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哈龙会堂(Beth Aharon Synagogue),又名博物院路会堂,是中国上海历史上的一座塞法迪犹太人犹太会堂[1],位于黄浦区虎丘路42号。它由旅居上海的地产大亨西拉·亚伦·哈同建于1927年,以纪念他的父亲阿哈龙·哈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哈龙会堂为东欧唯一完全逃脱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犹太教经学院,波兰的密尔经学院,提供了避难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哈龙会堂被 《文汇报》社占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为工厂。1985年,阿哈龙会堂建筑被拆除。

阿哈龙会堂
Beth Aharon Synagogue
概要
类型demolished synagogue[*]
所属国家/地区中国
行政区上海市
地址黄浦区虎丘路42号
坐标31°14′N 121°29′E / 31.24°N 121.49°E / 31.24; 121.49
命名阿哈龙·哈同
竣工日1927年
拆除日1985年
设计与建造
建筑商公和洋行
开发商西拉·亚伦·哈同
其他信息
座椅容量400
地图
地图

建造

编辑

阿哈龙会堂由旅居上海的地产大亨西拉·亚伦·哈同建于1927年,作为赠送给上海犹太社区的礼物[2]。会堂以哈同的父亲阿哈龙·哈同命名。它位于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博物馆路20号(今虎丘路42号),靠近外滩虹口,现在属于黄浦区[3]。阿哈龙会堂取代了建于1900年的熙华德路(今长治路)舍里特·以色列会堂(Sheerith Israel),其位于二楼的会堂可以容纳400人[3]。阿哈龙会堂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这家建筑师事务所还设计了外滩的汇丰银行大楼[4]等多座地标建筑。阿哈龙会堂是一座造型特殊的摩登派穹顶建筑,平面为椭圆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密尔经学院的师生在阿哈龙会堂

1941年,数千名波兰犹太人为逃离纳粹迫害,途径西伯利亚,抵达日本神户。当时的日本正在准备与美国作战,驱逐了这些难民。这批难民得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的许可,进入上海,准备半年后移居到美国。他们在八月到十月间来到上海[5]

在这些难民中,有东欧唯一完全逃脱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犹太教经学院,密尔经学院的全部400名师生[2][5],还有一些人来自其他犹太教经学院,包括波兰的卢布林立陶宛特尔希艾,以及白俄罗斯克列茨克和 Lubavitz[5]。他们被安顿在阿哈龙会堂,也有一些安顿在上海俄罗斯犹太人俱乐部[2][5]。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上海公共租界,虽然有少数人设法去了美国和加拿大,但是大多数难民都被困在上海[5],直到1947年离开上海。在战争期间,他们在阿哈龙会堂继续研究犹太教,并且用意第绪语希伯来语印刷书籍。一些学生任教于上海犹太学堂[2]。密尔经学院的存在,使得上海一度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犹太研究中心之一[5]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

1949年,中国共产党赢得国共内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阿哈龙会堂被政府报纸《文汇报》社占用[3]文化大革命期间,会堂被改建,改为工厂[4]。1985年,原阿哈龙会堂建筑被拆除[2][4],改建为高层建筑文汇报大厦[4][6]。1999年,文汇报社迁入新建的威海路755号上海文新报业大厦[7]。21世纪初,外滩源项目开发期间,建成仅十余年的虎丘路文汇报大厦也被拆除。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上海宗教志 >> 第六编其他宗教 >> 第三章犹太教 >> 第二节 场所.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30). 
  2. ^ 2.0 2.1 2.2 2.3 2.4 Carol R. Ember; Melvin Ember; Ian A. Skoggard. Encyclopedia of Diasporas: Immigrant and Refugee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5: 156 [2018-07-26]. ISBN 978-0-306-483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3. ^ 3.0 3.1 3.2 Jewish places of worship. Shanghai Chronicle.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30) (中文). 
  4. ^ 4.0 4.1 4.2 4.3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1996: 136 [2018-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5. ^ 5.0 5.1 5.2 5.3 5.4 5.5 Marcia Reynders Ristaino. Port of Last Resort: The Diaspora Communities of Shanghai.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2003: 142–4 [2018-07-26]. ISBN 978-0-8047-502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6. ^ “外滩源”的过去和现在[永久失效链接]
  7. ^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4/node2249/node75735/node75773/node75906/node75917/userobject1ai92046.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浦区续志

外部链接

编辑

31°14′29.4″N 121°29′14.7″E / 31.241500°N 121.487417°E / 31.241500; 121.48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