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普之虎(英语:Tipu's Tiger)是指一座18世纪由迈索尔王国(今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统治者蒂普苏丹设计的自动机。这个装置由木制构成,外表雕刻并上色,呈现一只老虎正撕咬一名几乎等身大的欧洲男子。装置内部的机械结构内令男子的一只手能够移动,并模拟出哀嚎声,而老虎则会发出咆哮声。此外,老虎一侧还设有一个可打开的盖板,露出一个拥有18个键的小型管风琴键盘。[1]

蒂普之虎,今典藏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这件装置最初置放于蒂普苏丹木宫英语Tipu Sultan's Summer Palace中,体现了蒂普对老虎的偏好,该动物也被视为蒂普的象征,借此表达了他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仇恨。1799年,东印度公司军队在攻陷塞林伽巴坦英语Siege_of_Seringapatam_(1799)后,将这件装置视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伦敦。当时的印度总督韦尔斯利勋爵(即后来的威灵顿公爵)最初计划将其展示在伦敦塔。该装置于1808年首次在伦敦东印度公司的办公场所东印度大楼公开展出,之后于1880年转移至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典藏。

目前蒂普之虎为该馆“南印度帝国宫廷”场舍展览的一部分。自从这件装置抵达伦敦以来,蒂普之虎一直是该博物馆的热门展品。[2]

背景

编辑
 
蒂普之虎的另一侧,可见风琴部位。

是为迈索尔王国的统治者蒂普苏丹于1795年前后制作的一个自动装置。[3]。这件装置的制作地位于现今的印度卡纳塔克邦。蒂普·苏丹有系统地将老虎作为他的个人象征,并广泛应用于武器、士兵制服以及宫殿的装饰之中。[4]他的宝座下方则支撑著一只几乎等身大、并覆盖着黄金的木制老虎,与其他贵重财宝一样,这只蒂普之虎在1799年被英军夺取成为战利品的一部分,并被拆解后运往英国。[5][6]

蒂普的权力来源继承其父亲海德尔·阿里。海德尔·阿里原为一名穆斯林士兵,在印度教沃沃迪亚尔王朝英语Wadiyar dynasty统治期间逐步崛起,并成为迈索尔王国的实际统治者。作为总司令的海德尔起初试图与英国联合对抗马拉地人,但随后因英国成为其扩张迈索尔王国的主要障碍而转变立场,成为英国的坚定敌人。在这种环境下,蒂普从小便受到了强烈反英情绪的影响,并对英国怀有深刻的敌意。[7]

便此,蒂普之虎属于蒂普订制的一系列大型讽刺性图像的一部分,这些图像主要描绘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被老虎大象攻击、处决、折磨、羞辱及其他方式的攻击。这些图像中的许多都被绘制在蒂普·苏丹首都什里伦格伯德讷主要街道的房屋外墙上。蒂普·苏丹亦法国保持着密切合作,当时法国正与英国交战,并且仍然在南印度拥有影响力。一些访问蒂普宫廷的法国工匠也可能参与了这只自动装置内部机械的制作。[8]

 
“蒙罗之死”是一尊约1820年制作的斯塔福德郡陶瓷雕像英语Staffordshire_figure,描绘了一只老虎撕咬赫克托‧萨瑟兰‧蒙罗的场景,他是赫克托·蒙罗爵士将军英语Hector_Munro,_8th_Laird_of_Novar的私生子。

据称,蒂普之虎的设计灵感可能源自1792年赫克托·蒙罗爵士将军英语Hector_Munro,_8th_Laird_of_Novar之子的死亡事件。赫克托·蒙罗将军曾于1781年帕朗格伊佩泰波托诺沃战役英语Battle_of_Porto_Novo中指挥一个师团,当时艾尔·库特爵士英语Eyre_Coote_(East_India_Company_officer)在该战役中取得胜利,蒂普·苏丹的父亲海德尔·阿里则被击败,损失了约1万名士兵。[9][10] 而蒙罗爵士的儿子赫克托‧萨瑟兰‧蒙罗 (Hector Sutherland Munro)则是一名年仅17岁的东印度公司学员,[11]1792年12月22日,他在前往马德拉斯的途中,与几名同伴在孟加拉湾索戈尔岛英语Sagar_Island打猎时遭到老虎袭击并丧生。[12][13][14]

