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慈

(重定向自趙基

仓慈(?—?),孝仁淮南人。东汉末年,三国曹魏官员,历任长安令、敦煌太守等职。

仓慈
地方官员
太守
国家中国
时代东汉→三国
孝仁
籍贯淮南

生平

编辑

仓慈早期已担任本郡郡吏。至建安年间,为曹操所征辟,担任绥集都尉,负责在淮南地区实行屯田制。及至黄初后期,仓慈迁任长安,行政清廉简约,处事有方,深受吏民所敬畏及爱戴。

善治一方

编辑

太和年间,仓慈迁任敦煌太守。由于敦煌远在西方疆域,多逢战乱,又与中央隔绝,因而曾一度未有太守就任,经历了二十年几乎无政府管治的状况。于是一些地方大族豪强乘时大张爪牙,当地人民不能反抗,只得习以为常。前任太守尹奉等人,大都只能依循惯俗地管治该区,不能作出任何改革。仓慈到任后,致力抑制大族的势力,抚恤贫穷的百姓,凡事依循真情实理,处理得井井有条。仓慈眼见豪族们家中田地有余,而贫者却无立锥之地,于是下令分割土地重新分配,让土地兼并的严重情况得以压抑。同时,敦煌一带的讼狱案件有很多积案悬处,大多数县官均不能予以裁决,仓慈见状后亲自到各县视事,据案件轻重亲自执判,只要不属死罪者,便判以鞭杖之刑,然后立刻让其释放,停止其无止境的扣押生涯。结果证明,每年真的要处以极刑的案件根本不足十宗。

沟通西域

编辑

另一方面,敦煌地势接近外族,当时西域常有商贩使节想到中原来作贡献及交流,可是当地的豪强大族都断然拒绝。有时在进行商业贸易的时候,一些豪强又会对外族商人诸多欺侮甚至作出诈骗,令西域人士经常心生怨望。仓慈知悉其事后,便着意慰劳这些外族人士,只要知道有外族人士想到洛阳进行交易,仓慈就会为他们开辟一条专用通道,并吩咐吏民加以护送,因此不管是百姓还是外族商人都对仓慈感恩戴德。可惜,数年后仓慈死于任上,吏民大都痛心疾首,就如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更把仓慈的相貌画成图像,以作追思之用。西域人士知道仓慈已死,都聚集起来对其哀悼,甚至有人会以刀子割伤自己的脸庞,以表示其血诚。他们同时又替仓慈立祠,以作遥祀。可见仓慈为官甚得民心。

身后

编辑

仓慈死后敦煌太守由天水王迁继任,虽然王迁遵循着仓慈执政风格,但效果不如仓慈般优异。之后金城人赵基接任时,试着效仿王迁执政,但效果远劣王迁。直至皇甫隆时期才开始有政绩。[1]

评价

编辑
  • 陈寿评:“郑浑、仓慈,恤理有方。抑皆魏代之名守乎!”

延伸阅读

编辑

[]

 三国志/卷16》,出自陈寿三国志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魏略》:天水王迁,承代慈,虽循其迹,不能及也。金城赵基承迁后,复不如迁。至嘉平中,安定皇甫隆代基为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