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公会圣彼得小学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英语:S.K.H. St. Peter's Primary School,简称:圣彼得小学,缩写:SPPS),于1884年创校,是香港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小学 ,为圣公宗(香港)小学监理委员会有限公司[1]属下的小学之一,校舍位于石塘咀山道70和88号,是一所兼收男女生的全日制资助学校。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
Sheng Kung Hui St. Peter's Primary School
圣彼得校徽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 Sheng Kung Hui St. Peter's Primary School在香港的位置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 Sheng Kung Hui St. Peter's Primary School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
Sheng Kung Hui St. Peter's Primary School
地址彼得楼: 香港香港岛中西区石塘咀山道88号
矶法楼: 香港香港岛中西区石塘咀山道70号
其它名称西营盘圣公会学校
类型资助学校
宗教背景基督教
隶属圣公宗(香港)小学监理委员会 [1]
创办日期1884年
创始人白思德女士
Miss Baxter, Susan Harriet Sophia
校长陈婉玲校监
Ms Chan Yuen Ling Catalina
副校长曹卓能先生
吴英妍女士
黄天忠先生
职员人数约70人
学生人数约1120人
班制全日制
校园面积彼得楼:约850平方米
矶法楼:约1224平方米
校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Not to be served But to serve
学校网址https://www.spps.edu.hk
地图
最后更新:Oct 2019

历史 编辑

据正式记载,该校于1884年正式成为圣公会属校;但文献显示,早于1860年代,英国圣公会香港成立维多利亚教区, 由英国圣公会传教士白思德女士英语Susan Baxter(Miss Baxter, Susan Harriet Sophia)创立,并设立了多间以她名字命名的学校。创立初期没有固定校舍,以民宅为校,当中开办了西区唯一平民学校以私塾形式教授,目的是收容失学贫苦儿童。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前身名为Baxter Vernacular Schools - West Point / The West Point School(1862年)、其后改名为CMS Day School - West Point(1899年)、1946年再次改名为“西营盘圣公会学校”。而1954年正式易名为“圣公会圣彼得学校”,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1956年2月,石塘咀山道88号新校落成。1966年校舍扩建,增至36班。2014年获原区新增校舍山道70号,转办全日制小学,每级6班,以一校两舍模式上课,继续培育莘莘学子。该校现任校长是于2011年继任的黎可欣女士。

校训及办学宗旨 编辑

校训为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秉承圣公会办学的理念以基督教的核心价值培育下一代。

本着基督“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精神。 我们重视“德、智、体、群、美、灵”六育的均衡发展,使学生在知识增长,品德培养和信仰认识方面都得到适当的栽培,以贯彻“全人教育”的理想。
—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网页

校徽 编辑

 
圣彼得校徽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校徽由图案和文字组成的 : 图案为盾徽、教冠、牧杖及钥匙组成。中央为校名“圣公会圣彼得学校”、“S.P.S.”是英文校名缩写和“1884”正式成立。

教冠 奉行主教制的教会,是教会所兴办之学校。
钥匙 象征打开知识宝库的工具,开启天国及真理之门。
牧杖 象征教会对世界肩负牧养的责任,给予关怀、引领和指导
盾徽 象征着信徒之间的关系,捍卫基督教信仰。

发展历程 编辑

创校初期 编辑

  • 1860年 4月 白思德女士英语Susan Baxter(Miss Baxter, Susan Harriet Sophia),被英国远东女子教育协会(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 又称为Female Education Society) [2] 获聘为曰字楼女馆(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3]校长。白思德女士由英国唐卡斯特Doncaster英语Doncaster抵港后,才发现原来和自己想像的认知有落差[4],因此并未赴任;而自行在香港岛开办了多所以她名字为校名的学校(Baxter Vernacular Schools),以私塾形式教授,教授妇女,并收容失学贫苦儿童。
  • 1865年6月30日,白思德女士因发烧病逝,享年36岁[5]。学校转由英国远东女子教育协会Society for Promoting Female Education(FES)接办及其家人继续提供援助直至1884年长达20年。
  • 1876年,香港英文报纸Hong Kong Telegraph在2月14日记载了当年白思德女士创办Baxter Vernacular School的四所学校[6],当中Baxter Vernacular School(West Point School) 仍然开办(即现今的“圣公会圣彼得学校”)[7]

