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

(重定向自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英语:cognitive dissonance)早先或译认知失谐在心理学中形容人产生矛盾认知,观察到对立的讯息。这些讯息包括人的行为情绪想法信念价值观信仰,外界环境中的事物等。认知失调通常体现为因进行与自己的思想、价值或自我概念相悖的行为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或焦虑。根据利昂·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的理论,为了缓解认知失调的压力与不适,人会努力更改矛盾的认知,使自己的认知调和一致。[1][2]

以正在减肥与食用蛋糕的认知失调为例,调和认知的方法包括更改对自己行为的认知(“我并没有吃很多”)、增加一致的认知(“蛋糕很有营养”)、降低矛盾的重要性(“人生苦短,我其实并不在意超重什么的啦”)、否定两种认知间的关联(“没有实验证明那块蛋糕会导致肥胖”)、降低对于自身控制的认知(“是他母亲逼我吃那块蛋糕的,拒绝那块蛋糕等同于侮辱他母亲的厨艺”)与更改自己的思想与态度(“我不需要也不想减肥”)。最后一种,更改自己的思想与态度最常见。

认知失调的理论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Henry Riecken英语Henry RieckenStanley Schachter英语Stanley Schachter在他们1956年的著作《当预言失灵英语When Prophecy Fails》中提出。这三位心理学家秘密加入并观察了一个名为“探索者英语The Seekers (rapturists)”的小型幽浮末日宗教。该宗教认为世界会在1954年12月21日毁灭,只有信徒会被外星人救走。12月21日晚上信徒都聚在领袖的房屋里等待世界毁灭、外星人拯救他们。接近凌晨,所有人都很焦虑,想着等到十二点,21日结束,或许外星人就会到来。到了凌晨十二点,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屋子里非常安静,没有人说任何话。过了五至十分钟,终于有人说话了,不过是试图解释,或许我们这个房间里的时钟错了,我们应该再等等。又过了十几分钟,有人确认了屋子里的所有时钟的时间都是一致的,过了12月21日凌晨十二点,外星人还是没有来。于是又有人解释,可能外星人使用了另一个时区,我们应该再等等。终于到了早上,外星人还是没有来。信徒谁都不说话,该宗教的领袖Thedra姊妹终于决定到她的房间里去接受外星人的启示。出来后,她告诉所有信徒,因为你们的虔诚,世界被拯救了,外星人决定宽恕世人的罪孽,不再毁灭地球。大部分信徒都相信了这个牵强的解释。在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后,预期落空英语Disconfirmed expectancy增加了认知间的失调,结果使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的信徒,为了减缓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压力与不适,转而接受新的预言。[3]

认知失调的其他作用案例包括时薪过低劳累而相信自己热爱工作,被众人指责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内心感到愧疚不愿承认而故作轻松,对遭严酷考验而进入的团体更有归属感等。

认知失调的实证研究 编辑

已有一些实验方法被用来证明认知失调,其为:

  • 诱导性的服从的研究,之中的研究对象被要求做出和其看法相背的行为(利昂·费斯廷格, Carlsmith, 1959; Harmon-Jones, Brehm, Greenberg, Simon, Nelson, 1996);
  • 决策后的研究,研究在决策后对反对的另一种选择的看法(Brehm, 1956; Harmon-Jones, Harmon-Jones, 2002);
  • 研究人类如何以其自身的观点来找寻协和的资讯,而不是不协和的资讯,以防止认知失调的发生(Frey, 1986);
  • 研究人类对与其坚信的信仰、看法等不协和的资讯是如何反应的(利昂·费斯廷格, Riecken, Schachter, 1956; Batson, 1975; Burris, Harmon-Jones, Tarpley, 1997)。

诱导性的服从的研究 编辑

起源和第一个测试理论的实验 编辑

在费斯廷格与美瑞尔·卡尔史密斯1959年的一个经典实验中,学生们被要求进行繁琐且无意义的工作,包括把书翻转四分之一圈,以及另一个,把汤匙放在盘子上,清空盘子,再把盘子放满汤匙,如此不断地重复。参加这个实验的人都很消极地反复这些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会被告知实验已经结束,他们可以离开了。这是诱导性的服从的研究的一个例子。

不过,实验者随后向实验对象做了一个小小的请求。即他们被告知某位必要的研究助理无法进行这个实验,而这位参加者被要求去代为说服另一位接受实验者(此人实际上是知情者)这项刚刚才被完成的单调的,无聊的工作其实是有趣的且吸引人的。某些参加者受雇以20元的代价,另一组则是1元,而对照组不能被要求去执行此任务。

