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传说

現代型式的傳說故事,多半為獵奇異聞,也無法證實是否為真的事件
(重定向自都市傳聞

都市传说(英语:urban tale),又称都市传闻(英语:urban legend),是一种主要以生活为背景,由叙述者煞有其事地讲述,以新奇、怪诞或吓人情节为主要特色的短篇幅民间故事传说传奇

兔子人桥(科尔切斯特立交桥),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的都市传说“兔子男”的发生地点,据说一个穿着兔子服装的人或鬼魂袭击了该地区的人们。

与一般的流言不同,都市传说有更完整的故事[1],且不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其传播者虽然会煞有其事地将其描述成“真实的故事”,但听众只会将其视作不足凭信的故事,不会特别在意它的真假或专门去考证。都会传奇的内容未必都是不真实的,但它们经常会被曲解或夸大,以吸引听众了解。[2]比如中国都市传说,因为其研究基本资料的匮乏使这一工作更难进行。原因包括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巨大、人口流动频繁等复杂因素。不过,仔细比较一些故事要素的变化与保留,还是能够推断其中演变的过程,对于判断传说的源头提供有说服力的说法。[3]

命名

编辑

都会传奇一词广泛被民俗学者所使用。美国民俗学者詹·布朗凡德英语Jan Harold Brunvand在其著作《消失中的便车旅行者:美国都市传说与其意义》(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American Urban Legends & Their Meanings)中用他所收集的都市传说来表达2个观点:

  • 传说神话民间故事不单单只是属于所谓原始或传统社会[4]
  • 可以通过研究这些都市传说来了解都市与现代文化[5]

众多都市传说被构建为复杂的故事,并包含着丰富的情节和角色。它们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它们往往融入了神秘、恐怖、恐惧或幽默等元素,使读者或听众沉浸其中。此外,这些故事也扮演着警世故事,通过描述某人的不道德行为,最终陷入麻烦、受伤或丧命的不幸结局,传达出道德教训。[6]

都市传说通常试图触发读者或听众的厌恶感,这种情感让这些故事变得令人难以忘怀且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几乎每个都市传说中都融入了令人震惊的元素,这部分是使这些故事具有影响力的原因。[7]都市传说可能包括超自然现象超常现象的元素。

特征与传播

编辑

特征

编辑

都市传说是转述型[注 1]故事,人们经常会声称这些故事发生在“朋友的朋友”身上。都市传说的传播者通常会声称这一故事发生在一位朋友身上,这使故事更加个性化且增加了信服力。而通常随着不断地传播,故事内容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事实上,“朋友的朋友”(friend of a friend,简称FOAF)已经成为一个在转述这类故事时的常用词语。

同时,都市传说通常包含以下一个或更多的共同特点:

  • 故事以原见证人或参与者的代表的口吻被复述。
  • 如果不听从故事中的劝告,通常会有很可怕的后果(参见诉诸恐惧)。
  • 故事以“一个朋友告诉我的”作为吸引人的手段,而这位“朋友”通常是有名无姓甚至一点讯息也没有。[9]

除了少数的例外状况外,大部分的都市传说都是无法明确追根溯源的。都市传说有真有假,完全捏造的都常有一些明显特征,例如没有针对事件的详细资料,如名字,日期,地点等信息。

因贴近生活,所以许多都市传说会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比如美国汽车旅馆数量众多,所以美国有许多发生在市郊汽车旅馆的都市传说。

