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梵语:lobha,或rāga,巴利语:lobha,藏文: 'dod chags),佛教术语,意思为依恋、热切的想要、渴望、贪婪,是一种心情状态,热衷与贪图于世间三有的事物,希望获得与保有,但终是受挫。它的根源是无明、愚痴以及我见,被认为是三毒之一。它也是一种心所。其反义字为无贪。
贪是指对于外境,产生爱取,不愿放弃的心态[1]。释迦牟尼佛认为,离开贪欲,可以使心解脱,离开无明,可得慧解脱[2]。
对于欲乐(Kāma)的贪,称为欲贪(Kāma-rāga)。因为欲贪而产生贪欲(kāmacchanda),为五盖之一。
由邪见生贪
出自成实论
- ^ 玄奘译《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9:“云何贪?谓于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悕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总名为贪。”
- ^ 《杂阿含经》卷26〈710经〉:“净信者谓心解脱;智者谓慧解脱:贪欲染心者,不得、不乐;无明染心者,慧不清净,是故,比丘!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