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傳說

現代型式的傳說故事,多半為獵奇異聞,也無法證實是否為真的事件

都市傳說(英語:urban tale),又稱都市傳聞(英語:urban legend),是一種主要以生活為背景,由敘述者煞有其事地講述,以新奇、怪誕或嚇人情節為主要特色的短篇幅民間故事傳說傳奇

兔子人橋(科爾切斯特立交橋),被視為20世紀70年代的都市傳說「兔子男」的發生地點,據說一個穿著兔子服裝的人或鬼魂襲擊了該地區的人們。

與一般的流言不同,都市傳說有更完整的故事[1],且不具有很強的誤導性。其傳播者雖然會煞有其事地將其描述成「真實的故事」,但聽眾只會將其視作不足憑信的故事,不會特別在意它的真假或專門去考證。都會傳奇的內容未必都是不真實的,但它們經常會被曲解或誇大,以吸引聽眾了解。[2]比如中國都市傳說,因為其研究基本資料的匱乏使這一工作更難進行。原因包括人口眾多、區域差異巨大、人口流動頻繁等複雜因素。不過,仔細比較一些故事要素的變化與保留,還是能夠推斷其中演變的過程,對於判斷傳說的源頭提供有說服力的說法。[3]

命名

編輯

都會傳奇一詞廣泛被民俗學者所使用。美國民俗學者詹·布朗凡德英語Jan Harold Brunvand在其著作《消失中的便車旅行者:美國都市傳說與其意義》(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American Urban Legends & Their Meanings)中用他所收集的都市傳說來表達2個觀點:

  • 傳說神話民間故事不單單只是屬於所謂原始或傳統社會[4]
  • 可以通過研究這些都市傳說來了解都市與現代文化[5]

眾多都市傳說被構建為複雜的故事,並包含著豐富的情節和角色。它們吸引觀眾的地方在於它們往往融入了神秘、恐怖、恐懼或幽默等元素,使讀者或聽眾沉浸其中。此外,這些故事也扮演著警世故事,通過描述某人的不道德行為,最終陷入麻煩、受傷或喪命的不幸結局,傳達出道德教訓。[6]

都市傳說通常試圖觸發讀者或聽眾的厭惡感,這種情感讓這些故事變得令人難以忘懷且具有強烈的影響力。幾乎每個都市傳說中都融入了令人震驚的元素,這部分是使這些故事具有影響力的原因。[7]都市傳說可能包括超自然現象超常現象的元素。

特徵與傳播

編輯

特徵

編輯

都市傳說是轉述型[註 1]故事,人們經常會聲稱這些故事發生在「朋友的朋友」身上。都市傳說的傳播者通常會聲稱這一故事發生在一位朋友身上,這使故事更加個性化且增加了信服力。而通常隨著不斷地傳播,故事內容會發生不同的變化。事實上,「朋友的朋友」(friend of a friend,簡稱FOAF)已經成為一個在轉述這類故事時的常用詞語。

同時,都市傳說通常包含以下一個或更多的共同特點:

  • 故事以原見證人或參與者的代表的口吻被複述。
  • 如果不聽從故事中的勸告,通常會有很可怕的後果(參見訴諸恐懼)。
  • 故事以「一個朋友告訴我的」作為吸引人的手段,而這位「朋友」通常是有名無姓甚至一點訊息也沒有。[9]

除了少數的例外狀況外,大部分的都市傳說都是無法明確追根溯源的。都市傳說有真有假,完全捏造的都常有一些明顯特徵,例如沒有針對事件的詳細資料,如名字,日期,地點等信息。

因貼近生活,所以許多都市傳說會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比如美國汽車旅館數量眾多,所以美國有許多發生在市郊汽車旅館的都市傳說。