与相似事物的区别

编辑
  • 都市传说与都市奇幻有交集,但不完全等同。虽然都以都市作为主要故事发生地,都市奇幻一般有更多的幻想元素和更大的故事框架,而不仅仅只是满足一下听众的猎奇心理。不少都市奇幻是将传统奇幻故事元素(比如“吸血鬼”、“兽人”、“精灵”和“神器/法宝”)融入都市背景,不以原创性的猎奇事物为主要看点。都市奇幻有固定的作者,都市传说一般没有。都市奇幻的读者知道自己看的是完全虚构的故事,而都市传说一般是以“说话人朋友的亲身经历”为特色展开叙述的,真假需要听众自己分辨,听众也可以不关心故事的真假。
  • 都市传说与浅度奇幻/低度奇幻有交集,但也不完全等同。都市传说的故事内容主要发生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之后的现代,以受现代化深刻影响的城镇区域为主要故事地点而非不发达的乡村或大森林。浅度奇幻故事可以只发生在古代,也可以只发生在落后的村落、乡野或古色古香的古城。
  • 知名的文学或艺术类奇幻创作都不算入都市传说,哪怕它们讲述的是发生在都市的怪异事件,如伊藤润二的众多恐怖作品。这些明显由特定群体或个人创作出来的故事应属于伪造传说英语Fakelore。都市传说不仅故事内容离奇,而且故事最初的讲述者或经历者一般也不出名或不易考证,也即其起源与原作者本身也颇具神秘色彩。都市传说是由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创造的,每一个传播者都有可能在转述故事时进行适当的发挥,但多数人在参与故事转述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充当了“民俗表演者”的角色。[10]可以从每个故事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版本”,但不会有“最官方的版本”。都市传说是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出名的,且不是通过商业渠道或主流文化渠道宣传而出名的。不过商业或文化作品可能在其受众之间流传出怪异传说或与之相关的奇怪个人经历,这些不是作品创造者有意为之而产生的故事可以算作都市传说。但有些都市传说经过初步考证,确是由讲述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从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听来,从而信以为真的,而报纸上登的趣闻又是从读者来稿中征集来的。[11]
  • 都市传说与一般谣言的界限存在争论。[1]都市传说以离奇经历为特色,多数都与谣言划不上等号。但却有“肯德基油炸老鼠”一类会损害特定公司名誉的传闻被布朗凡德划入都市传说。[12]这类传说可能是真的,但也有可能是有人恶意制造的。但可以肯定,一个可能不真实的传言,如果没有传播得足够远,没有大量的人长期当回事,就绝对不能算作都市传说。
  • 与多数童话故事相比,都市传说一般短小精悍,以人类为主角,只关注主角一个人的独特经历,更侧重“贴近生活”而非“传播道理”或“表达浪漫主义”。[13]

传播

编辑

因为许多都市传说描述的都是可怕的罪案、被污染的食物或者其他可以影响许多人的事物,故而相信此类故事的人会觉得有必要而去告诉自己的亲人。而且因为都市传说中包含了一些事实,使其显得更为可信。譬如关于可口可乐公司特别在纳粹德国发明并销售芬达以防止激起民愤的都会传奇其实是改编于发明芬达并在二战期间在德国经营可口可乐的德国人马克斯·凯斯(Max Keith)的真实故事。[14]

都市传说以往只是通过口耳相传或登上杂志的途径传播。都市传说的传播场所丰富多样,讲述群体覆盖各个行业和各个年龄段。[10]在网络普及以后,网络就成为了都会传奇的主要传播平台。一些网站也会搜集和分析时下最流行的都市传说。除论坛自媒体外,近年来社交软件也成为都市传说的一种传播方式。

类型

编辑

都市传说和一般的民间传说一样,暂时没有受到广泛推崇的分类方法。以下分类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

普通现代生活类

编辑

如《商店毛毯中的蛇/毯中蛇》和各式“因不吉利或沾过死人血而以超低价出售的货物”一类的故事。这种故事没有怪力乱神出现,却更加耐人寻味。

灵异类

编辑

可划入在大胆的想象。例如:厕所里的花子裂嘴女人鱼

案例事件类

编辑

以全世界历史或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难以理解的事件或者诡异案例为中心,双鱼玉佩传说和美国影集X档案的一些剧情原型便是典型例子。好比某些至今为止也没有破案的杀人事件,对于人们来说警方就像一堵攻无不克的墙壁,墙壁倒了,一个个未破的案件便会在人的心理埋下一些不安的隐患,人们长期积累的不安便会慢慢发酵,从而衍生出各种形形色色的诡异说法来试图更好地说明那些案子。归根到底,都市传说的产生更多来自于人们那缺乏安全感的内心。

现代工具或技术类

编辑

与现代交通工具或技术发明为主要元素,可与灵异类故事有重合,如《消失中的便车旅行者/搭便车的人》(这则故事不以吓人为重点)。

真实生活现象衍生类

编辑

如常见于水泥结构房屋的“楼上弹珠声”。不过不是所有奇怪的生活经验都属于都市传说,如“对第一次见到的事物有奇怪的熟悉感”。其他很多误传诸如“青木原”。

虚拟世界类

编辑

电子游戏中偶然出现奇怪的事件也会产生都市传说。这些怪异事件有些是鲜为人知或触发条件不明的游戏彩蛋(常为游戏制作方故作神秘,故意不说明象征意义或干脆从不提及,从而变得耐人寻味的怪异彩蛋),有些则是偶然发生且不易重现的程序bug。

归类有错误或有争议的故事

编辑
  • 瘦长人”的故事常被误列入都市传说,但这个故事是完全由网民集体虚构的,所以它属于伪造传说英语Fakelore。知道它的人不会将其当作真实的传说(除非故事的叙述者故意隐瞒“瘦长人”是虚构角色的事实)。虽然不同的人讲述的版本不同,但这个故事的发生地点一般是荒野或是没有行人的地方,所以发生地点一般不是现代化的城区。另外,故事中也未提到任何工业化或现代化事物,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完全可以设定在古代或是某个穷山恶水中发生。所以它是一个只包含传统元素的真伪易辨的纯虚构故事。然而,现在绝多数的人会相信其是都市传说。

