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南多·雷東多
費南多·雷東多(Fernando Carlos Redondo Neri,1969年6月6日—),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司職後腰,曾效力西班牙俱樂部皇家馬德里和義大利俱樂部AC米蘭。 雷東多於90年代時期效力於阿根廷國家隊,曾參加過1994年世界盃。世界足壇最佳阿根廷巨星之一。
個人資訊 | |||
---|---|---|---|
全名 | Fernando Carlos Redondo Neri | ||
出生日期 | 1969年6月6日 | ||
出生地點 | 阿根廷Adrogué | ||
身高 | 1.86公尺(6英尺1英寸) | ||
位置 | 後腰 | ||
青年隊 | |||
Talleres RE | |||
1979–1985 | 阿根廷青年 | ||
職業球隊* | |||
年份 | 球隊 | 出場 | (進球) |
1985–1990 | 阿根廷青年 | 65 | (1) |
1990–1994 | 特內里費 | 103 | (8) |
1994–2000 | 皇家馬德里 | 165 | (4) |
2000–2004 | AC米蘭 | 16 | (0) |
總計 | 349 | (13) | |
國家代表隊 | |||
1992–1999 | 阿根廷 | 29 | (1) |
* 職業球隊出場次數與進球數僅計算國內聯賽部份 |
俱樂部生涯
編輯早期
編輯雷東多出道於阿根廷國內甲組俱樂部阿根廷青年,並於1985年上演了職業生涯的首秀。在阿根廷青年效力五年之後,雷東多於1990年離開阿根廷,轉會至西班牙甲級聯賽的特內里費。
雷東多效力特內里費其間,皇家馬德里曾在1991-92與1992-93連續兩個賽季於聯賽最後一輪敗給豪爾赫·巴爾達諾執教的特內里費,以一分之差將冠軍拱手送給宿敵巴塞隆納。而兩次比賽對手也是特內里費隊。1994年夏,皇家馬德里邀請巴爾達諾出任主帥,同時,雷東多也以500萬美元的轉會費一起加盟。
皇家馬德里
編輯雷東多在皇家馬德里達到他職業生涯的頂峰,跟隨球隊奪得兩次西甲聯賽冠軍(1994-95賽季與1996-97賽季),以及兩次歐冠聯賽冠軍(1997-98賽季與1999-2000賽季)。
1999-2000賽季歐冠聯賽,是他作為皇馬球員生涯的最高峰。時任皇馬主帥的博斯克讓雷東多與麥克馬納曼在中場搭檔。八強賽作客老特拉福球場對衛冕冠軍曼聯時,擔任場上隊長的雷東多以一次精彩絕倫的表演震驚全場。第52分鐘,他運球到對方半場左邊路,面對對方守將伯格緊纏看管。突然,他左腳後跟一敲把球從防守者背後直衝底線,人球分過擺脫伯格,並大步推進到底線追上皮球後,面對三名包上來的曼聯防守球員回敲傳中,後插上的勞爾輕鬆射入空門,將當時比分改寫為3-0。本場比賽皇馬最終以3-2客場擊敗曼聯,並以兩回合3-2的總比分淘汰對手挺進四強。本場比賽雷東多的完美表現,令同樣司職後腰但該場比賽卻是擺了一次烏龍的曼聯隊長羅伊·基恩黯然失色。賽後曼聯主帥亞歷克斯·弗格森無奈地問道:
- 「他(雷東多)鞋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磁鐵嗎?」[1]
到了決賽,繼續擔任隊長的雷東多率領皇馬以3-0大勝在西甲中表現較皇馬優秀的瓦倫西亞,最終捧起冠軍獎盃。雷東多也被評為該屆歐聯的最有價值球員。然而同年夏天,弗洛倫蒂諾·佩雷斯成功當選皇家馬德里會長,隨後他將雷東多賣給義甲俱樂部AC米蘭,引發球迷抗議。
AC米蘭
編輯不幸地是,雷東多來到AC米蘭後不久便於一次練習中受傷,膝部重創。令他在隨後的兩年多時間內一直無法為紅黑軍團登場。養傷期間,因為自愧無法為球隊作貢獻,雷東多甚至主動要求停薪。
2003年,雷東多終於傷愈復出。可是狀態已大不如前,加上隊中年輕球員皮爾洛冒起,雷東多只能長時間坐在後備席上。這一年AC米蘭憑十二碼力壓另一枝義甲俱樂部祖雲達斯,贏得2002-03賽季的歐冠。
2004年,膝部再一次受傷之後,34歲的雷東多宣布退役。退役之後的雷東多曾多次參加慈善表演賽。
國家隊生涯
編輯相對於輝煌的俱樂部生涯,雷東多的國家隊生涯失色不少。他僅曾代表阿根廷國家隊出場29次,主要集中於1992年-1994年。
1990年,當時的阿根廷總教練比拉爾多欲徵召雷東多參加1990年世界盃。但雷東多以不想影響大學學業為理由拒絕。一些人相信雷東多拒絕比拉爾多的原因是不認同該總教練以防守為先的戰術。[1]
1992年6月18日,阿根廷迎戰澳洲的比賽上,雷東多迎來了自己的首場國家隊比賽,最終阿根廷以2-0擊敗對手。
雷東多隨後代表阿根廷參加了1994年世界盃,並有出色表現。然而球隊領袖迪亞哥·馬拉度納被查出服用禁藥遭到禁賽後,士氣低迷的阿根廷最終止步十六強。
1998年,由於他不服從總教練帕薩雷拉「球員一律不準留長頭髮」的規定,因此缺席該屆世界盃,而阿根廷亦於八強止步。可是,雷東多卻於國家隊出局之後,立刻剪短自己那把長頭髮,以諷刺帕薩雷拉。不少阿根廷國民相信,如果雷東多鎮守中場,加上新星貝隆,球隊絕不會輸給荷蘭。後來,帕薩雷拉表示之所以不選雷東多入國家隊,是因為雷東多堅持自己必須坐陣中場中,而不肯打左邊。
