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阇黎

上师
(重定向自阿阇黎

shé梵语आचार्य罗马化:Ācārya巴利语Ācariya),简单说,就是导师或上师,佛教印度教术语,又译为阇梨、奢梨、阿奢黎、阿阇梨、阿奢梨、阿舍梨、阿祗利、阿遮利、阿遮梨夜、阿遮梨耶、阿查里亚等,意为是教授佛法的师父,是“用其智慧与道德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或上师

概论

编辑

原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授吠陀祭典规矩与仪式之师。后为佛教采用,作为佛教徒对其师长的尊称,与和尚喇嘛意义相近。

汉传佛教显教的使用可见于受出家戒的场合。汉传密宗日本真言宗则以阿阇黎作为上师与传授密教仪轨者的名号。

密宗一些典籍称释迦文佛为“阿阇黎”,意思一如汉传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意。

南传佛教中的泰国佛教常称教师为“阿姜”(泰语:อาจารย์,罗马化:Ajahn),例如阿姜查尊者,而阿姜即转化自阿阇梨。

释义

编辑

四分律》及《五分律》中将阿阇黎分为五种,

  • (一)出家阿阇梨,出家时授十戒师,故又作十戒阿阇梨、亲教师、得戒和尚、和尚。
  • (二)受戒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又作羯磨阿阇梨、羯摩和尚。
  • (三)教授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阇梨、教授和尚。
  • (四)受经阿阇梨,教授佛教经典读法、意义之师。
  • (五)依止阿阇梨,与出家僧人共居,指导其起居之师,出家僧人仅依止一宿,共同起居时的老师,即可称之。又称依止阿阇梨、依止师,也可称为和尚[1]

阿阇黎与和尚,大致上可以视为相同的名词,在使用时也常互换使用。如出家阿阇黎与依止阿阇黎,可称为和尚[2]。得戒和尚,又称为十戒阿阇黎[3]。《梵网经》中以和尚及阿阇黎为八福田之一[4]

佛教出家众,受具足戒时,需要有三师七证在场,其中的三师,指的是指“出家阿阇梨”、“羯磨阿阇梨”、“教授阿阇梨”。

注释

编辑
  1. ^ 南宋法云《翻译名义集》:“阇黎,或阿祇利。《寄归传》云:‘梵语阿遮梨耶,唐言轨范,今称阇梨,讹略’。《菩提资粮论》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钞》云:能纠正弟子行故’。《四分律》明五种阿阇梨,一出家阿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阇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阇梨,教授威仪者。四受经阿阇梨,所从受经,若说义。乃至四句偈。五依止阿阇梨,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已十夏者为之。上四师皆多已五夏者为之。”
  2. ^ 义净《南海寄归传》:“故和尚有二种。一亲教,即受业也。二依止,即禀学也。《毘奈耶》云:弟子门人,才见师时,即须起立。若见亲教,即舍依止’。”
  3. ^ 《大智度论》卷13:“云何沙弥、沙弥尼出家受戒法?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上,一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以弃本生父母,当求出家父母。著袈裟,剃除须发,应两手捉和上两足。何以捉足?天竺法以捉足为第一恭敬供养。阿阇梨应教十戒,如受戒法。沙弥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为和上。”
  4.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四阿阇梨耶、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和尚、阿阇梨,经本中,或云二师,或云一师,义皆无差。”

参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