当之后被要求去评价拔钉子工作时,那些在1元组的人比起其他在20元组以及对照组之评价显得更加地肯定。这被Festinger和Carlsmith解释成为认知失调的证明。实验者理论化了人们在感受到介于矛盾认知的不一致“我告诉某人这项工作是有趣的,而实际上我却发现它是无聊的”。 当只被给予1元时,学生们被强迫内在化他们被诱导表现而产生的态度,因为他们没有其他正当的理由。那些在20元组的情况中,这种认知失调是有争议的,因为此行为有着一个外在正当的理由。行为内在化是唯一一个方式去解释受试者对于此任务的评价。这项研究已经在之后被重新试验过。现今相信的理论是有一个冲突介于认知当中即“我不是一个说谎者,但我却说了谎”。 因此,这事实已经被带向靠近谎言一步了,更可以说,即此任务评价往上升了。

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推测只有1元组的受测者面临“没有足够动机解释这种行为”以致于产生“认知失调”的境况,所以当他们被要求对于这些任务而说谎,他们借由改变他们的态度以寻求抒发“认知失调”带来的紧张不适感。这种过程让受测者真正地相信这些工作是有趣的。

此理论的应用 编辑

此理论多用于心理学领域,来解释个人态度改变与否。如果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两者协调时,态度不会改变;两者失调时,态度就可能会改变。 例如:

  1. 那些反对禁烟的人,他们在情感上喜欢吸烟,在认知上又认为吸烟利少害多,那么要他们改变态度支持禁烟是办不到的。
  2. 在某会议上,一个人对某议案本来持反对意见(态度),可是迫于大多数舆论压力,在最后表决时,却举手赞成(行为)。如此,态度和行为失去了一致。但私下问他时,他可能真的改变了原来所持的态度。因为如果不改变原来所持的态度,他将对自己的举手行为无法自圆其说,而感到尴尬。

显然,人在很多社会场合中,其态度改变与否与个人维持面子与自尊有关。而且,当个人态度改变或维持不变时,为了保持心理上认知一致,个人常对自己的作为提出辩解。

假设 编辑

此理论对于人类的认知有三个基本假设:

  1. 人们都有追求认知三元素(自我、他人、某元素或事物)一致性的需求。[4][5]
  2. 当出现认知失调时,人们会在心理上感到不适。
  3. 心理上的不适感会驱动人们解决认知的矛盾,以恢复认知的调和一致。

认知失谐的强弱程度取决于所有涉及的失谐认知的数量,与协调认知元素的数量之比率,以及这些认知元素对个人的重要性。对个人越重要,而且失谐认知元素的数量越大,认知失谐程度也越大。[6]

治疗方案 编辑

认知失调并不属于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或是一组症状的表现,通常是由于某种基础疾病或医疗状况所导致的。例如,认知失调可能是老年痴呆症[7]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之一,也可能是药物治疗或心理创伤的后果。

对于认知失调的治疗方案,具体的措施取决于其根本原因。一般来说,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种方式。

  •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或减轻症状来帮助患者。例如,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可以改善认知失调症状,而抗抑郁药可以帮助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心理治疗是另一种常见的治疗认知失调的方法,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8],也就是所谓的谈话治疗[9]。它可以帮助患者掌握应对症状的技巧,以及改变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反应。
  • 康复训练也是治疗认知失调的有效方法之一,这包括物理、职业、语言和认知康复,可以帮助患者重建生活和工作中的技能。这项训练尤其针对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群体(PTSD),有着良好的效果。

此外,改变生活方式也可以有所帮助,如控制饮食、增加锻炼、减轻压力和戒烟等。

总的来说,治疗认知失调的方法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异。为了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患者需要与医生或心理医生密切合作,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利昂·费斯廷格. 認知失調. Scientific American. 1962, 207 (4): 93–107. Bibcode:1962SciAm.207d..93F. PMID 13892642.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062-93 (英语). 
  2. ^ 利昂·费斯廷格. 認知失調論.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57 (英语). 
  3. ^ 利昂·费斯廷格; Riecken, Henry W.; Schachter Stanley. When Prophecy Fails: A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tudy of a Modern Group that Predict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0). 
  4. ^ The Marketing of Global Warming: A Repeated Measures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Endorsement, and Information on Beliefs in a Social Cause.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 https://pqdtopen.proquest.com/doc/1906281562.html?FMT=AB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Heider, F. The Gestalt Theory of Motivation. Jones, Marshall R. (编).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8.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0: 145–172. ISBN 978-0-8032-0601-4. OCLC 10678550 (英语). 
  6. ^ 郭贞. 傳播理論. 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6-05: 551. ISBN 978-986-298-224-2. 
  7. ^ 什麼是阿滋海默症? | Alzheimer's Association. www.alz.org. [202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8. ^ 认知行为疗法 - 妙佑医疗国际. www.mayoclinic.org. [202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7). 
  9. ^ Care, United We. 谈话疗法是个好主意吗? 您应该尝试的 10 大理由. United We Care | A Super App for Mental Wellness. 2022-09-19 [202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中文(中国大陆)).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