结构

编辑

都会传奇吸引人的特质在于其神秘、恐怖、害怕或幽默的故事元素,例如这一类经常提及的却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些都会传奇以警告或警示故事的形象呈现,是有情节、有虚构人物的完整故事。而另一些则是“分布范围很广的错误信息”,虽然这些故事并没有如传统都会传奇中的故事性元素,但它们仍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了典型的都会传奇元素。

象征与寓意

编辑

都市传说反映了当代环境与传统生活方式在某些方式的冲突,一些现代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人们隐藏在心底的忧虑以故事的形式被放大,也有人将自身或已知的疾病加以扭曲,成为了都市传说。[15]与传统的民间故事一样,都市传说中也有不少带寓言性质的惊悚故事。有的讲述了做坏事没有好报,有的告诫人们不要有非分之想。[16]

历史

编辑

“都市传说”一词最早于1968年出现。[17]1981年,犹他大学名誉教授詹·布朗凡德英语Jan Harold Brunvand出版了《消失中的便车旅行者:美国都市传说与其意义》,并在其中首次推广了“都市传说”这个概念。布朗凡德后来也出版了众多搜集和研究都会传奇的书籍,成为从事该方面研究的知名工作者。布朗凡还借用生物学中的“载体”(vector)一词来描述那些传递都市文化的人或物。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民间流传的故事多为死亡类、鬼怪类或汽车类。50年代开始出现较为平和的故事,如有关“被抛弃的宠物”的故事和《头发中的蜘蛛》。近些年来,则又出现与客机、微波炉及迪斯科舞等涉及高科技或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故事。[18]

20世纪60年代时,民间传说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设法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定义与故事分类系统,并通过不断研究新的民间故事,对系统加以修正与完善。但此后一直没有人取得能受到广泛认可的成功。[19]相比童话研究界早已建立起“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民间传说更加包罗万象,其分类工作更困难,研究界至今未能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分类。1975年,民俗学者琳达·德英语Linda Dégh在一篇名为《传说与麻雀》("The Legend And The Sparrow")的论文中指出如果分类工作难以进行,那么不如先搞清楚难以对民间传说进行系统分类的障碍在哪里。[19]德随后认为给传说及其子类别下准确定义的尝试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这些概念之间的界限本来就不严格,简短的文字难以完全描述一个类别中所有对象的共性。德提倡不对民间传说下严格的定义,转而只是划分出分类,然后在每个分类下列举一些故事样例,让样例本身充当其所在类别的定义。早年的传说研究都集中于分析传说故事的文学特质,将其与古代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作比较,但忽略了对其社会学价值和心理学动机的分析。[13]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学者开始扩大视野,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更广泛的角度审视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有比童话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会随时代发展出现新的元素与内涵,以往分类研究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未重视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新兴学科角度对其进行剖析。Leopold Schmidt在1962年“民间传说研究国际协会会议”上发言说研究传说故事的新时代已经到来。[13]至于在日本,民俗学者宫田登《妖怪的民俗学》深入发展都市民俗学的研究,以日本案例探讨都市传说议题。

搜集与考证

编辑

文化影响

编辑
由用户“Micru”草拟的原作。
由另一名用户卡通化处理后的成果。
用户“Micru”为2013年维基导游Logo征集活动提交的参评作品《坐魔毯的蛇》。
  • 日本冒险解谜游戏《流行之神》的故事是以都市传说为主题展开的。
  • 美国电视剧《邪恶力量/超自然档案》中有许多故事取材自都市传说。该剧第五季大结局《天鹅之歌》(该集名称是一个英语习语)就发生在一个流传着众多都市传说的地点“Stull Cemetery”。主角的出生地也设定在离“Stull Cemetery”不远的地方。《消失的搭车客/搭便车的人》至少有2次成为该剧故事素材(第1季第1集和第2季第16集)。第13季的第11集"Breakdown",其中的透过暗网下注,打赏屠夫切割人体器官部分,是取材于暗网的《红色刑房》都市传说。[20]
  • 1998年,在日本卡普空制作的电子游戏《生化危机2》中曾再现“下水道的鳄鱼”这个故事。[21]
  • 英国Rockstar North公司制作的电子游戏《侠盗猎车手系列》也常将现实世界的都市传说或灵异故事作为彩蛋收入其中。
  • 2013年,维基导游进行Logo征集活动时,维基用户“Micru”提交了一幅题材比较猎奇的作品《坐魔毯的蛇》(Snake on magic towel)[22]
  • 日剧《都市传说之女》则是以都市传说为题材的戏剧。