然而,类似的场景早在这一事件发生的五年前,即1787年至1788年期间,就已经被刻画在为蒂普制作的一把枪的银制装饰上。1820年代,蒙罗之子事件相关的主题仍然受到关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了该斯塔福德郡陶瓷雕像英语Staffordshire_figure的“蒙罗之死”陶瓷雕像,该题材的流行也部分归因于蒂普之虎在伦敦展出时所引起的大众兴趣。[15]

描述

编辑
 
蒂普之虎及欧洲人模型的头部细节。

蒂普之虎因被视为印度早期音乐自动装置的罕见范例而备受瞩目[16],并且其专门为迈索尔王国的统治者蒂普而制作,进一步提升了价值性。[2]

这件装置的尺寸为高度71.2厘米(约28.0英寸)、长度172厘米(约68英寸),其人物部分的尺寸接近真人大小。[3] 该物件的彩绘木制外壳可能受到南印度印度教宗教雕塑传统的影响,这使得它在视觉上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17]外壳厚约半英寸,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空袭损坏后,内部结构得到了显著加固。在老虎头部的一侧,有多个形状与内部绘制的虎纹相匹配的开口,这些开口设计旨在更好地让内部的管道声音传出。[18] 此外,老虎明显被塑造成一只雄性,这在设计上也有所体现。老虎的上半部分可以通过卸下四颗螺丝打开,以便检查内部的机械结构,而人物雕像的结构则相似,但木材使用更厚实。[19]

装置中的人物身着典型的欧洲服饰,但关于这位人物的身份,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历史学界至今仍存有争议。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网站上的描述选择避免具体指明人物身份,仅将其简单描述为“欧洲人”。[20]

蒂普之虎内部包含多个可通过曲柄把手操作的机械装置。当曲柄启动时,一组风箱会通过管子向人物的喉咙排出空气,模拟出受害者的痛苦哀嚎声,该声音由管子开口处于人物的嘴部发出。同时,一个机械连杆使人物的左臂上下移动,这一动作会改变“哀嚎管”的音高。此外,老虎头部内部的另一个机构通过一根单管发出具有两个音调的规律咕噜声,模拟老虎的吼叫声。老虎体侧的隐蔽翻板后面藏有一个象牙制键盘,这是一个能够演奏曲调的二档风琴。[21]

根据外壳和内部机械的风格,以及对原始铜管风琴金属成分的分析,显示这只老虎应该是在当地制造的。然而,由于蒂普·苏丹宫廷中曾有法国工匠和法国军队工程师的存在,许多历史学家推测,这个自动装置的机械部分可能受到法国技术的影响或直接由法国工匠协助完成。[22]

历史

编辑
 
詹姆斯·萨尔蒙德英语James_Salmond_(East_India_Company_officer)在1800年出版的书籍中首度公开的蒂普之虎图像。

蒂普之虎是1799年5月4日第四次英国-迈索尔战争英语Fourth_Anglo-Mysore_War中的一件著名战利品。在锡兰加帕塔姆的决战中,迈索尔王国首都陷落,蒂普苏丹阵亡,这件机械装置便是当时从他的宫殿中掠夺出来的众多宝物之一。东印度公司总督第一代韦尔斯利侯爵理查德·韦尔斯利侍从官在战后撰写的备忘录中详细描述了这件物品的发现过程:[23][24]

在一个放置乐器的房间中,发现了一件极为引人注目的物品,这再次证明了蒂普苏丹对英国的深仇大恨和极度厌恶。这件机械作品呈现了一只皇家老虎正在吞食一位躺倒在地的欧洲人。老虎的身体内部设有一些模仿管风琴的机械装置,当风琴演奏时,能发出模拟陷入困境者的呼喊声和老虎的咆哮声。这项机械设计非常巧妙,演奏过程中,欧洲人的手会随之抬起,表现出他无助而可悲的状态。据了解,这整个装置是按照蒂普苏丹的命令制作完成的。鉴于其象征意义,这件代表蒂普苏丹傲慢与残忍的纪念品应当在伦敦塔中占有一席之地。

