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

東歐國家

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语Беларусь罗马化BiełaruśIPA:[bʲɛlaˈrusʲ];俄语:БеларусьIPA:[bʲɪlɐˈrusʲ]),简称白俄罗斯白俄白国,中文旧译贝娄鲁斯[i]别洛露西亚[ii][9],官方旧自称为“别拉罗斯[9][10],现代其政府官方自定中文名称为“白罗斯[iii][14][15],是位于东欧内陆国家[16]首都明斯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91年8月25日从苏联独立,于同年9月19日改称“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东及北部与俄罗斯为邻,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毗邻,国土面积207,600平方公里,人口934万人(2021年)[17],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将近85%人口为白俄罗斯人,主要少数民族依次是俄罗斯人波兰人乌克兰人。1995年后,白俄罗斯语俄罗斯语均为官方语言。白俄罗斯宪法并无明确规定国教,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正教正教会),其次则为罗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节日(如复活节等)也被设为国定假日。

白俄罗斯共和国
Рэспубліка Беларусь白俄罗斯语
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арусь俄语
国歌:我们白俄罗斯人
白俄罗斯的位置(绿色) 欧洲(深灰色)  —  [图例放大]
白俄罗斯的位置(绿色

欧洲深灰色)  —  [图例放大]

首都
及最大城市
明斯克
53°55′N 27°33′E / 53.917°N 27.550°E / 53.917; 27.550
官方语言
族群
2019年
宗教(2011年)[1]
政府单一制共和国[2]
• 总统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
• 总理
罗曼·戈洛夫琴科
立法机构国民议会
共和国院
众议院
建立
• 宣告自苏联独立
1991年8月25日
• 被承认
1991年12月25日
• 宪法通过
1994年
面积
• 总计
207,595平方公里(第85位
• 水域率
1.4%[3]%
人口
• 2021年估计
9,349,645
• 密度
45.8/平方公里(第142位
GDPPPP2022年估计
• 总计
2,017.49亿美元[4]
• 人均
21,685美元[4]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 总计
593.94亿美元[4]
• 人均
6,384美元[4]
基尼系数 0.252[5](2018年)
 · 第11位
人类发展指数 0.823[6](2019年)
极高 · 第53位
货币新白俄罗斯卢布[a]BYN
时区UTC+3(远东欧时间[7]
日期格式日.月.年
行驶方位靠右行驶
电话区号+375
ISO 3166码BY
互联网顶级域
  1. ^ 2016年7月1日取代原白俄罗斯卢布(BYR)。

词源 编辑

 
《坤舆万国全图》中的鲁西亚

白俄罗斯(Белару́сь)在白俄罗斯语的字面意思即是“白色的罗斯”,“罗斯”一词源自古诺斯语的“Ruotsi”,意为划桨手,原指北欧瓦良格人,他们是维京人的一支。在七、八世纪左右,瓦良格人以武力征服了东斯拉夫人(即今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的统称),最终在东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建立了留里克王朝,将国家定名为“罗斯”,因首都在乌克兰基辅,史称“基辅罗斯”:其作为东斯拉夫土地上第一个诸国联盟的建制,维持了近700多年的权威秩序,于是当地的东斯拉夫人便也逐渐称自己为“罗斯人”。

公元12世纪中叶,由东面来的蒙古人瓦解了基辅罗斯的秩序,时白罗斯领土上的公国有顽强地抵挡着蒙古人的大军,故而“白罗斯”有着未被鞑靼蒙古侵染之意。至于“罗斯”与“俄罗斯”,按照俄方继承观点为同一词语的不同音译,而“俄罗斯”这一译法则是由蒙古人叫出的,大约出现在元代。因为蒙古人在征服前,已经率先征服了基辅罗斯,蒙古语没有把“L”或“R”放在词首发音的习惯,但是“罗斯”(Rus)在斯拉夫语言中是以“R”为首的,因此在其前面冠以元音,于是“罗斯”变成了“俄罗斯”,故此后来元代有了“俄罗斯”、“鄂罗斯”及“斡罗斯”等译法。明朝到清初,多音译为“罗刹”,明代《坤舆万国全图》译作“鲁西亚”,到了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在《钦定元史语解》中正式译为“俄罗斯”,从此成为固定译法。[18]