與相似事物的區別

編輯
  • 都市傳說與都市奇幻有交集,但不完全等同。雖然都以都市作為主要故事發生地,都市奇幻一般有更多的幻想元素和更大的故事框架,而不僅僅只是滿足一下聽眾的獵奇心理。不少都市奇幻是將傳統奇幻故事元素(比如「吸血鬼」、「獸人」、「精靈」和「神器/法寶」)融入都市背景,不以原創性的獵奇事物為主要看點。都市奇幻有固定的作者,都市傳說一般沒有。都市奇幻的讀者知道自己看的是完全虛構的故事,而都市傳說一般是以「說話人朋友的親身經歷」為特色展開敘述的,真假需要聽眾自己分辨,聽眾也可以不關心故事的真假。
  • 都市傳說與淺度奇幻/低度奇幻有交集,但也不完全等同。都市傳說的故事內容主要發生於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之後的現代,以受現代化深刻影響的城鎮區域為主要故事地點而非不發達的鄉村或大森林。淺度奇幻故事可以只發生在古代,也可以只發生在落後的村落、鄉野或古色古香的古城。
  • 知名的文學或藝術類奇幻創作都不算入都市傳說,哪怕它們講述的是發生在都市的怪異事件,如伊藤潤二的眾多恐怖作品。這些明顯由特定群體或個人創作出來的故事應屬於偽造傳說英語Fakelore。都市傳說不僅故事內容離奇,而且故事最初的講述者或經歷者一般也不出名或不易考證,也即其起源與原作者本身也頗具神秘色彩。都市傳說是由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創造的,每一個傳播者都有可能在轉述故事時進行適當的發揮,但多數人在參與故事轉述時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充當了「民俗表演者」的角色。[10]可以從每個故事中挑出「有代表性的版本」,但不會有「最官方的版本」。都市傳說是在不斷流傳的過程中出名的,且不是通過商業渠道或主流文化渠道宣傳而出名的。不過商業或文化作品可能在其受眾之間流傳出怪異傳說或與之相關的奇怪個人經歷,這些不是作品創造者有意為之而產生的故事可以算作都市傳說。但有些都市傳說經過初步考證,確是由講述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從報紙等傳統媒體上聽來,從而信以為真的,而報紙上登的趣聞又是從讀者來稿中徵集來的。[11]
  • 都市傳說與一般謠言的界限存在爭論。[1]都市傳說以離奇經歷為特色,多數都與謠言劃不上等號。但卻有「肯德基油炸老鼠」一類會損害特定公司名譽的傳聞被布朗凡德劃入都市傳說。[12]這類傳說可能是真的,但也有可能是有人惡意製造的。但可以肯定,一個可能不真實的傳言,如果沒有傳播得足夠遠,沒有大量的人長期當回事,就絕對不能算作都市傳說。
  • 與多數童話故事相比,都市傳說一般短小精悍,以人類為主角,只關注主角一個人的獨特經歷,更側重「貼近生活」而非「傳播道理」或「表達浪漫主義」。[13]

傳播

編輯

因為許多都市傳說描述的都是可怕的罪案、被污染的食物或者其他可以影響許多人的事物,故而相信此類故事的人會覺得有必要而去告訴自己的親人。而且因為都市傳說中包含了一些事實,使其顯得更為可信。譬如關於可口可樂公司特別在納粹德國發明並銷售芬達以防止激起民憤的都會傳奇其實是改編於發明芬達並在二戰期間在德國經營可口可樂的德國人馬克斯·凱斯(Max Keith)的真實故事。[14]

都市傳說以往只是通過口耳相傳或登上雜誌的途徑傳播。都市傳說的傳播場所豐富多樣,講述群體覆蓋各個行業和各個年齡段。[10]在網絡普及以後,網絡就成為了都會傳奇的主要傳播平台。一些網站也會搜集和分析時下最流行的都市傳說。除論壇自媒體外,近年來社交軟件也成為都市傳說的一種傳播方式。