蒂普之虎的最早公开绘图出现在詹姆斯·萨尔蒙德英语James_Salmond_(East_India_Company_officer)撰写的《迈索尔最近决定性战争的起源、进程和结果回顾,附注释》(1800年伦敦出版)一书中,该书的卷首插图即描绘了这个机械装置的样貌。这幅插图的制作早于该展品从印度运往英国的时间,书中还附有一篇单独的序言,题为“卷首插图的描述”,其中说道:[25]

这幅绘图取材自一件机械作品,该作品呈现了一只皇家老虎正在吞食一位倒地的欧洲人。老虎体内设有模仿风琴的管子和一排自然音符的键盘,风琴发出的声音旨在模仿受困者的哭喊声,夹杂着老虎的咆哮声。这台机械装置的设计非常巧妙,演奏时欧洲人的手会频繁抬起,表达他无助和可悲的状态。

这个装置的大小与真人相当,是蒂普苏丹下令制作的,他经常以这种象征性的凯旋景象自娱,表现科达达德(Khodadad、迈索尔王国的别称)对英国政权的胜利。该机械装置是在锡兰加帕塔姆宫殿的一个专门放置乐器的房间中被发现的,该房间被称为拉格·梅哈尔(Rag Mehal)。

原始的木制雕像即源自这幅绘图,并将由当季船只运往英国,作为对国王的献礼。这件象征蒂普·苏丹对英国民族凶猛敌意的作品,可能应当在伦敦塔中占有一席之地。

 
描绘利登霍尔街东印度公司博物馆内部展览的版画。蒂普之虎位于画面左侧

与蒂普苏丹的宝座及宫殿中的许多其他宝物不同,蒂普之虎本身的材料并无内在价值。然而,由于其独特的设计和强烈的象征意义,这件装置得以保存并完整无损地运回英国。起初,东印度公司的总督们打算将其呈献给王室,希望它能在伦敦塔展出,但后来决定将其保留在公司内部展示。在保存于仓库一段时间后,装置于1808年7月开始在伦敦利德贺街东印度大楼博物馆和图书馆的阅览室中公开展出。在此期间,英方人员可能对装置进行过一次“从音乐角度来看,是误导且完全不合理的改进尝试”[26][27]

在19世纪中叶,蒂普之虎很快就成为该博物馆非常受欢迎的展览品,参观者可以随意转动这台装置的曲柄,使装置其发出模仿受害者痛苦呼喊和老虎咆哮的声音。朱利安·巴恩斯曾写道,1851年,法国作家古斯塔夫·福楼拜来到伦敦参观万国博览会时,尽管他对水晶宫的展品兴趣不大,但当他来到东印度公司博物馆时,却蒂普之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28]。然而实在了1843年,有报导称这台机械或风琴已经严重失修,无法完全满足游客的期望[29]。最终,控制声音的曲柄消失了,反倒令在老虎展示室工作的学生们松了一口气。《雅典娜神庙杂志英语The_Athenaeum_(British_magazine)》曾报导说:

那些尖叫声和咆哮声曾长期困扰著在旧印度之家图书馆工作的学生们,当时利德贺街的公众似乎对让这台野蛮的机械继续表演持续热衷。幸运的是,命运夺走了它的曲柄,并且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老虎的某些内部器官似乎也被堵住了……我们真诚希望它将保持这样,被观看和欣赏(如果有必要),但不再发出声音。[30]

1858年,当东印度公司被英国王室接管后,蒂普之虎被存放在白厅白厅法夫宫英语Fife_House,_Whitehall,直到1868年搬迁至附近的新印度事务部,该建筑如今仍由外交和联邦事务部部分使用。1874年,老虎被转移到位于南肯辛顿的印度博物馆。随着印度博物馆于1879年解散,馆藏被分配至其他博物馆,蒂普之虎最终在1880年典藏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蒂普之虎因纳粹德国的空袭而严重受损,博物馆的屋顶被炸塌,导致蒂普之虎的木壳被摔成数百片。战后,蒂普之虎的碎片被小心拼合重组,并于1947年重新展出。1955年,该装置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短暂展出,展期为春季和夏季[31][32]