白俄罗斯(Белару́сь)的中文翻译,从前还有“别洛露西亚”等,但现代中文译名普遍采用“白俄罗斯”,而且斯拉夫语言中的“白色”一词发音,更恰巧与中文里的“白”发音相近,所以中文译名“白俄罗斯”既是音译,也是意译。在白俄罗斯独立前,其英文名称为译自俄语的Byelorussia (Белору́ссия),白俄罗斯独立后将英文名定为直接译自白俄罗斯语的Belarus[19]

白俄罗斯名称中的白色的缘由有多种说法:

  1. 13世纪到14世纪期间,西欧人称今天白俄罗斯大部分地方的信奉基督教的斯拉夫人为白色罗斯人。在其西部的波罗的人异教徒为黑色罗斯,在其东部今天乌克兰的人为红色罗斯。
  2. 白俄罗斯人(当地的斯拉夫人)喜欢白色服装,故而得名[20][21]
  3. 没有和鞑靼人融合的罗斯人为白色罗斯人。
  4. 在1267年前没有被蒙古帝国征服的罗斯人为白色罗斯人。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曾发文表示,白俄罗斯这一名称有“独立的,自由的,不被鞑靼蒙古所桎梏的”之意[22]

2018年3月16日,白俄罗斯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对外发布声明称:“从语言和语义的角度来看,要把我国名称翻成中文的话,那就应该用‘白罗斯’这个词,即把现在的名称去掉‘俄’字。这样就不会把我国和俄罗斯混为一谈。”宣布将他们国家的正式中文译名定为“白罗斯[23]。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新加坡官方仍皆使用“白俄罗斯”作为中文译名,尚未更改。

历史 编辑

 
直到1434年,立陶宛大公国的位置,整个白俄罗斯是立陶宛一部分

公元9世纪至11世纪,现代白俄罗斯的大部分领土属于维京人在公元862年建立的基辅罗斯,开启由留里克王朝引领开拓的一个辽阔东斯拉夫诸国联盟。在基辅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于1054年去世后,罗斯王公数目日益增多引起权斗,到12世纪后诸多城邦地区相继独立扩大自主权[24]。在9至10世纪间,今白俄罗斯南北部建立波洛茨克图罗夫平斯克等公国。13至14世纪蒙古西征终结了罗斯时代后,在与蒙古大军争战的过程里白罗斯的公国选择与立陶宛大公国合并,立陶宛大公国的创立首先是经济的缘故,其次是政治以及和白罗斯这块土地上的族裔的文化上的一致[25],13世纪的蒙古对俄罗斯的征服期间,白俄罗斯遭蒙古人的钦察汗国短暂占领几年,从此处攻打西欧及波兰,直到立陶宛大公国南下占领了基辅,打败蒙古军队,白俄罗斯才躲过这一劫[26]

1386年2月2日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通过两国统治者的婚姻之后结为共主邦联[27]。联合更加深入的意向最终促使两国在1596年经过卢布林联合成立波兰立陶宛。1696年波兰语取代其他斯拉夫语言成为官方(王室与贵族)语言,致使其他斯拉夫语言陷于弱势地位[28]。1486年莫斯科人伊凡三世打算以武力来统一诸罗斯公国,特别是白罗斯、乌克兰和莫斯科西部的土地[29]。1795年,俄罗斯帝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掀起对波兰的瓜分,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联邦走向结束[30],这期间白罗斯被俄罗斯帝国吞并。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三世当政期间,推行去波兰化和俄罗斯化,令白罗斯的文化遭到压制和摧残,直到19世纪,现代白罗斯视之为民族意识觉醒和更加自信的时代。

一战将要结束的1918年3月25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尚在谈判中时,随着德军的拳击行动占领白俄、乌克兰、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就首先宣布了独立,由德国扶植下成立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31]但随后波苏战争的爆发,导致这个短命的共和政体的东西两部分领土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第二共和国各自占领。大多数白俄移民在1917到1920年间离开俄国,人数估计在90万到200万之间。1919年1月1日,苏维埃俄国在占领的白俄罗斯领土上宣布建立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2月17日又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为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其后在战争中大片土地被波兰占领,苏俄为了与波兰谈判,于7月17日正式解散了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32]苏维埃俄国于1920年7月重新占领明斯克之后,于7月31日重建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1年,波苏战争结束,战争双方对白俄罗斯的瓜分被保持下来,今日白俄罗斯领土的西部归属波兰[33][34][35]。1922年12月30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了苏联成立条约,成为苏联建立时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36]