類型

編輯

都市傳說和一般的民間傳說一樣,暫時沒有受到廣泛推崇的分類方法。以下分類只是一個大致的劃分。

普通現代生活類

編輯

如《商店毛毯中的蛇/毯中蛇》和各式「因不吉利或沾過死人血而以超低價出售的貨物」一類的故事。這種故事沒有怪力亂神出現,卻更加耐人尋味。

靈異類

編輯

可劃入在大膽的想象。例如:廁所裡的花子裂嘴女人魚

案例事件類

編輯

以全世界歷史或生活中發生的一些難以理解的事件或者詭異案例為中心,雙魚玉佩傳說和美國影集X檔案的一些劇情原型便是典型例子。好比某些至今為止也沒有破案的殺人事件,對於人們來說警方就像一堵攻無不克的墻壁,墻壁倒了,一個個未破的案件便會在人的心理埋下一些不安的隱患,人們長期積累的不安便會慢慢發酵,從而衍生出各種形形色色的詭異說法來試圖更好地說明那些案子。歸根到底,都市傳說的產生更多來自於人們那缺乏安全感的內心。

現代工具或技術類

編輯

與現代交通工具或技術發明為主要元素,可與靈異類故事有重合,如《消失中的便車旅行者/搭便車的人》(這則故事不以嚇人為重點)。

真實生活現象衍生類

編輯

如常見於水泥結構房屋的「樓上彈珠聲」。不過不是所有奇怪的生活經驗都屬於都市傳說,如「對第一次見到的事物有奇怪的熟悉感」。其他很多誤傳諸如「青木原」。

虛擬世界類

編輯

電子遊戲中偶然出現奇怪的事件也會產生都市傳說。這些怪異事件有些是鮮為人知或觸發條件不明的遊戲彩蛋(常為遊戲製作方故作神秘,故意不說明象徵意義或乾脆從不提及,從而變得耐人尋味的怪異彩蛋),有些則是偶然發生且不易重現的程序bug。

歸類有錯誤或有爭議的故事

編輯
  • 瘦長人」的故事常被誤列入都市傳說,但這個故事是完全由網民集體虛構的,所以它屬於偽造傳說英語Fakelore。知道它的人不會將其當作真實的傳說(除非故事的敘述者故意隱瞞「瘦長人」是虛構角色的事實)。雖然不同的人講述的版本不同,但這個故事的發生地點一般是荒野或是沒有行人的地方,所以發生地點一般不是現代化的城區。另外,故事中也未提到任何工業化或現代化事物,也就是說這個故事完全可以設定在古代或是某個窮山惡水中發生。所以它是一個只包含傳統元素的真偽易辨的純虛構故事。然而,現在絕多數的人會相信其是都市傳説。

結構

編輯

都會傳奇吸引人的特質在於其神秘、恐怖、害怕或幽默的故事元素,例如這一類經常提及的卻無法解釋的現象。一些都會傳奇以警告或警示故事的形象呈現,是有情節、有虛構人物的完整故事。而另一些則是「分布範圍很廣的錯誤信息」,雖然這些故事並沒有如傳統都會傳奇中的故事性元素,但它們仍然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了典型的都會傳奇元素。

象徵與寓意

編輯

都市傳說反映了當代環境與傳統生活方式在某些方式的衝突,一些現代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和人們隱藏在心底的憂慮以故事的形式被放大,也有人將自身或已知的疾病加以扭曲,成為了都市傳說。[15]與傳統的民間故事一樣,都市傳說中也有不少帶寓言性質的驚悚故事。有的講述了做壞事沒有好報,有的告誡人們不要有非分之想。[16]

歷史

編輯

「都市傳說」一詞最早於1968年出現。[17]1981年,猶他大學名譽教授詹·布朗凡德英語Jan Harold Brunvand出版了《消失中的便車旅行者:美國都市傳說與其意義》,並在其中首次推廣了「都市傳說」這個概念。布朗凡德後來也出版了眾多搜集和研究都會傳奇的書籍,成為從事該方面研究的知名工作者。布朗凡還借用生物學中的「載體」(vector)一詞來描述那些傳遞都市文化的人或物。

20世紀上半葉,美國民間流傳的故事多為死亡類、鬼怪類或汽車類。50年代開始出現較為平和的故事,如有關「被拋棄的寵物」的故事和《頭髮中的蜘蛛》。近些年來,則又出現與客機、微波爐及迪斯科舞等涉及高科技或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故事。[18]