近年来,蒂普之虎已成为探讨东西方文明交流、殖民主义与种族历史等主题的博物馆展览中的重要部分。2004年秋季,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相遇:亚洲与欧洲的相逢,1500-1800”的展览,将蒂普之虎作为展览的核心之一[33]。1995年,苏格兰举行了一场名为“老虎与蓟花”的双百年纪念展览,探讨蒂普苏丹与苏格兰的关系。由于原件过于脆弱无法运至苏格兰展出,展览中展示了由德里克·弗里伯恩制作的全尺寸玻璃纤维复制品。这件复制品是在1986年为“进取的苏格兰人”展览而制作的,该展览是为了纪念1985年10月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和苏格兰国家古物博物馆合并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后所策划的特展。[3]

至今,蒂普之虎是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这一展品已成为学校儿童参观该博物馆的必看亮点,同时成为该馆的标志象征,频繁出现在各类纪念品中,如明信片、模型套件和毛绒玩具等。[34]由于装置现在被保存在玻璃柜中,参观者已无法操作其机械装置。

此外,在班加罗尔已经规划成观光景点的蒂普·苏丹木宫中也展示一个蒂普之虎的小型模型。[35]尽管与蒂普苏丹相关的其他物品,包括他的剑后被亿万富翁维杰·马尔雅英语Vijay Mallya购回并带回印度,但蒂普之虎尚未成为印度政府官方遣返请求的对象。[36]这可能是因为蒂普苏丹在印度人眼中的形象存在争议;他在某些人眼中是个可憎之物,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被视为英雄[37]

象征地位

编辑
 
1808 年的格阿帕特塔纳奖章描绘了代表着“英国”的狮子战胜了趴着的老虎。

蒂普·苏丹以老虎自我认同,其称号“迈索尔之虎”广为人知。他的士兵穿着带有虎纹的外套,个人象征也通过书法巧妙地表现出虎的形象。老虎的图案在他的宝座和其他个人物品上均有出现,包括蒂普之虎。[38][39] 据约瑟夫·斯拉姆克(Joseph Sramek)所述,这只扑倒欧洲人的老虎象征了蒂普·苏丹对英国的象征性胜利。[40]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猎捕老虎成为英国统治者的一种象征性行为,既模仿了莫卧儿帝国和其他当地精英的“皇家”狩猎活动,也作为对蒂普苏丹和其他反抗者的象征性打击[40]。这一象征主题也体现在“塞林加帕坦奖章”上,该奖章颁发给参加1799年战役的英国人员,奖章上描绘了英国狮子战胜倒下的老虎,这头老虎象征蒂普苏丹的统治。这些奖章分为不同等级,金奖章颁给最高阶级人员,银奖章授予野战军官和其他尊贵人员,铜奖章和锡奖章则分别颁给低阶军官和士兵。奖章的背面浮雕展示了攻陷堡垒的场景,而正面则展现了狮子战胜老虎的图像,并刻有“ASAD ULLAH GHALIB”(意为“神之狮是征服者”)的字句[41]

 
《笨拙杂志》杂志发表了一幅名为《英国狮对孟加拉虎的复仇》的讽刺漫画,将印度反叛者比作一只被英国狮子击败的老虎。

蒂普之虎在19世纪的英国被广泛展出时,这一装置的形象被英国人采用并重新诠释。[42]当时的英国观众将蒂普之虎视为殖民胜利的战利品,并视其为对英国统治的象征性辩护[43]。蒂普之虎与其他印度战利品,如蒂普苏丹的剑、兰季德·辛格的王座、坦蒂亚·托普英语Tatya Tope库尔达英语Kurta巴拉吉·巴吉·拉奥英语Balaji_Baji_Rao的黄铜槟榔盒,一同在展览中被称为“兵变纪念品[44]。根据某些观点,蒂普之虎在南肯辛顿的展示,旨在提醒访客英国帝国对“野蛮土地”所施加的“贵族义务”,而蒂普·苏丹正是这些土地的君主。[45]