二战时期,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全面入侵苏联苏德战争开始,中路德军攻占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德国将白俄罗斯小部分与波罗的海三小国合并为奥斯兰总督辖区,1944年苏联军队反攻德国才重新解放。其间白俄罗斯成为了所有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国民经济遭遇打击最沉重的一个,在那段时间里,纳粹德国摧毁了白俄罗斯290座城市中的209座,另外还摧毁了85%的工业及超过100万幢的建筑物。[37]经过战后的迅速发展,白俄罗斯的工业得到恢复,并成为了苏联西部的主要制造业中心,创造工作机会,吸引俄罗斯族人前来就业。[38]

1986年,与白俄罗斯相邻的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因风向与地形的关系,造成东南部的戈梅利州莫吉廖夫州两个州受到严重的污染。

1991年8月25日,在白俄罗斯共产党的支持下,国名从“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变更为“白俄罗斯共和国”[39]苏联解体后,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宣布独立。独立3年后的1994年6月24日和7月10日的两场总统选举中[40],曾经在国内并不知名的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得票率为45%,第二轮以80%[41]的得票率击败14%得票率的竞争对手维亚切斯拉夫·弗兰采维奇·克比奇当选总统。在之后的2001年、2006年和2015年选举中皆连续获选担任总统。人权观察[42]国际特赦组织[43]对此批评卢卡申科政府有威权主义作风,而卢卡申科的威权统治最终使得该国于2020年爆发了其统治近26年规模最大的反政府示威

政治 编辑

 
总统卢卡申科(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左)握手,2012年12月

白俄罗斯是实行总统制的共和国,政府由白俄罗斯总统白俄罗斯总理所组成,总统为国家元首,行政权由总统和总理共享,前者有更大权力。根据1994年宪法所规定,每五年举行一次总统的选举,1996年总统任期五年被改为七年任期一次。国会的下议院由110位成员所组成,上议院则由64位成员所组成。[44]

 
白俄罗斯装甲车
 
白俄罗斯T-72

军事 编辑

地理 编辑

白俄罗斯位于欧洲的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与其接壤的国家有在东部的俄罗斯,北部的拉脱维亚波兰,西北的立陶宛以及南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面积20.76万平方公里,南北相距560公里,东西相距650公里[45]。白俄罗斯地处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多为河流湿地[46],森林覆盖面积达到40%[47][48],最高峰为捷尔任斯克山,海拔345米,最低点在涅曼河为90米[46]

大小河流2万多条,总长9.06万公里。主要河流有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河西德维纳河涅曼河索日河,其中有6条河超过500公里。涅曼河向西北流入波罗的海,普里皮亚季河朝东与第聂伯河汇合后注入黑海[49]。白俄罗斯拥有总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的1万个湖泊,最大的纳拉奇湖面积为79.6平方公里,享有“万湖之国”美誉。另有130多个水库,水利资源丰富。气候介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46]。冬季气候特征则较为温暖,1月西南部平均气温−4℃(布列斯特),东北部则为-8℃(维捷布斯克)。夏季气候凉爽而潮湿,平均气温18℃[50]。白俄罗斯年降水量为550毫米~700毫米[46]

资源 编辑

白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30多种矿物分布在4,000多个矿区,最重要的矿藏有钾盐,贮量居欧洲前列,可供开采20-115年。非矿资源有花岗石、白云石、石灰石、泥灰和白垩、防火材料和亚粘土等。泥炭贮量44亿吨(占原苏联总储量的36%)。饮用矿泉水和医疗矿泉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36%,原始森林面积占19%。木材储量为10.93亿立方米,每年出口各种木材约500万吨。另外,白俄罗斯境内有各种动物3.1万种。[17]