1999年,在時任阿根廷主帥貝爾薩的徵召下,雷東多重新成為國家隊成員,並在兩場對陣巴西的友誼賽中登場。而在2-0取勝巴西並當選為全場最佳後,他宣布不再接受國家隊的徵召,並表示希望集中精力於俱樂部皇家馬德里的比賽。
評價
編輯與雷東多同時代的世界級後腰有巴西的鄧加,法國的德尚,愛爾蘭的基恩,同是阿根廷的西蒙尼。絕大部份人也認同雷東多是九十年代其中一名最強後腰,既有南美球員的個人技術,又有歐洲球員的身材,而且領導才能和控制比賽節奏一流。最重要,他是球場上公認的紳士,和基恩那種容易動粗的脾氣截然不同。另外,雷東多也定義了什麼是技術型後腰。他令球迷明白,作為後腰,絕不只是莽漢所扮演的角色、或有用不完的氣力便可勝任;作為後腰,也可以成為球場上一名風度編編的紳士指揮家。
前皇家馬德里總教練博斯克認為雷東多是近代最佳的後腰:「雷東多是近二十年內最好的中場之一,他是一名勝利者。」
曾經執教過皇馬的世界名帥法比奧·卡佩羅認為雷東多「從戰術角度上來說是一名完美的球員」。
技術統計
編輯俱樂部
編輯俱樂部 | 賽季 | 聯賽 | 盃賽 | 歐戰 | 其他 | 總計 | |||||
---|---|---|---|---|---|---|---|---|---|---|---|
出場 | 進球 | 出場 | 進球 | 出場 | 進球 | 出場 | 進球 | 出場 | 進球 | ||
阿根廷青年 | 1985–86 | 1 | 0 | 0 | 0 | 0 | 0 | — | 1 | 0 | |
1986–87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1987–88 | 14 | 0 | 0 | 0 | — | — | 14 | 0 | |||
1988–89 | 36 | 0 | 0 | 0 | 0 | 0 | 0 | 0 | 36 | 0 | |
1989–90 | 14 | 1 | 0 | 0 | 0 | 0 | 0 | 0 | 14 | 1 | |
總計 | 65 | 1 | 0 | 0 | 0 | 0 | 0 | 0 | 65 | 1 | |
特內里費 | 1990–91 | 23 | 1 | 0 | 0 | 0 | 0 | 0 | 0 | 23 | 1 |
1991–92 | 32 | 2 | 0 | 0 | 0 | 0 | 0 | 0 | 32 | 2 | |
1992–93 | 20 | 4 | 0 | 0 | 0 | 0 | 0 | 0 | 20 | 4 | |
1993–94 | 28 | 1 | 0 | 0 | 0 | 0 | 0 | 0 | 28 | 1 | |
總計 | 103 | 8 | 0 | 0 | 0 | 0 | 0 | 0 | 103 | 8 | |
皇家馬德里 | 1994–95 | 23 | 1 | 0 | 0 | 3 | 1 | 0 | 0 | 26 | 2 |
1995–96 | 23 | 2 | 2 | 0 | 4 | 0 | 1 | 0 | 30 | 2 | |
1996–97 | 33 | 1 | 6 | 0 | 0 | 0 | 0 | 0 | 39 | 1 | |
1997–98 | 33 | 0 | 2 | 0 | 11 | 0 | 0 | 0 | 46 | 0 | |
1998–99 | 23 | 0 | 2 | 0 | 7 | 0 | 2 | 0 | 34 | 0 | |
1999–00 | 30 | 0 | 5 | 0 | 15 | 0 | 3 | 0 | 53 | 0 | |
總計 | 165 | 4 | 17 | 0 | 37 | 1 | 6 | 0 | 225 | 5 | |
AC米蘭 | 2000–0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001–0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
2002–03 | 8 | 0 | 0 | 0 | 6 | 0 | 0 | 0 | 14 | 0 | |
2003–04 | 8 | 0 | 0 | 0 | 1 | 0 | 0 | 0 | 9 | 0 | |
總計 | 16 | 0 | 0 | 0 | 7 | 0 | 0 | 0 | 23 | 0 | |
職業生涯總計 | 349 | 13 | 17 | 0 | 44 | 1 | 6 | 0 | 416 | 14 |
榮譽
編輯俱樂部
編輯國家隊
編輯- 南美U-17青年足球錦標賽: 1985
個人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One-touch perfectioni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21 May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