无论是为蒂普本人制作,还是为其他某位早期的印度统治者制作的,这件真正野蛮的音乐作品很难传达出比这更生动的印象——它传递了亚洲大多数王子所特有的残酷和幼稚的品味。
实用知识扩散协会的便士杂志英语Penny Magazine》、1835年8月15日[46]

此外,蒂普之虎还被认为具有象征意义,因为它具象化了一只老虎杀死欧洲人的场景,这在当时的英国具有重要意涵。自1820年起,这一主题被纳入斯塔福德郡陶瓷雕像的剧目,展现了孟罗之死的场景[10][13]英属印度的捕虎行动不仅象征了对印度的政治征服,也代表了对印度自然环境的掌控[40]。这一图像在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期间再次出现,《笨拙杂志》杂志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将印度反叛者描绘为与蒂普之虎相似的老虎,并最终被象征英国军队的狮子击败。 有人认为,蒂普之虎间接促成了20世纪早期在西方形成的“沉睡的狮子”这一中国刻板印象。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一刻板印象实际上源自中国关于老虎的报告【49】。文学史学家巴雷特·卡尔特(Barrett Kalter)认为,收集包括蒂普之虎在内的物品的动机有其深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47]。他指出,蒂普·苏丹收集西方和印度艺术品的行为,旨在展示其财富并合法化其对主要为印度教徒的臣民的统治。[48]而对于东印度公司而言,收集来自印度的文献、文物和艺术品,帮助形成了英国人心中对印度的征服观念,即拥有这些文化物品代表着对这种文化的理解、支配和掌控[48]

乐器地位

编辑

1987年,亚瑟·W.J.G.·奥德-休姆(Arthur W.J.G. Ode-Hume)发表了一项详细研究,对蒂普之虎的音乐及噪音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自从这件乐器被带到英国后,经历了无数改造,这些改造导致了许多原始操作原理的破坏[49]

蒂普之虎内部配有两排音管,每排包含十八个音管,这些音管名义上为4英尺音高且为同音管,即每个音区的相应音管发出相同的音高。这种布局对于管风琴来说相当不寻常,虽然同时选择这两个音栓会产生更多的声音,但音管之间会出现轻微的拍频,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天簌音效。奥德-休姆认为,这种效果可能更多是调音上的意外,而非刻意设计[50]。 蒂普之虎的咕噜声由位于老虎头部的音管制造,而人类的哀嚎声则由一个从老虎嘴部延伸出的音管制造,并与位于人胸部的独立风箱相连。这些风箱可以通过拆卸和抬起老虎来进入。咕噜声的产生原理是通过齿轮逐渐抬高带重量的“咕噜管”,直到其滑落并撞击固定的底板或储气槽,从而释放空气,形成咕噜声[51]。目前,所有发声功能都依靠手摇曲柄来驱动,但奥德-休姆认为,这在原始设计中可能并非如此[18]

这些发声功能的改造包括由著名管风琴制造公司亨利·威利斯父子公司英语Henry Willis & Sons在数十年间进行的改动。亨利·威利斯三世于1950年代对老虎进行改造,并对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米尔德里德·阿彻(Mildred Archer)的专著做出贡献。奥德-休姆对威利斯的改造工作通常持宽容态度,但对于蒂普之虎的其他不当改造则进行了严厉批评,这些“破坏行为”被认为是早期不知名的风琴制造者所为[52]。1835年《便士杂志英语The_Penny_Magazine》上有篇关于蒂普之虎发声功能的详细描述,作者显然对“机械结构,特别是风琴”有一定了解[53]。根据这篇文章及奥德-休姆的研究,他认为最初设计中的人类“哀嚎”声是间歇性的,即在每次老虎发出大约十二次咕噜声后才会产生一次哀嚎声。然而,在1835年之后的某个时期,该机制被改为连续哀嚎,并用更小、更弱的风箱替换了原有的哀嚎风箱,移动手臂的操作也进行了改动[18]