行政区划 编辑

 
数字1为明斯克市、2为布列斯特州、3为戈梅利州、4为格罗德诺州、5为莫吉廖夫州、6为明斯克州、7为维捷布斯克州

白俄罗斯全国划分为7个国家一级行政区,包括6个州(вобласць)和一个具有独立行政区地位的市—首都明斯克市。

主要城市 编辑

主要城市有布列斯特戈梅利格罗德诺明斯克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等。

经济 编辑

 
50,000白俄罗斯卢布钞票正面
 
白俄罗斯制造的矿业卡车

2019年,白俄罗斯的名义GDP为625.72亿美元[51],人均名义GDP为6,604美元,GDP增速为1.2%,是世界第84大经济体。国有经济在白俄罗斯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15年有39.3%的白俄罗斯人受雇于国有企业[52]。白俄罗斯自苏联时代就有良好的工业基础,2017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40.8%[53]汽车制造业英语Automotive industry in Belarus、机械制造业、冶金加工业、机床、电子及激光技术比较发达和先进,IT业也很发达;农业和畜牧业亦较发达,马铃薯甜菜亚麻等产量在独联体国家中居于前列。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经济联系紧密,2021年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分别占白俄罗斯进出口份额的28.6%和35%[54];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白俄罗斯的经贸往来也快速发展,2019年为其第五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并在明斯克建有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白俄罗斯的货币为白俄罗斯卢布

交通 编辑

人口 编辑

白俄罗斯人口为934.96万人(2021年),多年来呈下降趋势。主体民族白俄罗斯族占84.9%,俄罗斯族占7.5%,波兰族占3.1%,乌克兰族占1.7%,其他民族占2.8%。

宗教 编辑

白俄罗斯居民大多信奉东正教,而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则信奉天主教以及独立教派(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合并教派)。[17]

文化 编辑

白俄罗斯文化与周边国家有很多的互动及影响,特别是在过去100年,人们生活的俄罗斯化使白俄罗斯许多传统文化消失。白俄罗斯传统服饰最初受基辅罗斯时期服饰风格的影响,之后主要受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俄罗斯等其他欧洲国家服装形式的影响。除了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白俄罗斯的烹饪技术接近立陶宛,但给人的感觉是没有邻国丰富,也没有邻国那样引人瞩目。

文化发展 编辑

白俄罗斯政府大力介入文化发展,卢卡申科总统要求电台和电视台广播符合法令,订有每日白俄罗斯语所占的百分比。电台和电视台都属于国有,报纸大部分为国家控制,如“白俄罗斯共和国报”等。

白俄罗斯政府文化部资助推广白俄罗斯艺术文化活动,赞助年度文化节日,例如维捷布斯克 (Vitebsk) 的 Slavianski 集市,[55]提供表演者、作家、音乐家和演员场所,展现白俄罗斯艺术工作者的才华。在国家假期时如独立纪念日和胜利纪念日,明斯克不仅有烟火和阅兵表演,还有艺文活动展示,并授予各类奖项:“杰出民族英雄”、“白俄罗斯优秀音乐艺术”。 [56]

白俄罗斯政府每年赞助的文化节包括:

  1. “精湛的七十二坊”;
  2. “明斯克之春”;
  3. “七十二文艺汇演”;
  4. 国际爵士乐节;
  5. 全国收获祭;
  6. “儿童及青少年艺术”;
  7. 青年艺术比赛综艺节目;
  8. “悲恸的尼尔斯维施城堡”;
  9. “米尔城堡”;
  10. 白俄罗斯节;
  11. 全国诗咏与歌唱。

艺术和文学 编辑

白俄罗斯文学[57]始于 11 至 13 世纪的宗教经文,例如 12 世纪图拉夫的西里尔的诗歌。[58]至16 世纪, Francysk Skaryna 将圣经翻译成白俄罗斯语,于 1517 年至 1525 年间在布拉格维尔纽斯 Vilnius出版,成为白俄罗斯及东欧第一本印刷书籍。 [59]

白俄罗斯并入苏联后,苏联政府接管文化事务。起初“白俄罗斯化”政策受到重视,但在 1930 年代大逆转。白俄罗斯知识分子和民族主义倡导者在斯大林主义下被流放或杀害。 [60]白俄罗斯的文学作家流亡至波兰,但1939 年波兰苏联占领。之后纳粹德国占领白俄罗斯后,诗人和作家继续流亡,直到 1960 年代才返回祖国。[59]

