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江海(1913年—1980年),歌仔戏剧作家、演员、导演、琴师、乐器工艺家,芗剧奠基人。

祖籍中国福建省南部(闽南漳州府龙海县(现漳州龙海市),在厦门市出生(1说1914年生),家里卖油条鲨鱼肉等食物。

师承台湾温红涂等先生学习歌仔戏音乐艺术。

1938年起,漳州地区国民党执政当局查禁台湾歌仔戏、台湾歌仔音乐、台湾乐器(壳仔弦大广弦、台湾月琴、台湾),邵江海与师兄弟林文祥等合作,做了许多改革,发明六角弦这种新的胡琴类乐器代替壳仔弦和大广弦,以皮面三弦代替台湾月琴,洞箫代替台湾笛,成为新的伴奏组合(六角弦、三弦、箫有人称为3大件壳仔弦大广弦、台湾月琴、台湾则有4大件的称号),并发展出以杂碎仔调(后流传到台湾,被称为都马调,非常风行)为主的系列改良调和演唱改良调的改良戏

著有《李妙惠》(又名《卢梦仙》)、《白扇记》等歌仔戏剧本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起在漳州艺术学校教歌仔戏(1953年起改名芗剧),培养出郑秀琴(获评中国国家1级演员职称)、吴兹明(获评中国国家1级导演职称)等学生。

陈彬 (歌仔戏)(获评中国国家1级作曲职称)和陈松民(漳州艺术学校副校长)跟他学习歌仔戏音乐艺术。

1960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第3次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代表在北京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接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迫害,1978年落实政策,回艺术学校教书,1980年去世。

1997年,中国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写的《一代宗师邵江海》专书,纪念和表彰他的艺术成就。

21世纪,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排演以他的生平为题材的歌仔戏现代戏《邵江海》。

参考文献 编辑

  • 曾学文,〈邵江海传奇〉,《厦门文学》2005年第1期,厦门。
  • 陈志亮,〈挽词10章〉,《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1期,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