现今乐器中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特征,例如手柄的位置,当旋转时可能会阻碍键盘的演奏[54]。奥德-休姆根据1835年的记录推断,最初的手柄(这可能是19世纪英国的替代品,也可能是源自法国的原件)仅能控制咕噜声和哀嚎声,而风琴则由拉动一条绳子或线来操作原有的风箱,这些风箱现在已被替换[55]。键盘的大部分是原件,其结构并非传统键盘的按键,而是并由带有圆形车床制作顶部的“方形象牙按钮”组成。尽管每个按钮的机械功能“实用且方便”,但按钮的间距使得“几乎无法伸手弹奏八度音阶”[56]。按钮上有小黑点标记,但这些标记的位置各异,似乎与产生的音符无关,并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标记系统[50]。此外,风琴的两个音栓控制旋钮的位置位于老虎睾丸的下方[57]。目前,该乐器很少被演奏,但博物馆曾多次录制蒂普之虎表演的影像记录。

流行文化

编辑
 
19世纪描绘蒂普之虎的插画。

自19世纪以来,蒂普之虎激发了诗人、雕塑家、艺术家以及其他创作者的灵感。[58]诗人约翰·济慈曾在伦敦利登霍尔街的博物馆见到这件机械装置,并将其融入于1819年的讽刺诗作《帽子与铃铛》中。.[58]在这首诗中,一名占卜者造访了一位精灵帝王的宫廷,听见一种奇怪的声音,误以为是帝王在打鼾[59]。诗中提到:“侍从回答:‘那微弱的嗡嗡声…… 是皇帝的玩物发出的, 来自一件人-虎-风琴,皇帝最心爱的玩具’”。

法国诗人奥古斯特·巴比耶英语Auguste Barbier于1837年发表的诗作《苏丹的玩物》中,详细描述了蒂普之虎及其运作,并反思其象征意义[60][61]。美国现代主义诗人玛丽安·摩尔英语Marianne Moore在1967年的诗作《蒂普的老虎》中,也描绘了这一自动装置的运作,尽管事实上其尾巴从未移动过。摩尔在诗中写道:

异教徒夺取了蒂普的头盔和胸甲
还有一件巨大的玩具——‘一个奇特的自动装置’
一只老虎杀死了一个人;内部有风琴管
其发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和非人类的呻吟声融合在一起。
在老虎摇动它的尾巴,当那人挥动他的手臂时

画家简·巴莱特英语Jan Barrett的作品《灵魂》(Die Seele),展示了一位天使在花园上空吹奏喇叭,而一只老虎则在吞食一名穿制服的法国士兵。[58]印度画家M.F. 侯赛因英语M.F. Husain于1986年以其独特的风格绘制了《蒂普的老虎》,并将作品命名为《蒂普苏丹的老虎》。[62]

雕塑家德鲁瓦·米斯特里英语Druwa Mistry在1986年创作了由玻璃纤维和塑料制成的雕塑《蒂普》。他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旁的皇家艺术学院求学期间,经常路过博物馆内的蒂普之虎玻璃柜[58]。2004年,美国艺术家比尔·里德(Bill Reid)创作了雕塑《兔子吃太空人》,这是一件对蒂普之虎的幽默致敬作品,当兔子的尾巴被转动时,兔子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进食。[63]