白俄罗斯音乐来自丰富的民间和宗教音乐,其音乐传统可追溯至立陶宛大公国时代。 19 世纪,波兰作曲家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明斯克创作了歌剧和室内乐作品,与白俄罗斯诗人Vintsent Dunin-Martsinkyevich合作,创作了歌剧《农妇》 (Sialanka)。 19 世纪末,白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已普遍有歌剧和芭蕾舞团。 M. Kroshner 的芭蕾舞剧《夜莺》 (Nightingale) 创作于苏联时期,成为第一部白俄罗斯芭蕾舞剧[61]

二战后,白俄罗斯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场于 1996 年被授予 Benois de la Dance 奖,成为世界顶级的芭蕾舞团。 [62]近年来,尽管白俄罗斯政府支持传统本土音乐,限制播放外国音乐,但摇滚音乐变得越来越流行。自 2004 年以来,白俄罗斯每年都派歌者参加欧洲歌唱大赛。[63]

服饰 编辑

传统白俄罗斯服饰起源于基辅罗斯时期。由于气候凉爽,衣服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保持体温,通常由亚麻或羊毛制成。衣物的装饰有受邻近文化影响的华丽图案:波兰人、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俄罗斯人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在白俄罗斯的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图案样式。 [64]在白俄罗斯国旗上可见到早期礼服的装饰图案,该国旗图案是在 1995 年争议性公投之后所采用。 [65]

饮食 编辑

白俄罗斯美食主要包括蔬菜、肉类和面包,食物通常采取慢煮或炖煮的方式。通常,白俄罗斯人习惯用一顿清淡的早餐,午晚餐则相对丰盛。白俄罗斯餐桌上常见到小麦面包和黑麦面包,但以黑麦面包更为寻常,因为气候条件过于恶劣,当地种植小麦不容易。传统上白俄罗斯东道主在招待客人时或外出访客时,会提供面包和盐以表示热情与好客。 [66]

文化遗产 编辑

白俄罗斯有四个世界遗产遗址:

  1. 米尔城堡群
  2. 涅斯维日城堡
  3. 别洛韦日森林(与波兰共有);
  4. 斯特鲁维测地弧(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摩尔多瓦、俄罗斯、瑞典和乌克兰共有)。

教育 编辑

 
白俄罗斯文学的促进者弗兰齐斯克·斯科里纳英语Francysk Skaryna

白俄罗斯教育发达,普通学校实行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高等院校学制4-5年,分免费和缴费两种形式。2005年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总预算支出的2.08%。现有4,128所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儿童约9万人)、4,221所普通中等教育机构(在校生约128万人)、253所中等专业学校、55所高等院校(其中国立高等院校43所、非国立高等院校12所)。据统计,目前普通中等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共15万人,其中教师约14万人;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有2万余人。

著名大学有: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成立于1921年,学生14,000人,教师1,610人;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成立于1920年,学生21,000人,教师1,560人;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成立于1914年,学生14,586人,教师1,038人;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成立于1933年,学生15,000人,教师700人;白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成立于1940年,学生9,106人,教师630人;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成立于1948年,学生4,500人,教师537人。[17]

外交 编辑

白俄罗斯奉行以俄罗斯为重点、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全面发展同独联体和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以俄白联盟国为依托,积极参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重视和发展同独联体各国、亚非拉国家等的友好合作关系,努力扩大国际影响。

截至2020年,白俄罗斯已与184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媒体 编辑

到2020年底,白俄罗斯全国共有1215家报刊,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总统办公厅机关报《苏维埃白俄罗斯报》,用俄、白两种文字出版,日发行量约40.29万份,创刊于1927年。此外发行量在1万份以上10万份以下的的报纸有:《共和国报》、《人民报》、《为了祖国的荣誉》、《青年旗帜报》、《白俄罗斯田野》、《白俄罗斯实业报》、《人民意志报》。

电视和广播机构主要为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该公司直属总统管辖,公司主席、副主席由总统任免。公司下辖新闻部、电视台、电台、无线电技术中心和商业广告部,在各州设有分部,其广播电视服务覆盖全国。共有约3000名专业人员。白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下属的白俄罗斯广播电台创建于1925年11月,现有三套节目。第一套节目每天播出19小时。第二套节目每天播出16小时。“首都”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2小时。三套节目都混用俄、白两种语言广播,乌克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白相邻地区及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可收听到。白俄罗斯国际广播电台通过互联网每天用白俄罗斯语、俄语、汉语德语英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及20多个欧洲和非洲国家广播4小时。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创建于1956年,混用白语和俄语播出,日播出时间约20小时。[17]

