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太极拳
(重定向自赵堡太极拳)
明末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蒋发向山西王林桢(王宗岳)学艺,功成之后在河南温县赵堡镇择人而授,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宗师。自此之后,太极拳便在赵堡镇世代流传。[1]。
宗师
编辑根据清雍正年间王柏青《太极秘术》及1935年杜元化《太极拳正宗》所述:
拳不出村
编辑从历史上看,赵堡太极拳素有“拳不出村”之说。然其历代不乏传人,从学者亦众,但流传不广,为世人所知不多。至民国时期,赵堡太极拳传人始于西安等地向外传播,逐渐走向全国,并跨出海外,传播到全世界。
历代不乏传人
编辑- 杜元化(杜育万)《太极拳正宗》,“……陈敬柏。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将此术全盘授之。其后陈欲扩张此术。收门徒至八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彦。又传给陈清平。清平传给其子景阳。及本镇其少师张应昌、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作智、任长春、张敬芝。历代传人很多。不能备载。以上所录诸老夫子。皆有事迹可考。另注有册。……”[2]。
特点
编辑- 动作圆活。赵堡太极拳式式走立圆(立体圆),先以手领身,后以丹田带动全身,要求身圈、手圈、腿圈三圈相合,周身上下一动皆动,身手足上下相随,处处步随身转,体现出拳论上“一动无有不动”的特色。形体的“背丝扣”特点与其他太极拳以平圆为主有明显的不同。正如古人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步伐轻灵。赵堡太极拳的步伐轻柔灵活,没有“呆滞”之相,符合拳论“举步轻灵神内敛”的要求。
- 动分阴阳。赵堡太极拳在锻炼时要求每一个动作要分出虚实,在身体身体上充分表达和体现出太极拳的“阴阳”特色。
- 柔蓄刚发。赵堡太极拳的锻练过程中力求全身松柔,打通周身关节血脉,而后以柔促刚,刚柔并济,“外柔内刚,卷之则柔,发之成刚,柔为长劲,刚为瞬间”。
- 蓄转丹田。赵堡太极拳的外形动作与丹田的转动方向一致。在练习过程中由表及里,由外带内,带动丹田转动,久而久之功夫自然上身。
各地传人
编辑赵堡太极拳现今流传有四大支,分别是和兆元的代理架、李作智的腾挪架、张敬芝的领落架及李景延的忽雷架,其中又以和氏系为大宗。
- 中国
- 侯春秀、郑悟清、郑锡爵(一侯两郑)
- 侯尔良
- 刘瑞
- 宋蕴华
- 侯战国、侯转运、李随成,刘瑞,阎存文,牛西京,郑琛,和保国;陈国芳,山新楼,余穗,黎朝安,李小春;
- 吴忍堂,
- 王海洲、侯鑫、李沣(青岛)、艾光明、吴江、张昱东、石善冲、陈国强、刘松普、权六一、付兵、赵斌
- 和定干 和有禄
- 香港
- 赵军
- 纪昌秀
- 关荣光
- 台湾
- 美国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1935年5月初版。
- 《近代(赵堡)太极拳发展阶段》 http://www.chinesetaiji.com/blog/html/51/n-451.html[永久失效链接]
- 《赵堡太极拳宗师传列之九》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9220938/http://www.hellotaichi.com/origins/15/subpages/1
- 《赵堡太极拳宗师传列之十》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9220603/http://www.hellotaichi.com/origins/16/subpages/1
- 欧阳学忠,《北派太极第二代宗师蒋发生平考》,武当师行功夫馆。 http://wdgf.cn/wdgf/taiji/fa1.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宋蕴华《赵堡太极拳图谱》,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7536909144, 1991年
- 郑琛、山新楼《太极拳道》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
- 郑琛《太极拳道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2月
- 王海洲、王长青《赵堡太极剑、太极拳、太极棍、太极单刀、太极春秋大刀、太极散手合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 牛西京《传统太极拳108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