成为圣公会属校 编辑

  • 1884年,学校主权移交英国海外传道会接管(The British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又名英国圣公会差会,简称CMS),成为初期圣公会属下的小学之一。
  • 1899年,改名为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s Baxter Schools 简称CMS Day Schools - West Point。
  • 1914年,CMS日校报告[8]中提及,当时学校位于西边街6号,并租用房间援课,对面为St. Peter's Church[9][10],即现今的西区警署,俗称“七号差馆”。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课。

战后发展 编辑

 
西营盘圣公会学校教职员名册
 
山道88号建校纪念石碑
  • 1946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学校在施玉麒牧师主持下正式复课,并兼任校长一职,接受政府津贴。校名易为“西营盘圣公会学校”[11]。一至六年班各一班,共240人。
  • 1947年8月:当时学校曾租用救恩堂,后期又借用圣士提反女校课室上课。
  • 1949年9月:教育司署宣布推行上下午小学校制度,同年创立香港小学会考
  • 1953年9月:迁往铁岗圣保罗书院旧校上课。
  • 1954年:筹建新校计划,学校正式命名为“圣公会圣彼得学校”
  • 1955年7月:招新生,新校舍上下午校共24班。
  • 1956年2月:山道88号校舍落成启用,楼高四层。并于6月29日 圣彼得日 举行揭幕仪式[12],由圣士提反女校校长Miss K.D. Cherry揭幕及何明华主教主持校舍奉献礼。
  • 1966年:扩建校舍,班级增加至上下午校共36班。
  • 1977年:政府兴建新高架行车天桥,于1981竣工 ; 其间师生受噪音影响及污染困扰,故此并获发政府资助及校友赞助,改善全校隔音及加设空调设备。
  • 1984年9月:全校空调设备安装完毕正式投入使用。
  • 1984年9月22日:创校100周年感恩崇拜由香港圣公会港澳教区邝广杰主教讲道; 记念牌由当时校监周近智先生揭幕。
  • 2000年:申请全新校舍推行全日制教育,然而最后因技术上不可行而放弃。及后,此校亦于2002年投得另一校舍用地,但最后转拨予同系的圣保罗书院小学作迁校之用。
  • 2001年:家长教师会正式成立。
  • 2004年:推行思维游戏渗入课程[13]
  • 2005年2月26日:校友会正式成立。
  • 2006年:沿用传统枣红色校褛因保暖不足,故转用深蓝色二合一夹棉校褛。
  • 2007年3月:采用“校园八达通管理系统”,并减省学校行政工作。
  • 2014年2月28日:学校接管山道70号校舍。
  • 2014年9月1日:正式将上、下午校合并及转为全日制上课[14]
  • 2015年1月30日:创校130周年感恩崇拜,同日随即山道70号校舍由香港圣公会教省主教长邝保罗大主教主持该大楼的开幕仪式,命名为“矶法楼”;山道88号原校舍命名为“彼得楼”
  • 2015年1月31日:彼得电视台“SPPS ON AIR”广播及制作中心开幕。
  • 2015年8月31日:成立法团校董会。
  • 2017年6月29日:举办首届水运会,假中山纪念公园游泳池举行。
  • 2018年:于2020-21学年全面更换宝蓝色长袖开胸冷外套及背心,左襟绣上浅蓝色英文校名;同时亦把夏季男生夏威夷领短袖恤衫更换为标准领短袖恤衫。
  • 2018年9月:矶法楼大堂出入口设置红外线体温快速探测器。
  • 2019年1月:学园安装“生物场”驱蚊器,优化校园环境。
  • 2019年1月:开设YouTube网上频道“SPPS ON AIR”。
  • 2019年8月:获教育局优化政策“空调设备津贴”,已完成矶法楼礼堂冷气系统更换工程。
  • 2020年2月14日:135年校庆。
  • 2020年7月3日:第四届周年水运会因受2019冠状病毒影响取消
  • 2020年7月11日:六年级毕业典礼顺延至2020年10月17日举行

创办人及历任校长芳名 编辑

任次 任期 姓名 备注
Baxter Vernacular Schools - West Point
1 1860–1865 白思德女士(创办人)