20世紀60年代時,民間傳說的研究重點之一就是設法發展出一套成熟的定義與故事分類系統,並通過不斷研究新的民間故事,對系統加以修正與完善。但此後一直沒有人取得能受到廣泛認可的成功。[19]相比童話研究界早已建立起「阿爾奈-湯普森分類法」,民間傳說更加包羅萬象,其分類工作更困難,研究界至今未能建立起比較系統的分類。1975年,民俗學者琳達·德英語Linda Dégh在一篇名為《傳說與麻雀》("The Legend And The Sparrow")的論文中指出如果分類工作難以進行,那麼不如先搞清楚難以對民間傳說進行系統分類的障礙在哪裡。[19]德隨後認為給傳說及其子類別下準確定義的嘗試是吃力不討好的,因為這些概念之間的界限本來就不嚴格,簡短的文字難以完全描述一個類別中所有對象的共性。德提倡不對民間傳說下嚴格的定義,轉而只是劃分出分類,然後在每個分類下列舉一些故事樣例,讓樣例本身充當其所在類別的定義。早年的傳說研究都集中於分析傳說故事的文學特質,將其與古代童話、神話和寓言故事作比較,但忽略了對其社會學價值和心理學動機的分析。[13]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學者開始擴大視野,從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更廣泛的角度審視傳說故事。民間傳說有比童話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和時代氣息,會隨時代發展出現新的元素與內涵,以往分類研究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於未重視從人類學和心理學等新興學科角度對其進行剖析。Leopold Schmidt在1962年「民間傳說研究國際協會會議」上發言說研究傳說故事的新時代已經到來。[13]至於在日本,民俗學者宮田登《妖怪的民俗學》深入發展都市民俗學的研究,以日本案例探討都市傳說議題。

搜集與考證

編輯

文化影響

編輯
由用戶「Micru」草擬的原作。
由另一名用戶卡通化處理後的成果。
用戶「Micru」為2013年維基導遊Logo徵集活動提交的參評作品《坐魔毯的蛇》。
  • 日本冒險解謎遊戲《流行之神》的故事是以都市傳說為主題展開的。
  • 美國電視劇《邪惡力量/超自然檔案》中有許多故事取材自都市傳說。該劇第五季大結局《天鵝之歌》(該集名稱是一個英語習語)就發生在一個流傳着眾多都市傳說的地點「Stull Cemetery」。主角的出生地也設定在離「Stull Cemetery」不遠的地方。《消失的搭車客/搭便車的人》至少有2次成為該劇故事素材(第1季第1集和第2季第16集)。第13季的第11集"Breakdown",其中的透過暗網下注,打賞屠夫切割人體器官部份,是取材於暗網的《紅色刑房》都市傳說。[20]
  • 1998年,在日本卡普空製作的電子遊戲《惡靈古堡2》中曾再現「下水道的鱷魚」這個故事。[21]
  • 英國Rockstar North公司製作的電子遊戲《俠盜獵車手系列》也常將現實世界的都市傳說或靈異故事作為彩蛋收入其中。
  • 2013年,維基導遊進行Logo徵集活動時,維基用戶「Micru」提交了一幅題材比較獵奇的作品《坐魔毯的蛇》(Snake on magic towel)[22]
  • 日劇《都市傳說之女》則是以都市傳說為題材的戲劇。