注释

编辑
  1. ^ 卡尔·西都(Carl Wilhelm von Sydow)将传说分为“记忆型”(memorate)和“转述型”(fabulate),因为他认为由第一个描述者/当事人所述的故事版本与由其它人多次转述的故事版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讲述人讲述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也算作“记忆型”故事,只要他是故事流传过程中的第一个叙述者即可。琳达·德英语Linda Dégh和Andrew Vazsonyi则认为前2个转述者所说的版本不会与第一个描述者的版本相差太大,故都可能算作“记忆型”,但转述过3遍以上的故事版本就会发生较大变化,不能再有算作“记忆型”的合理性。但也有可能一个多级的转述者为了增加听众对故事的信服力,会骗听众说自己是直接从朋友处听来的故事。因为一般的传说都难以判断被转述了几次,所以琳达·德英语Linda Dégh和Andrew Vazsonyi也指出卡尔·西都提倡的这类划分法没有什么实际价值。[8]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Tangherlini 1990,第375页。
  2. ^ 布朗凡德 2006,第22页中显然把谣言与都市传说相区分。他将谣言的特征描述为“结构散乱、得不到证实、口头匿名”,而都市传说在他看来则是“口头传播的、完整的、成熟的、‘真实’的故事”。
  3. ^ 民俗研究 第2期. 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杂志社. 2006年: 72. 
  4. ^ 布朗凡德 2006 前言第2段。中译版原文摘录为“将‘现代’、‘当代’、‘都市’这些词与‘民间传说’放在一起,似乎有些矛盾,因为人们常常把‘民间传说’与遥远的过去、偏僻的山村、神聊闲侃的老头、老太太们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古老、神秘、朴素。实际上,都市传说是带有讽刺意味或神奇色彩的、新近发生(或未经证实)的现实故事,是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市传说是民俗传统,而不是历史。”。
  5. ^ 布朗凡德 2006,第199页。
  6. ^ How Urban Legends Work. HowStuffWorks. 2001-05-16 [2023-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美国英语). 
  7. ^ Robson, David. What makes an urban legend?. www.bbc.com. [2023-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英语). 
  8. ^ Tangherlini 1990,第373-374页
  9. ^ Claire Heald. Heard the one about.... 英国广播公司. 2006年10月27日 [2016年3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8日) (英语). 
  10. ^ 10.0 10.1 布朗凡德 2006,第6页。
  11. ^ 布朗凡德 2006,第174页。
  12. ^ 布朗凡德 2006,第85页。有相当多的人都听到过类似的故事,版本众多,且有较完整的故事,这是他收录此故事的原因。而一般易识破的谣言不会有太长的内容,也不会也有特别久的生命力。见Tangherlini 1990,第375页。但他对自己所研究的都市传说与一般的社会传闻未做过很明确的界定。
  13. ^ 13.0 13.1 13.2 Tangherlini 1990,第372页。
  14. ^ Mikkelson, Barbara. The Reich Stuff?. Urban Legends Reference Pages. [2007-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6). 
  15. ^ 布朗凡德 2006,第197页(属于后记部分)。
  16. ^ 布朗凡德 2006,第198页(属于后记部分)。
  17.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d ed. 1989, entry for "urban legend," citing R. M. Dorson in T. P. Coffin, Our Living Traditions, xiv. 166 (1968). See also William B. Edgerton, The Ghost in Search of Help for a Dying Man, Journal of the Folklore Institute, Vol. 5, No. 1. pp. 31, 38, 41 (1968).
  18. ^ 布朗凡德 2006,第195-196页(属于后记部分)。
  19. ^ 19.0 19.1 Tangherlini 1990,第371页。
  20. ^ Shawn Chen. 暗網不為人知的紅色刑房. 2015年10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23日) (中文). 
  21. ^ Brandin Tyrrel. Resident Evil 2 made it all the way to number 82 on IGN's The Top 100 Video Games of All Time.. IGN: 82.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4) (英语). And to top it off, giant sewer ‘gators are more than just an urban legend. This all combined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dread that was exhilarating to enter and a huge relief to conquer. 
  22. ^ 15 amazing things since the idea of Wikipedia was launched to the world on January 15, 2001. [自从维基百科于2001年1月15日启动以来的15个惊人事物。]. 维基百科官方. 2016年1月18日 [2016年5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9日) (英语). One of the competition entries for a new Wikivoyage logo was a snake on a magic towel. 

书籍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