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荣

台灣紀實攝影師

关晓荣(1949年9月7日)是一位台湾纪实摄影师,致力于台湾原住民文化的文献整理与保存。关晓荣曾赴兰屿进行文字与影像工作,并于《人间杂志》分篇发表〈兰屿报告〉,颇获摄影界重视。[1]除了兰屿报告以外,他也曾在1984年赴基隆八尺门记录当地阿美族劳工的生活,后写成〈2%的希望与挣扎〉,以此在美国文化中心开办摄影展。关晓荣曾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与影像维护研究所所长,现为该校荣誉教授,著有《尊严与屈辱‧国境边陲‧兰屿》、《八尺门手记》等报导摄影集,[2]:97-98影像作品则有《我们为什么不歌唱》、《国境边陲1997》、《冰与血2014》等。

关晓荣
出生 (1949-09-07) 1949年9月7日74岁)
 中华民国海南特别行政区
国籍 中华民国
职业摄影师、大学教授
头衔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荣誉教授
学术背景
母校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工科
学术工作
主要领域静照摄影、纪录片摄影制作、电视新闻杂志编导制作
著名作品《尊严与屈辱‧国境边陲‧兰屿》
《八尺门手记》

经历 编辑

早期经历 编辑

出生于海南崖县,父亲为中华民国空军的通讯官。因逢国民党政府战败,全家随军队迁往台湾,居于台中县新社乡(今台中市新社区)的眷村,当时关晓荣只有三个月大。[2]:19他在新社度过童年时期,直到国小三年级才迁往板桥浮州里。青少年时期的关晓荣不爱读书,曾打过架,高中时还被编入后段班,虽曾用功考上前段班,但对读书仍毫无兴趣。[2]:20

大学联考失利后,关晓荣边打工、边准备重考,并加考术科,后考取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工科(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当时国立艺专的教学资源尚不充裕,校方对学生没有太多要求,让关晓荣有“荒凉的自由”之感。[2]:20虽然美工科有摄影课,但关晓荣当时对摄影并不感兴趣,反而热衷于文学阅读,文字因此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2]:20

1972年,关晓荣自国立艺专毕业。两年后投考教职,赴屏东县恒春国中任教。[2]:21五年半的教学生涯中,关晓荣开始对职场生态产生质疑,加上之后校园民歌风潮带来冲击,更让关晓荣认为现行教育体制是一个僵化、宛如死水的环境,因此在1979年寒假期间辞去教职。

摄影生涯 编辑

在恒春国中任教的日子里,关晓荣结识开启他摄影生涯的友人,时任台视家庭月刊编辑的阮义忠,后者教他如何摄影,甚至为关晓荣架了一个暗房[2]:22辞职以后的关晓荣回到台北,一边开计程车,一边练习摄影。后来便决定进入《天下》杂志工作,但因理念与公司相左而辞职,转至《时报杂志》担任摄影师和文字采访。[2]:23

关晓荣在时报杂志社专跑艺文新闻。一次机缘下,在基隆八尺门采访时,当地渔工的工作环境让他大感震惊,并反思自己安于《时报杂志》摄影一职的心境,于是决定离职,四处旅行、搜集资料,并受到几位台湾摄影师作品的刺激。此时恰巧发生的矿灾触动关晓荣的心灵,因为矿灾中的死难者很多是阿美族的原住民,让他决定展开八尺门的摄影记实之旅,做出“社会报告的一些成绩”。[2]:24

摄影作品 编辑

〈2%的希望与挣扎〉 编辑

1984年,关晓荣在《中国时报》和《人间杂志》上发表〈2%的希望与挣扎〉,是第一篇以摄影记实八尺门阿美族渔工生活状况的作品。〈2%的希望与挣扎〉中的2%,指的是当时原住民人口仅占台湾总人口比例的2%左右;[2]:29而八尺门则是基隆八斗子渔港附近的小地名,因为靠近港口而成为渔工的聚居地。基隆市在1950年代因经济发展而吸引不少阿美族劳工北上求职,其中担任渔工者便聚居于八尺门一带。然而,八尺门属于国有地,其上的原住民部落被视为违章建筑,履遭拆迁。关晓荣便以此为题材,参与、记录八尺门阿美族渔工的日常、工作和土地抗争,并以报告的形式发表在《中国时报》和《人间杂志》上。[2]:28

〈兰屿报告〉 编辑

结束〈2%的希望与挣扎〉报告后,1987年,关晓荣前往兰屿,展开又一系列的摄影记实工作。兰屿的主要居民为达悟族人,他们是台湾原住民族中唯一的海岛民族,以捕鱼、农耕为主要产业。关晓荣在那里除记录达悟族人的生活、工作、祭仪外,也深入探讨汉人文化对达悟族人在环境、观光、教育、医疗、文化上的影响,然后自1987年4月起分篇发表于《人间杂志》,题为〈关晓荣兰屿记事系列报导〉,自第18期始,至第36期止。

关晓荣的兰屿摄影作品因为数众多,且专注突显“兰屿”、“达悟族”主题而受到摄影界重视[1]。在此之前虽也有摄影师以兰屿为主题,但相片和文字数量均不及关晓荣。[3]关晓荣的部分兰屿作品之后常被媒体或学术界引用,例如〈抗议中的青年领袖与核废料储存厂厂长〉等。[4]除了达悟族人的反核废料运动外,关晓荣也拍摄一系列“汉化教育”作品,藉以突显汉人教育对传统达悟族文化的影响。他认为汉化教育不仅没有从达悟角度来思考,而且还加诸汉人中心的价值观在达悟学童身上,是一种灌输意识形态的行为。[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张照堂. 〈光影與腳步-台灣寫實攝影發展報告〉. 《台湾摄影年鉴综览:台湾百年摄影~1997》 (台北市: 原亦艺术空间). 1998 (中文(台湾)).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王悦雯.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關曉榮的原住民攝影影像〉.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北市: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 2005 (中文(台湾)). 
  3. ^ 陈佳琦. 〈再現他者與反思自我的焦慮——關曉榮的蘭嶼攝影〉. 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台南市: 国立成功大学). 2002 (中文(台湾)). 
  4. ^ 〈反核行動大事記〉. 《人本教育札记》 (台北市: 财团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 2000, (138): 68–83 (中文(台湾)). 
  5. ^ 关晓荣. 〈漢化主義下的蘭嶼教育〉. 《尊严与屈辱.国境边陲-兰屿.造舟》 (台北市: 时报文化): 142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