坦尼娅·詹姆斯(Tanya James)于2023年出版的小说《掠夺》讲述了一位来自迈索尔的年轻木雕师的故事。小说中,该木雕师参与了蒂普之虎的创作,并多年后前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上校位于乡村的庄园寻找这只老虎。这位上校在蒂普苏丹去世后,从他的宫殿中带走了这件宝物。[6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ippoo’s Tiger – European Romanticisms in Association. 2019-08-09 [2024-09-02] (英语). 
  2. ^ 2.0 2.1 Tippoo's Tiger · V&A.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2024-09-02] (英语). 
  3. ^ 3.0 3.1 3.2 Unattributed. 1.1 Tippoo's Tiger. The Tiger and the Thistle - Tipu Sultan and the Scots in India. The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2000 [18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6 February 2008). 
  4. ^ Brittlebank, K. Sakti and Barakat: The Power of Tipu's Tiger. An Examination of the Tiger Emblem of Tipu Sultan of Mysore. Modern Asian Studies英语Modern Asian Studies. May 1995, 29 (2): 257–269. JSTOR 312813. S2CID 145790819. doi:10.1017/S0026749X00012725. 
  5. ^ Ord-Hume 1987a,第23页.
  6. ^ Davis 1999,第156-157 on the throne, and pp. 153-157 on the prize fund generally页.
  7. ^ Ord-Hume 1987a,第23-24页.
  8. ^ Ord-Hume 1987a,第24-25页.
  9. ^ Ord-Hume 1987a,第24页.
  10. ^ 10.0 10.1 Ord-Hume 1987a,第26页.
  11. ^ Munro, Colin. Thus were the British defeated. London Review of Books. 4 January 2018, 40: 20–21. 
  12. ^ South Asia: Tippoo's Tiger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web.archive.org. 2011-01-08 [2024-09-02]. 
  13. ^ 13.0 13.1 De Almeida & Gilpin 2005,第38页.
  14. ^ Ord-Hume 1987a,第25-26页.
  15. ^ "Death of Munrow",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6. ^ Angelika. Part 13. The First Portable Music Player – The Most Popular Automatic Music Instrument in the World. The Race Music. theracemusic.net. 21 November 2009 [19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March 2012. 
  17. ^ Stronge 2009,第40页.
  18. ^ 18.0 18.1 18.2 Ord-Hume 1987a,第66页.
  19. ^ V&A Conservation in Action - Tippoo's Tiger video, accessed, 17 July 2011
  20. ^ Tippoo's Tiger on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webs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5 August 2006.; to Ord-Hume he is "a European soldier" (Part 1, 21), but to de Almeida and Gilpin he is "an English gentleman" (p. 35)
  21. ^ Ord-Hume 1987b,summarized at p. 64 and throughout in more detail.
  22. ^ Archer, Mildred. Tippoo's Tiger. H.M. Stationery Office. 1959 (英语). 
  23. ^ The St James's Chronicle, April 1800; also reported in the Edinburgh Caledonian Mercury 24 April 1800.
  24. ^ Stronge 2009,第62页.
  25. ^ As quoted in Wood, Col Mark. 2.4 Tippoo's Tiger: Frontispiece. The Tiger and the Thistle - Tipu Sultan and the Scots in India. The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2000 [18 July 2011]. 
  26. ^ Ord-Hume 1987a,第29-31页.
  27. ^ Davis 1999,第153-157页.
  28. ^ Pritchett, Prof Frances W. Symbols. Tipu Sultan of Mysore (r. 1782-99). Columbia University. 2000 [18 July 2011]. 
  29. ^ Ord-Hume 1987b,第79页.
  30. ^ Ord-Hume 1987b,第79页, quoting The Athenaeum, 5 June 1869, p. 766
  31. ^ Ord-Hume 1987a,第31页.
  32. ^ Mann, Phyllis G. News and Notes. Keats-Shelley Journal. 1957, 6: 9–12. JSTOR 30210016. 
  33. ^ Jaffer, Amin. Histories from the Sea: Use of Images, Video and Audio Materials as Tools for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South Asia-Europe Maritime History (PDF). Gomes, Francisco José (编). Histories from the Sea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0–31 January 2007. Alexandra Curvelo, Clare Anderson, Bhaswati Bhattacharya, Kévin Le Doudic, Momin Chaudhury, Samuel Berthet, Bhagwan S. Josh & K. Madavane. New Delhi: Centre for French and Francophone Studies, School of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Jawarharlal Nehru University. January 2007: 27–35 [20 July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2 August 2011). 
  34. ^ Kromm, Jane; Bakewell, Susan Benforado. A history of visual culture: Western civilization from the 18th to the 21st century. Berg. 2010: 272. ISBN 978-1-84520-492-1. 
