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南多·雷东多
费尔南多·雷东多(Fernando Carlos Redondo Neri,1969年6月6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司职后腰,曾效力西班牙俱乐部皇家马德里和意大利俱乐部AC米兰。 雷东多于90年代时期效力于阿根廷国家队,曾参加过1994年世界杯。世界足坛最佳阿根廷巨星之一。
个人信息 | |||
---|---|---|---|
全名 | Fernando Carlos Redondo Neri | ||
出生日期 | 1969年6月6日 | ||
出生地点 | 阿根廷Adrogué | ||
身高 | 1.86米(5尺6寸) | ||
位置 | 后腰 | ||
青年队 | |||
Talleres RE | |||
1979–1985 | 阿根廷青年 | ||
职业俱乐部* | |||
年份 | 球队 | 出场 | (进球) |
1985–1990 | 阿根廷青年 | 65 | (1) |
1990–1994 | 特内里费 | 103 | (8) |
1994–2000 | 皇家马德里 | 165 | (4) |
2000–2004 | AC米兰 | 16 | (0) |
总计 | 349 | (13) | |
国家队 | |||
1992–1999 | 阿根廷 | 29 | (1) |
* 职业俱乐部出场次数与进球数仅计算国内联赛部分 |
俱乐部生涯
编辑早期
编辑雷东多出道于阿根廷国内甲组俱乐部阿根廷青年,并于1985年上演了职业生涯的首秀。在阿根廷青年效力五年之后,雷东多于1990年离开阿根廷,转会至西班牙甲级联赛的特内里费。
雷东多效力特内里费其间,皇家马德里曾在1991-92与1992-93连续两个赛季于联赛最后一轮败给豪尔赫·巴尔达诺执教的特内里费,以一分之差将冠军拱手送给宿敌巴塞罗那。而两次比赛对手也是特内里费队。1994年夏,皇家马德里邀请巴尔达诺出任主帅,同时,雷东多也以500万美元的转会费一起加盟。
皇家马德里
编辑雷东多在皇家马德里达到他职业生涯的顶峰,跟随球队夺得两次西甲联赛冠军(1994-95赛季与1996-97赛季),以及两次欧冠联赛冠军(1997-98赛季与1999-2000赛季)。
1999-2000赛季欧冠联赛,是他作为皇马球员生涯的最高峰。时任皇马主帅的博斯克让雷东多与麦克马纳曼在中场搭档。八强赛作客老特拉福德球场对卫冕冠军曼联时,担任场上队长的雷东多以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震惊全场。第52分钟,他运球到对方半场左边路,面对对方守将伯格紧缠看管。突然,他左脚后跟一敲把球从防守者背后直冲底线,人球分过摆脱伯格,并大步推进到底线追上皮球后,面对三名包上来的曼联防守球员回敲传中,后插上的劳尔轻松射入空门,将当时比分改写为3-0。本场比赛皇马最终以3-2客场击败曼联,并以两回合3-2的总比分淘汰对手挺进四强。本场比赛雷东多的完美表现,令同样司职后腰但该场比赛却是摆了一次乌龙的曼联队长罗伊·基恩黯然失色。赛后曼联主帅亚历克斯·弗格森无奈地问道:
- “他(雷东多)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磁铁吗?”[1]
到了决赛,继续担任队长的雷东多率领皇马以3-0大胜在西甲中表现较皇马优秀的巴伦西亚,最终捧起冠军奖杯。雷东多也被评为该届欧联的最有价值球员。然而同年夏天,弗洛伦蒂诺·佩雷斯成功当选皇家马德里会长,随后他将雷东多卖给意甲俱乐部AC米兰,引发球迷抗议。
AC米兰
编辑不幸地是,雷东多来到AC米兰后不久便于一次练习中受伤,膝部重创。令他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内一直无法为红黑军团登场。养伤期间,因为自愧无法为球队作贡献,雷东多甚至主动要求停薪。
2003年,雷东多终于伤愈复出。可是状态已大不如前,加上队中年轻球员皮尔洛冒起,雷东多只能长时间坐在后备席上。这一年AC米兰凭点球力压另一枝意甲俱乐部尤文图斯,赢得2002-03赛季的欧冠。
2004年,膝部再一次受伤之后,34岁的雷东多宣布退役。退役之后的雷东多曾多次参加慈善表演赛。
国家队生涯
编辑相对于辉煌的俱乐部生涯,雷东多的国家队生涯失色不少。他仅曾代表阿根廷国家队出场29次,主要集中于1992年-1994年。
1990年,当时的阿根廷主教练比拉尔多欲征召雷东多参加1990年世界杯。但雷东多以不想影响大学学业为理由拒绝。一些人相信雷东多拒绝比拉尔多的原因是不认同该主教练以防守为先的战术。[1]
1992年6月18日,阿根廷迎战澳大利亚的比赛上,雷东多迎来了自己的首场国家队比赛,最终阿根廷以2-0击败对手。
雷东多随后代表阿根廷参加了1994年世界杯,并有出色表现。然而球队领袖迭戈·马拉多纳被查出服用禁药遭到禁赛后,士气低迷的阿根廷最终止步十六强。
