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蚬
台湾
在台湾,可食用的双壳纲贝类都被泛称为蛤蜊,如文蛤、花蛤、粉蛤、竹蛤,相当于古代的蚶、车螯和花蛤。居住在海水中者称蚶仔(台湾话:ham-á),主要是指文蛤。居住在淡水中者蜊仔(台湾话:lâ-á),或蚬。
分布
编辑分布极广,遍及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主要栖息于淡水或半淡咸水区之河川、湖泊、水塘、沟渠、水田之泥沙底。天然蚬苗多产于稍具盐分之河口地带。喜栖息有缓流水、无水草、沙泥底、水深1.5米(4英尺11英寸)左右的水域环境中。
型态
编辑接近正三角形,腹缘圆形,有明显的生长线,外壳颜色为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内壳为紫色或白色。而水质越干净则颜色越金黄。 当中原产于台湾花莲县寿丰乡的特称作“黄金蚬”。
生命史
编辑时间 | 分期 |
---|---|
精卵释出 | 水中受精 |
2小时30分后 | 开始分裂 |
14~20时候 | 达到囊胚期,开始回转运动 |
20小时左右后 | 发育成担轮子(Trochophore),大小约150 μm,具一圈纤毛环及一束细小的顶纤毛,而后孵出行浮游生活 |
孵出之后 | 进入被面子期(Veliger stage),此期初具有面盘(Velum),而后形成透明的贝壳,面盘即消失 |
持续成长到壳顶鼓出 | 形成稚蚬(Juvenile stage),则改为底栖生活 |
2~3个月 | 较小的蚬苗(供应一般养殖使用) |
4~5个月 | 较大的蚬苗(供应一般养殖使用) |
养殖
编辑早期台湾的蚬养殖业,蚬的养殖主要依赖于禽畜废水发酵所产生的微生物。近年来,这一养殖方法已逐步转变,开始使用米糠、豆粉、饲料和活菌等来培养绿藻,作为蚬的主要饵料。
台湾的蚬养殖产地主要分布于花莲县、彰化县和云林县。根据渔业署的统计资料,云林县的蚬生产量在2004年之前大约维持在2000吨左右。然而,从那时起,该地区的蚬生产量开始急剧下降,到2005年降至400吨,2006年则进一步下降至136吨,2007年甚至没有统计数据。
2015年台湾主要的蚬养殖地区仍然集中在花莲县(409.04公顷,产量3940吨,产值1.39亿元)、彰化县(369.5公顷,产量3541吨,产值2.12亿元)和云林县(63.45公顷,但无产量和产值的统计数据)。
花莲县寿丰乡、玉里镇有专门的水产养殖专业区,当地业者利用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的花莲纵谷优越的环境条件,如空气清新和沙砾地涌出的清澈干净泉水,养殖出品质上乘、外观金黄的蚬,被称为黄金蚬。这一特殊品种的蚬在台湾贝类市场上已成为一个新的亮点。[4]
营养价值
编辑黄金蚬含“鸟胺酸”、“蛋白质”、“牛磺酸”、“丙胺酸”及“维生素B12”,其中每100g中就含有约10.7mg的鸟胺酸。[5]
参考文献
编辑参见
编辑- ^ 台湾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经济性螺贝类主题馆,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12-10-25
- ^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LVII, Part III -- Sept., Oct., Nov., Dec., 1905) ,ISBN 978-143-795-468-5 (英文)
- ^ Introduction to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Aquaculture,1994,ISBN 978-156-022-012-1 (英文)
- ^ 明珠生輝、風華再現─ 台灣的貝類養殖 (PDF). [2023-1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27).
- ^ 蚬力研究会. 驚人的蜆力: 如何幫助肝臟自我療癒? 讓驚人蜆力告訴你!.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ISBN 978986177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