死刑 编辑

白俄罗斯是目前欧洲地区唯一存在死刑法律的国家,这也是白俄罗斯被排除在欧洲委员会以外的原因之一。白俄罗斯最后一次行刑是在2019年处决2人。

体育 编辑

足球队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清代中后期前典籍文献内使用该指称。
  2. ^ 《新建设》, 新建设杂志社,1954年第9期:p.65;《苏联宪法敎程》,五十年代出版社, 1949:p.97、111、129;《大连实话报史料集》,大连出版社, 2003:p.30、43、50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政府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联合国会员国列表皆仍使用白俄罗斯[11][12][1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eligion and denominations in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PDF).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November 2011 [2021-06-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1-09). 
  2. ^ 白俄罗斯共和国宪法
  3. ^ FAO's Information System on Water and Agriculture. FAO. [2013-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6). 
  4. ^ 4.0 4.1 4.2 4.3 Belarus.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英语). 
  5. ^ Distribution of family income – Gini index. GINI index. Worldbank. [2014-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6.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18). 
  7. ^ Eternal Daylight Saving Time (DST) in Belarus. timeanddate.com. 2011-09-19 [2011-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8. ^ ICANN адобрыла заяўку Беларусі на дэлегаванне дамена першага ўзроўню з падтрымкай алфавітаў нацыянальных моў .БЕЛ. [2014-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 ^ 9.0 9.1 王, 志艳 (编). 地理百科知识博览. 天津人民. 2013. ISBN 978-7-201-07967-7. 
  10. ^ 于, 光远 (编). 中国小百科全书.Ⅳ:人类社会. 北京: 团结. 1994: 736. ISBN 7-80061-849-8. 
  11. ^ 白俄罗斯国家概况. [201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12. ^ 白俄羅斯共和國. [202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13. ^ 白俄罗斯. 联合国. [202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8). 
  14. ^ “白罗斯”而不是“白俄罗斯’. 白罗斯共和国驻华大使馆. 2018-03-17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中文(简体)). 
  15. ^ 白罗斯共和国概况. 白罗斯共和国官方网站. [2019-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16. ^ UN Statistics Division. Standard Country and Area Codes Classifications (M49). 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 2010年4月1日 [2010年4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4月17日).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中国外交部. [2004-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3-02). 
  18. ^ 同一个“罗斯”不一样的国度,白俄罗斯将中文译名改为“白罗斯”. 文汇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19. ^ Zaprudnik 1993,第4-5页
  20. ^ Zaprudnik 1993,第2页
  21. ^ James Minahan. Miniature Empire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Greenwood. 1998年: 35页 [2015-10-24]. ISBN 0-313-306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22. ^ ‘白罗斯”而不是‘白俄罗斯’. 白罗斯共和国驻华大使馆. 2018-03-16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23. ^ 去俄羅斯化? 白俄羅斯正名「白羅斯」. 自由时报. 2018-03-17 [2020-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24. ^ Plokhy, Serhii. 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年: 第94–95页. ISBN 0-521-86403-8. 
  25. ^ Ermalovich, Mikola. Pa sliadakh adnago mifa (Tracing one Myth). Minsk: Navuka i tekhnika. 1991年 [2015-10-24]. ISBN 978-5-343-0087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26. ^ Charles Henry Robinson. The Conversion of Europe. Longmans, Green. 1917年: 第491–492页. 
  27. ^ Rowell, S. C. Baltic Europe. Jones, Michael (编).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 第710页. ISBN 0-521-36290-3. 
  28. ^ "Belarusi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CLA Language Materials Project
  29. ^ Nowak, Andrzej. The Russo-Polish Historical Confrontation. Sarmatian Review XVII. Rice University. 1997-01-01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8). 
  30. ^ Scheuch, E. K.; David Sciulli. Societies, Corporations and the Nation State. BRILL. 2000年: 187页. ISBN 90-04-11664-8. 
  31. ^ Ioffe, Grigory. Understanding Belarus and How Western Foreign Policy Misses the Ma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8-02-25: 57 [2014-07-03]. ISBN 0-7425-55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32. ^ Borzęcki, Jerzy. The Soviet-Polish peace of 1921 and the creation of interwar Euro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6 [2014-07-14]. ISBN 978-0-300-1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8). 
  33. ^ Sorge, Arndt.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understanding the dialectics of business 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09-11-10]. ISBN 978-1-84331-3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34. ^ Minahan, James. Miniature empire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Greenwood Press. 1998 [2009-11-10]. ISBN 978-0-313-306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35. ^ Baron, Nick. Homelands: war, population and statehood in 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 1918–1924. Wimbledon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2009-11-10]. ISBN 978-1-84331-3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36. ^ Marples, David. Belarus: A Denationalized Nation. Routledge. 1999: 5 [2014-07-03]. ISBN 90-5702-34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1). 
