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斯·里奇·哈里斯

(重定向自茱蒂·哈里斯

朱迪斯·里奇·哈里斯(英语:Judith Rich Harris,1938年2月10日—2018年12月29日),美国心理学家、作家。1995年曾获美国心理学会颁予优秀心理学作家之乔治·A·米勒奖(George A. Miller Award)[1],她结合心理学的资料论证出版《教养的迷思英语The Nurture Assumption》一书,挑战并扭转“家长是儿童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关键”这个论点,因而广受注目[2]

朱迪斯·哈里斯希望家长不要过度紧张,因许多心理学实验证明家长可能不是儿童人格发展最终关键。

尽管《教养的迷思》一书认为,根据研究,父母教养对子女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一般学界的共识认为,先天与后天的因素,都对心理发展有影响,且在后天因素中,父母教养的影响是不容否认的。研究一般认为,不论其他先天与后天的因素,教养本身对子女将来的成就有20%至50%的影响[3],且不论亲生父母或领养父母,其教养对子女将来的福祉都有影响,虽然不同状况的养子女,会因其先天因素之故,而出现不同的侵略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但养父母对养子女展现爱与关怀,会减少养子女的未来和福祉出现负面结果的可能。[4]

生平 编辑

哈里斯童年时,因父亲患有僵直性脊椎炎,全家搬迁多时,最后定居美国西南方的亚利桑那州土桑市,该市的干燥气候对父亲大有帮助,哈里斯在土桑市念小学,初中,并进入土桑市立高中(Tucson High Magnet School)就读,之后就读亚利桑那大学布兰戴斯大学,1959年以优异学士毕业,1961年,取得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该年哈里斯嫁给查尔斯·哈里斯,之后育有两女。哈里斯硕士毕业后,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师事知名的认知心理学大师乔治·A·米勒,但因哈里斯的研究方向挑战了现今流行理论,而遭到退学,在退学信中当时哈佛心理学系主任乔治·A·米勒写道“……茱蒂·哈里斯在心理学领域不可能有成就……”(讽刺的是1995年茱蒂·哈里斯获颁优秀心理学作家之乔治·A·米勒奖)。

之后哈里斯兼职编写心理学教科书度日,并利用微薄的精力独自搜集相关论文数据,继而在1995年独立发表重要学术论文〈教养的迷思〉,当时她是所有发表论文者中,唯一没有博士头衔者[5]

哈里斯有四位孙子[6]

1977年哈里斯罹患红斑性狼疮硬皮症综合症,这是一种免疫系统相关的慢性病。生前她住在新泽西州的密得敦镇(Middletown Township, New Jersey)。2018年12月29日,哈里斯的朋友兼同事史迪芬·平克在Twitter上发布了她逝世的消息[7]

研究主张与书评 编辑

1979年,与1984年代,哈里斯曾替两篇在《心理与物理》(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期刊上刊登得论文发展数据视觉化的模型。1981年,她主要投入心思撰写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她与罗伯特伯特共同撰写了两本关于孩童和婴儿的教科书。1994年,她自己的研究论点在过去几年的研究当中逐渐成型,也就是确认主张同侪的影响力高过父母的教养影响力。

1995年,她正式以〈教养的迷思〉这篇论文投稿美国心理发展协会,其论点清楚指出,现有孩童心理学的发展,许多是依据“亲子教养非常重要”的预设立场所奠定的,而缺乏了更深入的“预设验证”,事实上不少实验内容证明此预设有失偏颇,该论文以具体的陈述指出同侪影响力高过亲子教养的证据[8],震惊与会学者,因而获得了米勒奖,且造成哈里斯声名大噪。1998年,哈里斯将论文发展成一本详明来龙去脉的厚书,套用原先的标题出版,该书出了荣获《纽约时报》年度选书,获得心理学大师史迪芬·平克赞扬‘我预测本书会是心理学史上的转捩点’。该书还入围了1999年的普利策奖的决选[9]。2009年哈里斯修正书中一些引用内容,出了修改版。

2006年,哈里斯出版《基因或教养英语No Two Alike》一书,作为《教养的迷思》延伸说明,以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我是我?”开始铺陈,一一列举出人格成型的几个要点,也就是除了同侪之外,且尚有其他影响力都是人格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成分。例如父亲和母亲家族遗传下来的基因,社会里的团体系统和依据地位不同的控制能力,都是可找到证据的人格系统成分[10],最终,哈里斯认为,人格是不断演变的系统,而非自起点就定型的模组。该书也指出如何全面且有洞见的解读心理学术语与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11]

学术论文 编辑

出版 编辑

  •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译者:洪兰、苏奕君。商周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31日(增订版)。ISBN:9789861208510。
  • 《基因或教养》(No Two Alik)译者:洪兰。商周出版社出版。2007年6月26日。ISBN:9789861248929
  • 《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发展》与Lebert, R.M. 合著。Prentice Hall出版社出版,ISBN978-0-13-131046-9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主要翻译自英语维基百科。
  1. ^ 存档副本.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2. ^ Gladwell, Malcolm. "Do Parents Matter?"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6-06., the New Yorker, August 17, 1998. Accessed July 3, 2007. "But her article was accepted, and in the space below her name, where authors typically put 'Princeton University' or 'Yale University' or 'Oxford University,' Harris proudly put 'Middletown, New Jersey.'"
  3. ^ Flaherty, Serena Cherry; Sadler, Lois S. A Review of Attachment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Adolescent Parenting.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1 March 2011, 25 (2): 114–121. PMC 3051370 . PMID 21320683. doi:10.1016/j.pedhc.2010.02.005. 
  4. ^ Rachael Ray Doubledee. The Effects of Adoption on Foster Children's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may 2015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5. ^ 翻譯者洪蘭序文. [201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1). 
  6. ^ Author Profile:Judith Rich Harris. [201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7. ^ Steven Pinker:Verified account. Steven Pinker on Twitter: "Sad to learn of the death of a major influence and dear friend, the brilliant and witty psychologist Judith Rich Harris...". Twitter.com. 2010-01-21 [2019-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8. ^ Harris, J. R. (2006). No Two Alike: Human Nature and Human Individuality. W.W. Norton, ISBN 978-0-393-05948-9
  9. ^ 存档副本. [2012-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10. ^ 謝忠祐〈「基因或教養」一書的省思〉. 2007-10-05 [2012-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11. ^ 張孟哲〈【書評】基因或教養:解開人格差異之謎〉. 2010-02-10 [2012-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