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箱空气泵,是用来冶高炉的设备,风箱的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且并不塌缩,拉动其体能够将其内的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以进入熔炼炉炉中。

历史 编辑

最早使用于强制鼓风的器具为扇和吹管,古埃及金匠曾经使用带陶风嘴的吹管,印加人有时以8至12根铜管同时吹炼。稍后,发明了以兽皮制作的鼓风皮囊,囊的两端分设风管和由操作者手控的进风口。此种简陋的鼓风器在近代仍然被一些地区采用。埃及第十八王朝勒克米尔(Rekhmir,约公元前1450年)墓的壁画中绘画有罐状脚踏鼓风器的图象。进风时,操作者用绳索拽起皮囊,随后踩下,将风鼓入炉内,每炉配备鼓风器四具,两人相向操作。

(亦称橐龠)是一种鼓风器;橐是以牛皮制造而成的风袋;龠原来是指吹口管乐器,在词语中则是喻喻为输风管。根据历史记载,橐于战国时代已经存在。《老子‧道经》用橐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汉朝文献中论及橐龠者甚众;山东滕县出土的汉朝冶铁画像石中就有橐的画面,它有3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的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到输风管,最后再进入冶炼炉炉中。汉朝冶铁的技术得以大幅度地发展,与橐的动力的改进有密切的关系。鼓风器本身即皮制的橐,大概应至唐朝宋朝年间。

皮橐的初步改进为西夏人作出,根据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画画中,就显示有双木扇风箱画。该风箱依靠木质箱体上的木板的启闭运动,造成断续气流。为了得到足够的风力,其扇风板比人体高。不久,这种木扇风箱被安装在水力驱动的机械上,这样使到木扇风箱有了比较高度的功率效用。

南宋末年,这种风箱被拉杆活塞式风箱所取缔。

尽管后来在元朝(1279年-1368年)所发现的汉朝(前202年-220年)冶铁风箱(鼓风机)是采用皮袋或者木制风扇形态仍然是不清楚,不过根据文献记载,东汉杜诗(殁于38年)已经开始利用水车以驱动冶高炉的风箱。根据后来的纪录证明,这种方法继续为后人所采用;该发明对冶铁产量增加有重大意义,而且它利用了当时可得的所有必要元件以将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1][2][3][4]

相关参见 编辑

参考注释 编辑

  1. ^ Wagner (2001), 77–80.
  2. ^ Crespigny (2007), 184.
  3.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370–376.
  4. ^ Day & McNeil (1996),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