注釋

編輯
  1. ^ 卡爾·西都(Carl Wilhelm von Sydow)將傳說分為「記憶型」(memorate)和「轉述型」(fabulate),因為他認為由第一個描述者/當事人所述的故事版本與由其它人多次轉述的故事版本是有本質區別的。講述人講述在別人身上發生的事情也算作「記憶型」故事,只要他是故事流傳過程中的第一個敘述者即可。琳達·德英語Linda Dégh和Andrew Vazsonyi則認為前2個轉述者所說的版本不會與第一個描述者的版本相差太大,故都可能算作「記憶型」,但轉述過3遍以上的故事版本就會發生較大變化,不能再有算作「記憶型」的合理性。但也有可能一個多級的轉述者為了增加聽眾對故事的信服力,會騙聽眾說自己是直接從朋友處聽來的故事。因為一般的傳說都難以判斷被轉述了幾次,所以琳達·德英語Linda Dégh和Andrew Vazsonyi也指出卡爾·西都提倡的這類劃分法沒有什麼實際價值。[8]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Tangherlini 1990,第375頁。
  2. ^ 布朗凡德 2006,第22頁中顯然把謠言與都市傳說相區分。他將謠言的特徵描述為「結構散亂、得不到證實、口頭匿名」,而都市傳說在他看來則是「口頭傳播的、完整的、成熟的、『真實』的故事」。
  3. ^ 民俗研究 第2期. 山東大學民俗研究雜誌社. 2006年: 72. 
  4. ^ 布朗凡德 2006 前言第2段。中譯版原文摘錄為「將『現代』、『當代』、『都市』這些詞與『民間傳說』放在一起,似乎有些矛盾,因為人們常常把『民間傳說』與遙遠的過去、偏僻的山村、神聊閒侃的老頭、老太太們聯繫在一起,認為它們古老、神秘、樸素。實際上,都市傳說是帶有諷刺意味或神奇色彩的、新近發生(或未經證實)的現實故事,是美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都市傳說是民俗傳統,而不是歷史。」。
  5. ^ 布朗凡德 2006,第199頁。
  6. ^ How Urban Legends Work. HowStuffWorks. 2001-05-16 [2023-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5) (美國英語). 
  7. ^ Robson, David. What makes an urban legend?. www.bbc.com. [2023-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英語). 
  8. ^ Tangherlini 1990,第373-374頁
  9. ^ Claire Heald. Heard the one about.... 英國廣播公司. 2006年10月27日 [2016年3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8日) (英語). 
  10. ^ 10.0 10.1 布朗凡德 2006,第6頁。
  11. ^ 布朗凡德 2006,第174頁。
  12. ^ 布朗凡德 2006,第85頁。有相當多的人都聽到過類似的故事,版本眾多,且有較完整的故事,這是他收錄此故事的原因。而一般易識破的謠言不會有太長的內容,也不會也有特別久的生命力。見Tangherlini 1990,第375頁。但他對自己所研究的都市傳說與一般的社會傳聞未做過很明確的界定。
  13. ^ 13.0 13.1 13.2 Tangherlini 1990,第372頁。
  14. ^ Mikkelson, Barbara. The Reich Stuff?. Urban Legends Reference Pages. [2007-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15. ^ 布朗凡德 2006,第197頁(屬於後記部分)。
  16. ^ 布朗凡德 2006,第198頁(屬於後記部分)。
  17.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d ed. 1989, entry for "urban legend," citing R. M. Dorson in T. P. Coffin, Our Living Traditions, xiv. 166 (1968). See also William B. Edgerton, The Ghost in Search of Help for a Dying Man, Journal of the Folklore Institute, Vol. 5, No. 1. pp. 31, 38, 41 (1968).
  18. ^ 布朗凡德 2006,第195-196頁(屬於後記部分)。
  19. ^ 19.0 19.1 Tangherlini 1990,第371頁。
  20. ^ Shawn Chen. 暗網不為人知的紅色刑房. 2015年10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7月23日) (中文). 
  21. ^ Brandin Tyrrel. Resident Evil 2 made it all the way to number 82 on IGN's The Top 100 Video Games of All Time.. IGN: 82.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4) (英語). And to top it off, giant sewer 『gators are more than just an urban legend. This all combined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dread that was exhilarating to enter and a huge relief to conquer. 
  22. ^ 15 amazing things since the idea of Wikipedia was launched to the world on January 15, 2001. [自從維基百科於2001年1月15日啟動以來的15個驚人事物。]. 維基百科官方. 2016年1月18日 [2016年5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4月9日) (英語). One of the competition entries for a new Wikivoyage logo was a snake on a magic towel. 

書籍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