  35. ^ ECity Bangalore. Tipu Sultan's Fort and Palace. 2011 [16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9 December 2010). 
  36. ^ Singh, Kishore. In search of Tipu's wealth. Business Standard. 10 December 2009 [19 July 2011]. 
  37. ^ Davis 1999,第181页.
  38. ^ Unattributed. 1.0 Tiger Introduction. The Tiger and the Thistle - Tipu Sultan and the Scots in India. The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2000 [19 July 2011]. 
  39. ^ Walsh, Robin. Images - Tiger Motif. Seringapatam 1799: letters and journals of Lachlan Macquarie in India. McQuarrie University. 1999 [19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September 2011). 
  40. ^ 40.0 40.1 40.2 Sramek, Joseph. "Face Him Like a Briton": Tiger Hunting, Imperialism, and British Masculinity in Colonial India, 1800-1875 . Victorian Studies. Summer 2006, 48 (4): 659–680. ISSN 0042-5222. JSTOR 4618910. S2CID 145632352. doi:10.2979/VIC.2006.48.4.659. 
  41. ^ Carter, Thomas. War medals of the British army, and how they were won War medals of the British army, and how they were won. London: Norie and Wilson. 1893. OL 14047956M. 
  42. ^ Davis 1999,第12, 149页.
  43. ^ Davis 1999,第150–157, 178–185页.
  44. ^ Neela. Displaying histories - Museums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Dossal, Mariam (编). State intervention and popular response: western Indi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loni, Ruby. Popular Prakashan. 1999: 80. ISBN 978-81-7154-855-2. 
  45. ^ Yallop, Jacqueline. Magpies, Squirrels and Thieves: How the Victorians Collected the World. Atlantic Books, Limited. 2010: 338. ISBN 978-1-84354-750-1. 
  46. ^ Knight, Charles;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Great Britain). The penny magazine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Charles Knight. 1834: 320. 
  47. ^ Ari Larissa Heinrich, Chinese Surplus: Biopolitical Aesthetics and the Medically Commodified Body, Ch. 1, (Duke, 2018)
  48. ^ 48.0 48.1 Kalter, Barrett. Review Essay: "Shopping, Collecting, and Feeling at Home" . Eighteenth-Century Fiction. 2008, 20 (3, Article 11): 469–477 [20 July 2011]. S2CID 145482759. doi:10.1353/ecf.0.0008. 
  49. ^ Ord-Hume 1987a,第31页, though his main discussion of the matter is in Ord-Hume 1987b.
  50. ^ 50.0 50.1 Ord-Hume 1987b,第69页.
  51. ^ Ord-Hume 1987b,第64-66, photos 67-68页.
  52. ^ Ord-Hume 1987a,第30页, and Ord-Hume 1987bpassim
  53. ^ Ord-Hume 1987b,第75页, preceding his full reproduction of the text.
  54. ^ Ord-Hume 1987a,第21页.
  55. ^ Ord-Hume 1987b,第71, 73, 75, 77页.
  56. ^ Ord-Hume 1987b,第69, 73页.
  57. ^ Ord-Hume 1987b,第64页.
  58. ^ 58.0 58.1 58.2 58.3 Unattributed. 3.43 Tiger Buckle. The Tiger and the Thistle - Tipu Sultan and the Scotts in India. The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2000 [18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3 October 2011). 
  59. ^ Radcliffe, David A. The Cap and Bells; or, the Jealousies, a Faery Tale. Unfinished. - John Keats. Department of English, Virginia Tech, Blacksburg, Virginia, USA. [18 July 2011]. . Dead website, retrieved through The Wayback Machine
  60. ^ Unattributed. 2.5 Tippoo's Tiger: On Show, Leadenhall St Museum. The Tiger and the Thistle - Tipu Sultan and the Scotts in India. The 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2000 [18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6 October 2008). 
  61. ^ Text of Le Joujou du Sultan, from Auguste Barbier, Iambes et poèmes, published E. Dentu, 1868.
  62. ^ Unattributed. Lot 46 HUSAIN Maqbool Fida, *1915 (India). Art, Luxe and Collection. artvalue.com. 15 June 2010 [19 Jul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 October 2011). 
  63. ^ Illustrated Stronge, p.89; beebomb.com her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7 March 2012.
  64. ^ James, Tania. Loot 1st.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23. ISBN 978-0-593-53597-4. 

影像

编辑

不矮连节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