用全海水养殖鱼的成长速度非常缓慢,只有淡水的一半,成本则是两至三倍,并申请HACCP国际认证,进入日本生鱼片的市场,取得专利,取名“潮鲷”。

历年引进台湾及台湾育成之主要种类或品系如下:

  • 莫桑比克口孵非鲫/在来种/土种/莫桑比克种/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a)于1946年由吴振辉及郭启彰二人自新加坡引进。
  • 吉利非鲫/吉利种(Tilapia zillii)于1963年由唐允安自非洲引进,又名齐氏非鲫,而且已于2013年从罗非鱼族分出去成为Coptodonini族中的Coptodon属,学名变为(Coptodon zillii)。
  • 尼罗口孵非鲫/尼罗种(Oreochromis niloticus)于1966年由台湾水产试验所邓火土所长及海洋大学游祥平教授自日本引进。
  • 奥利亚口孵非鲫/奥利亚种(Oreochromis aureus)于1974年由廖一久、曾文阳、黄丁郎等人自以色列引进。
  • 贺诺鲁口孵非鲫/贺诺鲁种(Oreochromis urolepis hornorum ; Oreochromis hornorum)于1981年由黄丁郎自哥斯达黎加引进,画眉口孵非鲫
  • 伦氏非鲫/黑边种(Tilapia rendalli)于1981年由廖一久院士自南非引进,已于2013年从罗非鱼族分出去成为Coptodonini族中的Coptodon属,学名变为(Coptodon rendalli)。
  • 金斑口孵非鲫/斯皮路勒种(Oreochromis spilurus)于1981年自南非引进。
  • 改良种口孵非鲫/福寿鱼(Oreochromis sp. ; Common tilapia ; O. niloticus × O. mossambicus)于1969年水试所研究人员以雄性尼罗种与雌性莫桑比克种杂交育成之子代,其正、反杂交者之子代均称为改良种,后由台湾水产试验所邓火土所长改命名为福寿鱼
    *(O. niloticus(♂)× O. mossambicus(♀)以雄性尼罗种与雌性莫桑比克种杂交称为正杂交。
    *(O. niloticus(♀)× O. mossambicus(♂)以雌性尼罗种与雄性莫桑比克种杂交称为反杂交。
  • 单性雄鱼(mono-sex-fish; O. aureus(♂)× O. niloticus(♀)(Nile tilapia + blue tilapia hybrid))于1975年水试所以雄性欧利亚种与雌性尼罗种杂交育成,全为雄性鱼苗,故称为单性鱼。1982年再利用雄性贺诺鲁与雌性尼罗种、欧利亚种、莫桑比克种等分别进行杂交的完全单雄性鱼苗。
  • 红色口孵非鲫/红罗非鱼/红尼罗鱼(Oreochromis sp. red tilapia; Red tilapia)泛指体色为红色、桃红色、橘红色、淡褐色、黄色、金色及白色等白子化的突变种。全世界红色品系,有些属突变品系,有些则是突变种与原生种罗非鱼的杂交品系。1968年台湾南部地区发现桃红色的莫桑比克种之白子化突变种,水试所乃进行育种杂交研究,将莫桑比克种(O. mossambicus)的白子突变种,多次自交并与尼罗种(O. niloticus niloticus)杂交培育,此品系外型与莫桑比克口孵非鲫(O. mossambicus)相近,体呈淡粉红色,腹侧银白色,各鳍淡橘黄色。之后,台湾水产养殖业者及水试所基于此与各种及各品系再自交、杂交及回交等育种改良衍生出各种纯红色品系(含单雄性鱼),现为台湾外销主力。[11][12][13][14]
  • 潮鲷与红潮鲷(Seawater tilapia and seawater red tilapia)于1990年初,台湾一家民间企业透过品种筛选、饲料改进,甚至尝试了海水养殖,最后成功研发比起其他海水潮鲷生长时间更短的超雄性罗非鱼,因雌性的罗非鱼生长速度比雄性慢,而最近研发出的(YY基因)超雄性罗非鱼,取肉率也从31%提高至39%,推广到民间养殖便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量,此为台湾独步全球的超雄性罗非鱼养殖技术,大幅领先其他国家,提高养殖业竞争力!而为了区分,淡水养殖的便称为⌈台湾鲷⌋以及淡水养殖小于一公斤的则继续称为⌈罗非鱼⌋,海水养殖的称为⌈潮鲷⌋,⌈潮⌋代表的是海水潮汐的意思。,而因为潮鲷因为属慈鲷科且鲷科在日本代表高经济价值鱼种,因此快速打入日本市场,以生鱼片等级在日本市场广受欢迎,好评连连。超雄性罗非鱼的诞生,让台湾连续25年来外销量达1,000公吨以上,年产值达1亿元,位居潮鲷出口前十名国家,台湾可谓⌈潮鲷王国⌋。但实际上⌈潮鲷⌋还是可称为⌈海罗非鱼⌋,因为在一些台湾的渔港市场上会看到这种名称。

烹饪方法 编辑

罗非鱼在华人百姓家庭很受欢迎,烹饪中常把它以类似红烧鲤鱼食谱来处理。典型的红烧罗非鱼作法是先在平底镬煎至两面微黄,加入两调羹豉油(酱油),同时加入葱、姜、糖、醋、米酒,有时还会加入豆瓣酱番茄酱等,再加一至两杯水,闷烧5至10分钟即可。 目前台湾养殖场的外销主力为红色种全雄性品系,采海水或半淡咸水养殖(淡水鱼常有寄生虫及土腥味和污染等问题),并以自动化生产线去骨去皮,无菌清洗并加真空包装急速冷冻,可生产供生食生鱼片用之高品质产品,并已获得各国内及国际机构认证之保障进行行销。故在台湾或国外的日本料理店或寿司店已常见名为鲷鱼或台湾鲷的生鱼片产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小小的非洲鲫却能在江河泛滥成灾,连渔民钓友也不愿抓罗非鱼!》微博
  2. ^ ○你知道嗎. www.nses.cyc.edu.tw. [202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4). 
  3. ^ 胡兴华,“罗非鱼传奇”,拓渔台湾,行政院农委会渔业署. - 期刊:渔业推广,卷期:128,页次:页36-42 , 1997(民86.05)
  4. ^ 姚鸿震:几种主要饲养鱼类的生活习性(上). [2022-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5. ^ 李思忠. 鱼名漫谈(一)“罗非鱼”名称的来源. 科技术语研究. 1999, (2) [2021-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6. ^ 淡水鱼类入侵种的分布、入侵途径、机制与后果.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7. ^ 吃货能击退入侵物种?不要太天真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3-03-22 2019年5月16日查阅
  8. ^ 【台灣外來種】愛憎吳郭魚 經濟功臣?生態殺手?. [2015-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9. ^ 徐雅各,“台湾鲷的崛起”,科学发展,第385期, pp. 6-11, 2005.
  10. ^ |title=台湾鲷获认证打进太空食品 AI养殖产值多42倍 |date=20200303 中央通社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台灣鯛協會. [2022-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12. ^ 认识罗非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13. ^ 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永久失效链接]
  14. ^ 罗非鱼16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农委会水产试验所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