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

(重定向自羅浮山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它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西北部,横跨博罗县、龙门县增城区三地,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和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境内的西樵山是姐妹山。罗浮山的主峰是飞云顶,海拔1296米。其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被誉为“岭南第一山”。北宋苏东坡曾在这里作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而使罗浮山闻名于世。[1]

罗浮山
罗浮山脉
罗浮山在中国的位置
罗浮山
罗浮山的位置
最高点
海拔1296米
坐标23°17′01″N 114°00′59″E / 23.28361°N 114.01639°E / 23.28361; 114.01639
地理
位置 中国广东省惠州市

地质形成

编辑

后汉书》中的《郡县志》,后人立注这样描写罗浮山:“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来傅之,故名罗浮”。意思是说罗浮山是罗山和浮山撞在一起形成的,但这只是传说。据地质学家考证,罗浮山形成于八千万年以前,这一带地壳发生断层花岗岩体受挤压而隆起。经过长年的风雨侵蚀,形成现在奇峰林立的罗浮山。

自然景色

编辑

罗浮山的三大特色是:奇峰怪石、飞瀑名泉和洞天奇景。罗浮山共有432座山峰,较有名的有飞云峰、铁桥峰、玉女峰、骆驼峰和上界峰等。其中飞云峰是主峰,海拨1296米,因为高耸入云而得名。罗浮山共有980多处飞瀑名泉,著名的有白漓瀑布、白水门瀑布、黄龙洞瀑布、白莲湖、芙蓉池、长生井,还有北宋文人苏东坡所推崇的卓锡泉等。罗浮山还有朱明、蓬莱、桃源、蝴蝶、夜乐等18个大洞天,有通天、罗汉、伏虎和滴水等72个小洞天,其中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

植物

编辑

罗浮山刚好处在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足,植物茂密,呈垂直分布变化明显。山顶是低矮的灌木林和草甸,山腰是灌木林和松木林,山底是常绿阔叶林。山上生长着1200多种药用植物和各种水果,形成了独特的罗浮山特产,包括有罗浮山百草油、酥醪菜、云雾甜茶、矿泉水等。苏东坡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正是罗浮山盛产各种水果的真实写照。

道观佛寺

编辑

东晋咸和年间(326年-334年),葛洪在罗浮山创建了四座道观:白鹤观、冲虚观、黄龙观和酥醪观。南北朝萧誉佛教引上来。强盛时期罗浮山上一度为“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其中最有名的是葛洪所建的冲虚古观,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是东江纵队司令部驻地。冲虚观和延祥寺是唯一保存到现在的两座道观佛寺。

文化

编辑
 
罗浮山图,出自清雍正郝玉麟版《广东通志》(1731年)

罗浮山曾经在广东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苏东坡曾在此地住过很长时间,写下《杂书罗浮事》、《书卓锡泉》等文章。明朝吏部尚书湛若水也曾于九十高龄在罗浮山讲学。另外还有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杨万里刘禹锡朱熹屈大均汤显祖等都有题咏罗浮山的名作。

后土神,俗称地母娘娘,据闻清代后期由广东罗浮山传入台湾,然而台湾流传的一九八一年辛酉年刊印罗浮山朝元洞藏版本《地母经》卷首载有光绪九年正月初九陕西汉中府城固地母庙飞鸾传经”之说(飞鸾,亦称扶鸾、扶乩,依神灵附体托笔,于沙盘书写上谕圣训,光绪九年即1883年)。自上世纪90年代,来来自广东台湾宗教人士和道教信众,远赴陕西城固拜竭地母圣神。[2]

而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县城西南,上元观镇与董家营镇交界处的南沙河风景区,地母娘娘庙兴建于东汉献帝二年(公元19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朝历代民众虔诚拜谒,香火鼎盛。 参见:后土神。

在近现代到过罗浮山的名人则有,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陈济棠蒋介石周恩来陈毅林彪等。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广东·罗浮山. www.lfs.com.cn. [2024-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9). 
  2. ^ 台湾地母道教会齐聚汉中城固祭地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4-04-25 华夏经纬网

网页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罗浮山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