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欣德米特

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中提琴家,指挥家
(重定向自興德米特

保罗·欣德米特(德语:Paul Hindemith,1895年11月16日—1963年12月28日),又译亨德密特兴德米特等等,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中提琴家指挥家

保罗·欣德米特
Paul Hindemith
1923年的欣德米特
出生(1895-11-16)1895年11月16日
 德意志帝国哈瑙
逝世1963年12月28日(1963岁—12—28)(68岁)
 西德法兰克福
国籍 德国
知名作品歌剧《画家马蒂斯》、《世界的和谐》(各有一部同名交响曲),室内乐曲系列,中提琴和乐队作品《天鹅转子》,钢琴作品《音的游戏》,七部弦乐四重奏,各种弦乐奏鸣曲
所属时期/乐派20世纪
擅长类型歌剧,管弦乐,室内乐,键盘乐
学生/受影响人物

除了演奏家与指挥家的身份之外,欣德米特也是位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理论著作是音乐教育的教材之一。

生平

编辑

欣德米特出生于德国哈瑙,从小喜欢音乐,9岁开始学小提琴,12岁起师从法兰克福霍赫音乐学院教师安娜·黑格纳德语Anna Hegner,一年后又转到该校提琴教师中的老前辈阿道夫·雷布纳德语Adolf Rebner门下。这位教师发现欣德米特很有音乐天赋,就为他在音乐学院争取了一个免费生名额。随后的三年中,欣德米特集中精力在学习小提琴;1912年,他开始学习作曲,后来又开始学习各种乐器,最杰出的是单簧管钢琴,此外还有中提琴等。到1915年,欣德米特不仅在一个弦乐四重奏团中任第二小提琴手,还被法兰克福歌剧院乐队聘为第一小提琴手。两年后的1917年,欣德米特应征服役,他参加了一个团级军乐队,并且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弦乐四重奏团,还时常举行非公开音乐会。战后,欣德米特重返法兰克福歌剧院乐团。1924年与乐团指挥之女成婚。

早在进音乐学院之前,欣德米特就已开始创作;而在1919年6月2日欣德米特的作品首次公演时,他已经发展了一种带点独特个性的风格。在这次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有他的钢琴五重奏等作品。此后,他开始受到音乐界的注意。1921年8月,欣德米特的《弦乐四重奏》公演,这次演出奠定了他作为德国最主要的年轻作曲家的地位。此后,为使听众能听到他的弦乐四重奏,欣德米特组织了“阿玛尔-欣德米特四重奏团”到各地举行巡回演出。

1927年,欣德米特受聘担任柏林高等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于是逐渐淡出舞台,转而致力于作曲、指挥和声乐教育,由他所组成的阿玛尔四重奏也于1929年解散。在此之前,他从未担任过教师,更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但他凭着演奏与作曲的经验,很快就适应了这项工作,在柏林高等音乐学院的教学一直延续到1955年为止。这之后,欣德米特开始为电影学校广播作曲,他认为音乐要使人了解其意义,重视作曲家与演奏者、听众、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这样的概念被称为是“实用音乐”(Gebrauchsmusik),被视为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注 1]

1934年,欣德米特完成重要作品《画家马蒂斯交响曲德语Sinfonie Mathis der Maler》,并于次年完成歌剧《画家马蒂斯德语Mathis der Maler》,后者由威廉·富特文格勒指挥演出,却由于剧情内容挑战了纳粹当局而遭到禁演。欣德米特因此离开德国,前往土耳其继续为当地的音乐教育效力。

欣德米特和妻子1938年流亡并入籍瑞士,1940年移居美国纽黑文,于耶鲁大学担任作曲教授直至1953年,也曾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康奈尔大学等校,同时他的演奏能力似乎有所衰竭,已很少从事演奏活动。期间他写出了不少作品,主要有E调交响曲(1940年)、序曲《丘比特与普赛克》(1943年)、《韦伯主题交响变形曲》(1943年)、供钢琴和弦乐队演奏的《四种气质》(1944年)、《宁静》交响曲(1946年)、《世界的和谐》交响曲(1951年)等,还为他擅长的乐器——大提琴、钢琴、单簧管、法国号写了协奏曲。另外,他的许多音乐作品及音乐教育、作曲理论专书也在美国完成,例如1949年至1950年在哈佛大学时所用的讲稿,便汇集成《作曲家的天地》(A Composer's World)正式发表。1946年欣德米特入美国籍。

