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计划(英文:Operation King Kong),是由美军中华民国国军合力进行一项军事计划,于1955年2月8日开始进行,内容主要是撤退上下大陈披山渔山岛,将岛上的军民物资等全面撤离。

美国海军作战部罗伯特·P·布里斯科英语Robert P. Briscoe中将2月2日在五角大楼举行撤离大陈岛的记者会
大陈军民在海滩上等候登上第七舰队的船
大陈岛军民在中美联合舰队的协助下,移防撤退之情景,摄于1955年。

此计划代号为“金刚计划”,是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支两国联合大舰队所执行的撤退,共撤退一万六千五十三名国军官兵及,一万七千一百三十二名大陈义胞。[1]

缘由 编辑

1950年代初期,两岸隔着台湾海峡对峙,此时国民政府除领有台、澎、金、马外,还有浙江省外海沿岸岛屿,如上大陈岛、下大陈岛、南麂列岛一江山岛披山岛渔山列岛。“金刚计划”发生的原因是因为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以优势武力取得“一江山岛战役”的胜利,大陈等岛面临严重威胁,解放军“解放”的威胁与日俱增。

美国眼看国民政府无法固守,为避免外岛沦陷对自由世界产生士气上的影响,便向国民政府提出大陈撤退的建议,国民政府盱衡局势,改变死守大陈的想法,进行大陈撤退的准备,并将撤退行动命名为“金刚计划”。

计划内容 编辑

由于此计划包含二个体系,因此权责的分配相当重要,美军和国军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

  1.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海空部队,负责掩护包括渔山、上下大陈及披山岛上部队,以及军品之转进。
  2. 美海军以舰船协同实施该地区之扫雷作业。
  3. 美海军航空部队在本作战行动中,以上大陈屏风山东北角为中心,实施50浬半径内之空中警卫掩护。
  4. 美军担任北纬27度以北之海空支援与掩护行动。北纬27度以南之空中掩护,则由国军空军担任。
  5. 美方所提供运输船团,只负责上下大陈国军美械部队(第四十六师)之撤运。
  6. 渔山及披山陆上部队之撤运对象与地区之不同,而将原先之“金刚计划”,演绎成金刚A、B、C计划,以资区别,便于实施。[2]

由于金刚计划是包含上下大陈岛和披山岛、渔山岛,运送的包括岛上的军队(正规军46师与反共救国军)和居民,所以整个计划分为A、B、C三种:[3]

计划名称 实行日期 实行地区 撤运目标 负责单位 备注
金刚A计划 2月8日 上下大陈岛 国军正规师 美军为主,国军为辅 A和C合并实施
金刚C计划 军眷、民众
金刚B-1计划 2月9日 渔山岛 全体军民 国军 B计划原为“大道计划”,美国协同防卫
金刚B-2计划 披山岛

由此可知美军是此次计划之主力,海空的防卫几乎是由美国所主导,尤其是空中防卫部分,美军原本只负责大陈一带的空防,经过协调后,范围几乎涵盖大陈地区(包含渔山岛与披山岛)的空域,使国军在进行金刚B计划没有后顾之忧,顺利完成渔山和披山的撤退。

美军参加金刚计划的作战舰艇总计38艘,包括:[4][5]

实施过程 编辑

1955年2月8日,蒋介石对海内外同胞广播,申言为配合新战略,重新部署国军阵线,撤退大陈,转移兵力,增强金门、马祖防务,作积极之反攻准备[6]。撤退前曾告知居民,自己选择要离开或留下,要到台湾者每人发给五日份粮食(内含三日份干粮),少数不愿离开者,则各发一个月粮食。1955年2月8日上午9时开始实施金刚计划,为便于管制与供应,大陈专员公署将居民以村为单位,编成一个大队,每大队有三中队,每中队有三分队,队设队旗、人名佩条,以资识别。

载运路线则有上大陈四个滩头、下大陈三个滩头 ,居民经分队后到各个规定滩头集中等候上船。居民的运送原本分二日进行,但八日运送过程非常顺利,所以临时决定当天将居民全部运送,当日傍晚即载运完毕,其他军需物资及部队则迟几日完成。[7]

中国大陆方面的反应 编辑

在整个撤退过程中,中国大陆当局没有对此一撤退行动进行干扰,也间接保证了此一撤离能顺利完成。美军认为北京政府在朝鲜战争中学到美国海空军能造成中国的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因此在大陈岛撤退与八二三炮战时表现节制。[8]在1月30日美国政府决定协助台湾政府从大陈岛撤退时,美国已通过苏联政府向中国大陆当局转达了信息:希望在美军协助中华民国国军部队撤离大陈岛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要采取行动。中国政府接到苏联转达的这一信息后,指示人民解放军不要攻击从大陈岛撤退的美军与国军[9]

后续影响 编辑

金刚计划的实施有其时代背景,不能从单纯的撤退计划来观察,自大陈岛撤退后,台海危机的紧张稍微解除,对整个局势有一定的影响。中华民国政府的兵力与资源则更加集中,在国防上算小有帮助。最重要的是美国曾口头答应协防金门与马祖,并给予台湾更多的帮助。[原创研究?]

大陈地区的居民不论是被迫还是自愿都离开了故乡,但对中华民国政府来讲,牺牲几个小岛换取更大的利益,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考量。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大陳島撤退.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2. ^ 戡乱战史,第344页
  3. ^ 何政哲(2005年),第44页
  4. ^ 刘广凯. 《劉廣凱將軍報國憶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 21.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 页103 [2020-09-20]. ISBN 978-957-671-19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5. ^ 杨晨光等. 軍事史評論第24期. 国防部政务办公室. 2017-06-01: 页183 [2020-09-09]. GGKEY:JB2WWJF89X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6. ^ 陈布雷 等 编著:《蒋介石先生年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80页
  7. ^ 何政哲(2005年),第46页
  8. ^ Dr. Edward J. Marolda, Head, Contemporary History Branch,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A New Equation: Chinese Intervention into the Korean War. 美国海军历史与遗产司令部. [202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30). 
  9. ^ 杨贵华:一江山岛登陆作战及其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2012-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来源 编辑

  • 何政哲. 〈大陳過台灣-1950年代新移民的個案研究〉 (硕士论文). 台北: 淡江大学历史所. 2005. doi:10.6846/TKU.2005.00009. 简明摘要淡江大学电子学位论文服务. 
  • 中国大陆灾胞救济总会 编:《救总实录》(台北:中国大陆灾胞救济总会编,1980)。
  •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戡亂戰史(十四)-東南沿海地區作戰》. 台北: 国防部史政编译室. 1983. 
  •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国军战史丛书:戡乱时期东南沿海岛屿争夺战史(一)》(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室,1997)。
  •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俞大维先生年谱资料初编第三册》(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室,1996)。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