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海商
(重定向自閩南倭寇)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4年2月10日) |
闽南海商是历史上由闽南人或闽南裔所建构的海洋贸易武装集团,主要活动于中国沿海、日本、朝鲜、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根据汉代文献描述,福建在闽越国时期已有相当发达的传统造船业,在当时的北方人眼里,闽越人是一支十分善于造舟航行的百越民族[1][2]。唐代时,闽南人已掌握当时最先进的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3]。至宋元时期,位于闽南的泉州港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而福建船是当时最优秀的船舰[4]。至明代以后,闽南海商已然是当时东方世界抱持着世界主义的贸易强权,被17世纪至远东贸易的荷兰人誉为“海上马车夫”[5]。闽南海商势力也是代表明朝当局的郑和得以成功完成下西洋壮举的重要因素。明代中末期,闽南海商与日本九州倭寇合流,故又有“假倭”之称;此时的闽南海商已达到富可敌国之巅峰,成为政府当局一面打击又一面拢络的对象,其中以李旦、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最具有代表性。清代初期,延续郑氏父子的明郑势力与立国台湾南部的东宁政权以航海实力与满清对峙20余年,而清廷最终仍是借着同为闽南人的施琅才得以消灭郑氏。郑氏消亡后,闽南人持续展现优异的航海实力与成就,包含横渡黑水沟、郊商航运、镇海王蔡牵、控制东亚及东南亚的华商网络等[5]。
历史
编辑起源
编辑10至13世纪,宋元时代,当时的位于福建的泉州港是“世界最大贸易港”,河洛人亦在此时为中国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与印度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建立密切的海上贸易互动。明代时,更帮助明帝国完成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发展
编辑消亡
编辑后续
编辑重要人物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注解
编辑- ^ 《汉书 · 严助传》:“(闽)越方外之地,断发纹身之民也,以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
- ^ 《太平寰宇记 · 泉州风俗》:“泉郎,即此州之夷户,亦日游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结庐海畔,随时随徙,船式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破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乌船。”
- ^ 《唐会要 · 卷八七》:“臣弟听思昔曾任雷州刺史。家人随海船至福建往来。大船一只。可致千石。自福建不一月至广州。得船数十艘。便可致三五万石。”
- ^ 《忠穆集 · 卷二》:“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
- ^ 5.0 5.1 庄国土,论17-19世纪闽南海商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的原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书目
编辑- 杨炽昌,〈倭寇、甲螺、颜思齐〉
- 汤锦台,《闽南海上帝国:闽南人与南海文明的兴起》
- 汤锦台,《闽南人的海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