1947年,他访问了欧洲,并举行讲座、指挥乐团。他也接到了许多来自德国(包括法兰克福音乐学院等)的聘请,但他都没有接受。1951年他接受了苏黎世大学的聘请,同时在大西洋两岸穿梭教学。1953年起定居瑞士,居住在沃韦附近。同年他受邀指挥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曲目为贝多芬第9号交响曲[注 2][1]。1957年他重返欧洲,定居于瑞士苏黎世,并完成了《世界大同交响曲德语Die Harmonie der Welt》与歌剧《世界大同》。1963年完成了《弥撒曲》之后,这位二十世纪集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和声乐教育家于一身的音乐大师,于12月28日逝世于法兰克福

作品节选

编辑

作曲

编辑

著作

编辑
  • 《作曲技法》(卷一、卷二、卷三,有罗忠镕中译本出版于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评价

编辑

欣德米特不像当时多数音乐家试图推翻传统,反而重拾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客观绝对的音乐精神。欣德米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位卡农赋格等巴洛克时期的作曲法,更以绝对音乐取代自浪漫乐派充满主观性质的标题音乐,因此被誉为是“二十世纪的巴赫”。

从欣德米特青年时期的音乐创作中,可以看出小约翰施特劳斯马克斯·雷格的痕迹,因此也可以说,属于浪漫主义后期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为室内乐,包括一些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等。从二十年代起,他在自己的音乐中融合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小型室内乐》(1922年),这部作品的问世,表示出作曲家已基本摆脱了过分严密的浪漫主义风格。虽然斯特拉文斯基和法国“六人组”也许对欣德米特的创作产生过影响,但他的新古典乐派(更贴切地说,也可称之为“新巴洛克乐派”)创作显然具有德国复调音乐的传统。他那种和声和复调上的复杂结合,使人联想起巴赫这样的巴洛克作曲家[注 3]。他为钢琴写的《调性游戏》(1942年)就是以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为范本的;在其他的一些室内乐和弦乐作品中,巴洛克式的大协奏曲特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欣德米特在最初之时,就选择以赋格、奏鸣曲、组曲等传统的作曲手法,成为学院派的代表,而他也以此为傲。欣德米特的的作品《当丁香花最后在庭院开放时》(When Lilacs Last in the Dooryard Bloom'd)是根据沃尔特·惠特曼的诗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难者所写的安魂弥撒,其动人的音乐性被认为是为早期的代表作。

欣德米特以“调性音乐”充满浓厚的实验色彩,使用不协调的和声旋律,反浪漫、重理性与客观,以巴赫至贝多芬的德国伟大传统为依归,作品大多无标题,曲式偏向巴洛克与古典,多数以室内乐曲为主体,最重要的作品为管乐五重奏《小室内乐》(Klein Kammermusik)。晚期的作品则趋向对位、赋格等巴洛克时期风格,更从未放弃调性音乐,主要代表作有钢琴曲《嬉戏音乐》(Ludus tonalis,1943年),此作品则被誉为是“二十世纪的平均律”。欣德米特被认为是现代音乐中的保守主义者,是二十世纪一股复古的暖流。

注释

编辑
  1. ^ 所谓的“实用音乐”又称功能音乐或是普通音乐,简单来说就是最简单容易演奏、甚至在任何场所皆能演奏的音乐作品,此概念更在战后的欧美音乐社会引领风骚。
  2. ^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场音乐会之外,欣德米特没有在这个瓦格纳盛会指挥任何瓦格纳作品,迄今仍是史上仅有。
  3. ^ 欣德米特自己承认,他曾在许多方面受惠于这位伟大的德国音乐大师。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951 年 拜魯特 到底發生啥些事?. southaudio.com.tw. [2021-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8) (中文(台湾)).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