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经

(重定向自脩多羅

契经天城体梵语सूत्र罗马化:sūtra巴利语sutta),又称线经长行,音译修多罗素怛缆,简称。原义为线,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散文文体。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都有被称为契经的经典。

印度教中一般是指格言性质的短文。佛教中是指三藏十二部经典(十二分教)的一种[1]。表示佛陀所说的法如同丝线,能贯穿一切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谓之契;贯穿诸法深义,摄持所化众生,谓之经。在九分教十二分教中,修多罗包括经与律,后世则专指三藏中的经藏

历史

编辑

修多罗最早是印度的一种长行散文,不押韵,以背诵口传的方式传播,被形容如线一般可以一直延长。

释迦牟尼时代,僧团成员发展出背诵释迦牟尼口传教义的习惯,作为修行之用,也可以将这些口述内容背诵给其他人听,作为传教之用。释迦牟尼过世后,僧团召开第一次结集,参与者必须是阿罗汉,由大迦叶主持。阿难负责在会中背诵出释迦牟尼的口传教导,经由在场僧众一致同意后,形成最初的修多罗。优婆离负责背诵出毗奈耶,最早也是被当成修多罗来背诵。

经文内容

编辑

佛陀教导的法(dharma)、律(vinaya),前者被发展为九分教。按印顺法师推断,九分教中最早集成的“契经”,是指说一切有部《杂阿含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蕴诵、六入诵、杂因诵、道品诵四部分[2],当中包括蕴、处、缘、食、谛、界、受、念处等相应。

赤铜鍱部诵本《相应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亦有这些相应,但次第和篇排有所不同,例如《相应部》的“食相应”未有别立成章,“谛相应”纳入“大品”(近似杂阿含的道品诵),“学相应”则收入《增支部》经典中,而上座部古说亦未有“受相应”,故此,古型契经可能只分成“道品”、“谛”、“蕴”、“处”、“缘”、“界”这些相应[3]。钟炜杰博士在《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Early Buddhism》[4]一书的附录中,如下列出了汉巴两本契经的卷号。

杂阿含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契经 (修多罗) 部分:

相应 卷:经号
五阴诵 阴相应 1:1-32

10:256-272

3:59-87

2:33-58

5:103-110

六入处诵 入处相应 8:188-229

9:230-255

43:1164-1177

11:273-282

13:304-342

杂因诵 因缘相应 12:283-303

14:343-364

15:365-370

食相应 15:371-378
谛相应 15:379-406

16:407-443

界相应 16:444-454

17:455-465

受相应 17:466-489
道品诵 念处相应 24:605-639
正勤相应 25 (失传)
如意足相应 25 (失传)
根相应 25 (失传)

26:642-660

力相应 26:661-703
觉支相应 26:704-711

27:712-747

道分相应 28:748-796

29:797-800

安般相应 29:801-815
学相应 29:816-829

30:830-832

不坏净相应 30:833-860
相应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契经部分:
相应 章号 :经号
II. 因缘品 (Nidana vagga) 因缘相应 12 : 1-93
界相应 14 : 1-39
III. 蕴品 (Khandha vagga) 蕴相应 22 : 1-158
IV. 六处品 (Salayatana vagga) 六处相应 35 : 1-207
受相应 36 : 1-29
V. 大品 (Maha vagga) 道相应 45 : 1-180
觉支相应 46 : 1-175
念住相应 47 : 1-102
根相应 48 : 1-185
正断相应 49 : 1-54
力相应 50 : 1-110
神足相应 51 : 1-86
入出息相应 54 : 1-20
预流相应 55 : 1-75
谛相应 56 : 1-131

注释

编辑
  1. ^ 《佛学大辞典》【长行】:“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罗是也。”
  2. ^ 释印顺. 雜阿含經論會編. CBETA Online. [202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修多罗”分阴、处、因缘、圣道四大类,在《杂阿含经》的集成中,“修多罗”是最早的,正是如来教法的根本所在。 
  3. ^ 释, 印顺. 雜阿含經論會編. CBETA 线上阅读. [202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相应部》没有〈学相应〉,那是编入《增支部》了。这部分,有可以比较讨论的,如〈谛〉,《杂阿含经》在〈因缘〉与〈界〉之间,属〈杂因诵〉,而《相应部》属于〈大篇〉(“道品”)。考《杂阿含经》说:“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如实知),苦灭圣谛(如实知),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相应部》的〈根相应〉,也是这样说的。谛是圣谛,是圣者如实知的,所以《相应部》属于〈大篇〉。考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磨,《法蕴足论》与《品类足论》的〈千问品〉,〈圣谛〉都在〈念住〉与〈静虑〉之间。《发智论》立四十(二)章:四谛与四静虑等,同为“功德类”而不是“境界类”。圣谛属于道品类,实为上座部的古义。后人以四谛为世出世间因果,属于〈杂因诵〉,是作为因果事理去理解了!如〈受〉,说一切有部的古说,没有说到〈受相应〉。但《杂阿含经》与《瑜伽论.摄事分》,都在〈界〉以下说〈受〉。《相应部》是属于〈六处篇〉的。六受依六触而起,六触依于“六处”,“受”是可以摄属“六处”的。但“受”依于六触,而六触于六内处(根)、六外处(境)、六识(即十八界)——三和合而有,那么属于〈杂因诵〉的〈界相应〉,也是很合理的。 
  4. ^ Choong, Mun-keat.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Early Buddhism: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Sutranga Portion of the Pali Samyutta-Nikaya and the Chinese Samyuktagama.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00: 243–257 [2023-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6. 

外部链接

编辑

template:Indian Philosophy英语template:Indian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