Miss Susan Baxter

1865–1884 Society for Promoting Female Education(FES)接办

并由白思德家人提供支持,长达20年时间。

CMS Day School - West Point
2 1884–1919 史超域牧师(管理人)

Rev. A.D. Stewart, M.A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CMS)接管学校。

正式成为初期圣公会属下的学校,管理人为史超域牧师。

3 1919–1941 何理士女士(管理人)

Miss S.L. Hollis

接任CMS日校管理人,并出任13所学校的总校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何女士被囚于集中营。

1941–1945 沦陷时期
西营盘圣公会学校
4 1946–1947 施玉麒法政牧师

Rev. Canon George Samuel ZIMMERN

战后,何明华会督遂请施玉麒法政牧师领导办理复校工作。

并接任CMS日校管理人,担任西营盘圣公会学校校长[15]

5 1947–1948 张卢璞卿女士 聘请张绍桂[16]夫人卢璞卿女士为总校长,主理全部学校。

1948年到英国留学进修。

6 1948–1953 刘坚持牧师 为配合扩展教育,于1950年起每间学校设立校长主理校政。
7 1953–1955 张卢璞卿女士 回港后继续担任校长职位。1958年获委任为协恩中学校长。
圣公会圣彼得学校
上午班 下午班
任次 任期 姓名 任期 姓名
7 1955–1958 张卢璞卿女士(需协助查证) [17]
8 1958–1965 郭熹良牧师 1958–1965 叶兰英主任
9 1965–1977 唐玉麟校长 1965–1975 马 珩校长
1975-1977 杜纪庭校长
1975–1984 沈翠钿校长
10 1977–1988 杜纪庭总校长
1984–1988 黄锦标校长
11 1988–1989 陈镜溶总校长 1988–1994 谭国钧校长
12 1989–1990 区仕巧总校长
13 1990–1994 潘泽芹总校长[18]
14 1994–2000 谭国钧总校长 1994–1996 萧丽金校长
1996–2000 梁振权校长
15 2000–2002 梁振权总校长 2000–2003 邓志鹏校长
16 2002–2011 余润辉总校长 2003–2008 罗瑞兰校长
2008–2011 骆瑞萍校长
17 2011–2014 黎可欣总校长 2011–2012 梅洁玲校长
2012–2014 黄秀雯校长
全日班
任次 任期 姓名 备注
17 2014– 

(现任)

黎可欣校长

校舍及教学设施 编辑

整个校园分为两座校舍组成,分别为山道88号校舍彼得楼(St. Peter House),及山道70号校舍矶法楼(Cephas House)

现有两所校舍于近年来不断改善:校内各课室及礼堂已安装了冷气空调设备及高速无线网络,各课室设置电脑、实物投射器及投影机,亦在不同科目以iPad及平板电脑推行电子互动教学。学校亦更新现有的电子通告,引入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及透过网页更快得知学校最新资讯。

彼得楼(山道88号校舍) 编辑

于1956年落成,当时楼高只有四层,1966年扩建校舍,班级增加至上下午校共36班,一直于现址办学。现时彼得楼的教学设施除12个标准课室外,还有礼堂、校务处、小操场、音乐室、视觉艺术室、电脑室、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

 
 
 
山道88号校舍-彼得楼正门 彼得楼外观 彼得楼外观

矶法楼(山道70号校舍) 编辑

鉴于山道88号校舍历经50年 ,已变得不敷应用, 2014年学校接管山道70号校舍 [19] ,同年正式将上、下午校合并及转为全日制。教学设施包括24个标准课室、礼堂、校务处、会议室、有盖操场、视觉艺术室、电脑室、音乐室、校园电视台、英语活动室、多媒体学习室、图书馆、教员室、小礼堂等。另外正在重新修建校舍天台作露天操场/多用途场地。

 
 
山道70号校舍-矶法楼正门 矶法楼外观

班级结构 编辑

全校一至六年级共有36班,另设抽离式精英班及辅导班,以照顾学习差异。

家长教师会 编辑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家长教师会(S.K.H. St. Peter's Primary Schoo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 PTA)于2001年成立,汇集家长,教师和学生,建立家长参与学校和学生有关的活动。宗旨为促进教师与家长间的伙伴关系,支援学校改善及提高教育质素,而且配合学校办学宗旨,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支援学校发展各项事工, 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优良学业的全人发展。