  37. ^ Axell, Albert. Russia's Heroes, 1941–45.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2: 247. ISBN 0-7867-1011-X. 
  38. ^ 白俄罗斯历史文化. iExplore.com. [2006-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9). 
  39. ^ Belarus – Prelude to Independence.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studies.us.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40. ^ World Factbook: Belaru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1994-10-20 [2007-12-21]. (原始内容 (TXT)存档于2013-07-26). 
  41. ^ Fedor, Helen. Belarus – Prelude to Independence. Belarus: A Country Study. Library of Congress. 1995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42. ^ Essential Background – Belarus. Human Rights Watch. 2005 [2006-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43. ^ Human rights by country – Belarus.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2007.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7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2). 
  44. ^ Burkhardt F. (2016). "Belarus". In Fruhstorfer A.; Hein M. (eds.).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Vergleichende Politikwissenschaft. Springer VS. pp. 463–493. doi:10.1007/978-3-658-13762-5_1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BN 978-3-658-13761-8.
  45. ^ Coordinates of the extreme points of the state frontier. Main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Land of Ancestors. the Scientific and Production State Republican Unitary Enterprise "National Cadastre Agency" of the State Property Committee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2011 [2013-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46. ^ 46.0 46.1 46.2 46.3 Belarus – Geography.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7 [200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4). 
  47. ^ Belarus: Window of Opportunity (see Table 15, page 66) (PDF). United Nations. [2008-09-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0-01). 
  48. ^ Zaprudnik 1993,第19页
  49. ^ Bell, Imogen.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2003. Taylor & Francis. 2002: 132. ISBN 1-85743-137-5. 
  50. ^ Fedor, Helen. Belarus – Climate. Belarus: A Country Study. Library of Congress. 1995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6). 
  51.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9.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52. ^ Belarus in Figures, 2016. [202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53.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CIAWFBO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4. ^ Belarus (PDF). WTO. [2023-02-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28). 
  55. ^ "The Slavianski Bazaar in Vitebsk amazes with its artistic atmosphere, popular artistes, hundreds of events and thousands of reasons to enjoy". sb.by.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6.
  56. ^ "Belarusian National Culture".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0 February 2006. Retrieved 26 March 2006.
  57. ^ "Belarusian Literature". yivoencyclopedia.org.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6.
  58. ^ "Old Belarusian Poetry". Virtual Guide to Belarus. 199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October 2007. Retrieved 9 October 2007.
  59. ^ 59.0 59.1 "Belarus: history", Britannica.com; accessed 4 March 2016.
  60. ^ Tereshkovich, Pavel; Robert J. Valliere (2001). "The Belarusian Road to Moder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Belarus: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 31 (3): 78–89. doi:10.1080/15579336.2001.11770234. JSTOR 20628625. S2CID 152025564.
  61. ^ Zou, Crystal (11 December 2003). "Ballets for Christmas". Shanghai Sta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5 February 2005. Retrieved 20 December 2007.
  62. ^ "Classical Music of Belarus". Belarusguide.com. Retrieved 29 April 2013.
  63. ^ National State Teleradiocompany"Belarus entry to the 2004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February 2008. Retrieved 25 November 2006.
  64. ^ "Belarusian traditional clothing". Belarusguide.com. Retrieved 29 April 2013.
  65. ^ "Belarus – Ornament, Flags of the World". Fotw.fivestarflags.com. Retrieved 29 April 2013.
  66. ^ Canadian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 Cultures Profile Project – Eating the Belarusian Way Archived 20 March 20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1998); retrieved 21 March 2007.
  • Zaprudnik, Jan, Belarus: At A Crossroads In History, Westview Press, 1993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