1998年,由于他不服从主教练帕萨雷拉“球员一律不准留长头发”的规定,因此缺席该届世界杯,而阿根廷亦于八强止步。可是,雷东多却于国家队出局之后,立刻剪短自己那把长头发,以讽刺帕萨雷拉。不少阿根廷国民相信,如果雷东多镇守中场,加上新星贝隆,球队绝不会输给荷兰。后来,帕萨雷拉表示之所以不选雷东多入国家队,是因为雷东多坚持自己必须坐阵中场中,而不肯打左边。
1999年,在时任阿根廷主帅贝尔萨的征召下,雷东多重新成为国家队成员,并在两场对阵巴西的友谊赛中登场。而在2-0取胜巴西并当选为全场最佳后,他宣布不再接受国家队的征召,并表示希望集中精力于俱乐部皇家马德里的比赛。
评价
编辑与雷东多同时代的世界级后腰有巴西的邓加,法国的德尚,爱尔兰的基恩,同是阿根廷的西蒙尼。绝大部分人也认同雷东多是九十年代其中一名最强后腰,既有南美球员的个人技术,又有欧洲球员的身材,而且领导才能和控制比赛节奏一流。最重要,他是球场上公认的绅士,和基恩那种容易动粗的脾气截然不同。另外,雷东多也定义了什么是技术型后腰。他令球迷明白,作为后腰,绝不只是莽汉所扮演的角色、或有用不完的气力便可胜任;作为后腰,也可以成为球场上一名风度编编的绅士指挥家。
前皇家马德里主教练博斯克认为雷东多是近代最佳的后腰:“雷东多是近二十年内最好的中场之一,他是一名胜利者。”
曾经执教过皇马的世界名帅法比奥·卡佩罗认为雷东多“从战术角度上来说是一名完美的球员”。
技术统计
编辑俱乐部
编辑俱乐部 | 赛季 | 联赛 | 杯赛 | 欧战 | 其他 | 总计 | |||||
---|---|---|---|---|---|---|---|---|---|---|---|
出场 | 进球 | 出场 | 进球 | 出场 | 进球 | 出场 | 进球 | 出场 | 进球 | ||
阿根廷青年 | 1985–86 | 1 | 0 | 0 | 0 | 0 | 0 | — | 1 | 0 | |
1986–87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1987–88 | 14 | 0 | 0 | 0 | — | — | 14 | 0 | |||
1988–89 | 36 | 0 | 0 | 0 | 0 | 0 | 0 | 0 | 36 | 0 | |
1989–90 | 14 | 1 | 0 | 0 | 0 | 0 | 0 | 0 | 14 | 1 | |
总计 | 65 | 1 | 0 | 0 | 0 | 0 | 0 | 0 | 65 | 1 | |
特内里费 | 1990–91 | 23 | 1 | 0 | 0 | 0 | 0 | 0 | 0 | 23 | 1 |
1991–92 | 32 | 2 | 0 | 0 | 0 | 0 | 0 | 0 | 32 | 2 | |
1992–93 | 20 | 4 | 0 | 0 | 0 | 0 | 0 | 0 | 20 | 4 | |
1993–94 | 28 | 1 | 0 | 0 | 0 | 0 | 0 | 0 | 28 | 1 | |
总计 | 103 | 8 | 0 | 0 | 0 | 0 | 0 | 0 | 103 | 8 | |
皇家马德里 | 1994–95 | 23 | 1 | 0 | 0 | 3 | 1 | 0 | 0 | 26 | 2 |
1995–96 | 23 | 2 | 2 | 0 | 4 | 0 | 1 | 0 | 30 | 2 | |
1996–97 | 33 | 1 | 6 | 0 | 0 | 0 | 0 | 0 | 39 | 1 | |
1997–98 | 33 | 0 | 2 | 0 | 11 | 0 | 0 | 0 | 46 | 0 | |
1998–99 | 23 | 0 | 2 | 0 | 7 | 0 | 2 | 0 | 34 | 0 | |
1999–00 | 30 | 0 | 5 | 0 | 15 | 0 | 3 | 0 | 53 | 0 | |
总计 | 165 | 4 | 17 | 0 | 37 | 1 | 6 | 0 | 225 | 5 | |
AC米兰 | 2000–0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001–0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2002–03 | 8 | 0 | 0 | 0 | 6 | 0 | 0 | 0 | 14 | 0 | |
2003–04 | 8 | 0 | 0 | 0 | 1 | 0 | 0 | 0 | 9 | 0 | |
总计 | 16 | 0 | 0 | 0 | 7 | 0 | 0 | 0 | 23 | 0 | |
职业生涯总计 | 349 | 13 | 17 | 0 | 44 | 1 | 6 | 0 | 416 | 14 |
荣誉
编辑俱乐部
编辑国家队
编辑- 南美U-17青年足球锦标赛: 1985
个人
编辑参考
编辑- ^ 1.0 1.1 One-touch perfectioni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21 May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