校友会 编辑

圣公会圣彼得小学校友会(S.K.H. St. Peter's Primary School Alumni Association)于2005年成立,宗旨为增进母校、师生与校友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回馈母校,增强彼此对母校的归属感。凝聚校友对母校的向心力,协办和支援教育活动,提高母校的教育质素和声誉。以发扬母校的办学理念,提高母校的深厚传统。

校友会努力维系历届校友、集结力量,与母校“并肩作战”,亦承传“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校训,言传身教,为母校和学生作出贡献,继续发展及改善学校,回馈母校。

轶事 编辑

  • 2002年曾获批西环坚尼地城石山街地段[20],但最后因建校费用高出预算而放弃;及后,此校再获批另一个建校选址,位于南区域多利道与薄扶林道交界(现圣保罗书院小学校舍)[21],计划将两所中西区半日制小学合并,并且转为全日制小学。但经过多方考虑,为免造成对原区学生不便和南区学校学额的供求造成混乱,最后放弃计划[22]
  • 2009年圣彼得小学终于有计划转全日制,并提出方案,将原来获批用地转让予圣保罗书院小学,以腾出山道70号校舍让圣公会圣彼得小学迁入,并转为全日制小学[23]

部分著名校友 编辑

参看 编辑

参考资料及注释 编辑

  1. ^ 1.0 1.1 1961年成立“圣公会小学监理委员会”,接管由“英国海外传道会”创立的学校,2006年6月成立新公司,取名“圣公宗(香港)小学监理委员会有限公司”。目前监委会属下的小学共有50间
  2. ^ 教会传道会在1829成立“女子教育协会”(Female Education Society)
  3. ^ 拔萃女书院的前身
  4. ^ 早期圣公会的学校可以归纳为:一、贵族教育;二、宗教教育;三、女子教育。并未把“扶贫”放在首位
  5. ^ 香港记忆网站 - 跑马地红毛坟场
  6. ^ Tai Ping Shan School, Sai Ying Poon (West Point School), The Staunton School and The Girl’s School 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语文为英文,因此校档案纪录亦以英文为主,学校属下的名字以本身原属地区的名字来命名。
  7. ^ Patricia Lim《Forgotten Souls: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Hong Kong Cemeter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371-375
  8. ^ 香港記憶網站 - 戰前香港教育- <<Report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1913 Day Schools in and around Hong Kong>> p. 3. [202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30). 
  9. ^ 《图说香港历史建筑 1841-1896》: 黄棣才著P52
  10. ^ 海员之家 The Mariners' Club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 Peter's Chur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与1879年政府在第三街以非宗教兴办的免费教育“西营盘学校”(即英皇书院的前身)却被叙述为同一所学校。
  12. ^ 校内展示1956年校舍揭幕仪式相片中由左至右: 张卢璞卿女士 Miss K.D. Cherry 何明华主教 张荣岳副主教
  13. ^ 經濟日報2004年12月24日 胡麗珊. [2014年11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17日). 
  14. ^ 亦是圣公会小学余下最后一所小学转为全日制学校。
  15. ^ 香港大公报, 2004年11月23-24日连载 知时好雨,润物无声――施玉麒先生传略
  16. ^ 前香港圣公会教区会吏长及法政牧师、圣公会明华神学院首任院长、前香港教育司署任高级教育主任
  17. ^ 估计当时张卢璞卿女士为该校校长,并与1958年获委任协恩中学校长时间混合。
  18. ^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572. 
  19. ^ 山道70号校址前身为山道官立小学(1963-1977)、佛教慈航中学(1977-1990)、乐善堂梁𨱇琚书院(1991-1992)、圣保罗书院小学(1992-2014)。
  20. ^ 现港岛线港铁坚尼地城B出口位置
  21. ^ 校舍分配委員會參考文件 (PDF). [2018-06-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2-19). 
  22. ^ 教育統籌局財務委員會參考文件 (PDF). [2014-11-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1-02). 
  23. ^ 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 (PDF). [2014-11-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2-17). 
  24. ^ 李焯芬. 治水 治學 治心 李焯芬傳. 香港中和出版. 2012: 31、30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