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泰国佛教泰语ศาสนาพุทธใน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是泰国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主要由南传上座部佛教构成,泰国民众有95%是信奉上座部佛教,也有部分华裔等东亚裔信奉大乘佛教,现时佛教徒人数有约6400万,仅次于中国佛教徒人数。[1]约西元12世纪13世纪中叶传入,三藏经典都以巴利语记载[2][3]

泰国主体民族泰族和中国境内的傣族为同一民族,泰国佛教和傣族地区佛教极为同质,对于中国大陆及台湾而言最具有代表性,因此华语中所说的南传佛教指泰国、斯里兰卡及缅甸上座部佛教。泰国是佛教徒占本国人口比例第二高的国家(第一是柬埔寨,第三是缅甸[4][5]

泰国佛教虽同属分别说派的上座部佛教,亦采用巴利圣典为典籍,戒律亦依律藏,但泰国佛教有其独特性,别于同是上座部的锡兰佛教及缅甸佛教。泰国佛教有两分支僧团,都受到官方认可的,一是大众派,是传承较久的僧团;一是由国王改革的法宗派。两个分支主要是戒律与修行方法之差别。

历史 编辑

公元十世纪时,泰北开始有泰人建立的部落小国,其中最著名的是庸那迦清盛,十三世纪初,改称兰纳(意即百万稻田)。兰纳王孟莱时期(1259-1311),其子芸莱王创造了兰那文,制定了“芸莱法典”。1477年底罗迦王在位时,请来百多位上座部僧团,举行历时一年的巴利三藏结集,这是泰国佛教史中的第一次佛经结集,亦是上座部佛教史里的第五次结集。该版本参考了第四次斯里兰卡结集。因此巴利三藏结集,泰国版本与兰卡版本只在段落篇排上有不同,其后的英国巴利圣典协会出版的巴利三藏版本与泰版及兰卡版亦大致相同。

素可泰王朝 编辑

13世纪上半叶(1219-1238年之间),泰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素可泰王朝(中国元明典藉称暹国)。首都在允素。
素可泰王国快速地扩张,到第三代国王兰甘亨(King Ramkhamhaeng)统治时期(1275-1317),根据兰甘亨石碑记载,其版图东到现在的泰国中南部地区,南到马来半岛的六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西到现在缅甸的单那沙林,北至老挝的琅勃拉邦。兰甘亨王1283年,兰甘亨王在位时通过改良高棉文字创造泰国文字,现代泰文亦由此而成。1292年,兰甘亨王礼请斯里兰卡送出巴利三藏,并邀请洛坤的上座部佛教高僧到素可泰担任僧王,弘扬斯里兰卡大寺派佛教。从此,逐步废弃由梵文所写的大乘菩萨典藏,改采用巴利文三藏圣典,寺院与佛塔也采用斯里兰卡式。 当时的上座部寺庙是作为王室贵族子弟的教育场所,由掌握巴利文与泰文的僧众担任教师,平民若想学习,可出家为僧,即可学习巴利文与泰文,并可由此进身为教师。
第四代国王利泰亦由此而习得巴利文,用巴利文写了《三界颂》,成为素可泰王朝中一部重要的佛教文学作品。他在1362年舍身出家,开创了泰国国王出家的先例,为后来的泰国国王仿效他的短期出家,亦为男性民众短期出家埋下种子。
第五代国王利泰(Thammaraja Luthai,1354-1376)统治期间,规定了男子须在一生中出家一次,此成为泰国人的传统,流传至今。而出家时间的长短则可随意,这习俗在泰国人中被视为对父母的孝道,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使父母因子出家而有功德的分享,积累福德以消恶业,因此泰人对儿子出家是赞扬的。而且在寺庙能学习到巴利文及佛学、道德、历史与各种礼节,因此短期出家后的男子会受到亲友的尊重。女性亦可从出家的亲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见,因此亦得分享到功德福报。[6]

阿瑜陀耶王朝 编辑

1378年,阿瑜陀耶吞并了素可泰,建立新王朝,亦是东南亚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共417年。
1350年,拉玛铁菩提王阿瑜陀耶城建都,1361年派使节到斯里兰卡迎来大寺派僧团,改革泰国佛教。在戴莱洛加纳王(1448-1488)时,泰国第二次从斯里兰卡迎请巴利圣典,国王也剃度短期出家八个月,随同者达二千多人,他并把王宫一角建寺塔,开创王家先例。他在城中建了最宏伟的一座帕希讪派寺。
拉玛铁菩提二世在位时(1491-1529),也大建寺塔,在阿瑜陀耶古城遗址的帕希讪派寺中兴建了“三佛塔”,现时成为泰国世界遗产。这三佛塔是他存放其父王及兄长的骨灰处,泰国国王用佛塔存放骨灰及采用佛塔丧礼仪式亦自此起。

现代泰国佛教 编辑

1939年,暹罗国改称泰国。
1940年,由当时的僧王帝须提婆(Tissadeva)为领导,组织“巴利三藏全译泰文委员会”,二三十位精通巴利语高僧主持,进行新版巴利三藏翻译泰文。
1951年,巴利三藏泰文版本已经全译完成,计律藏13册,经藏42册,论藏25册,合共80册(表示佛陀住世寿命)。[7] 1956年前,已有泰国比丘们前往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弘法,发展至今,在槟城、新加坡、吉隆玻、怡保等处,已有十多所佛寺,而信众多数为华人。
1957年,印度政府在菩提伽耶,献地17,000方米,欢迎泰国佛教前往建佛寺;1960年,在泰国政府资助下,建成“佛陀伽耶泰寺”(Wat Thai Buddhagaya),常派遣比丘长住弘法。
1964年,泰国比丘智成就尊者(Nanasiddhi)领导,在伦郭成立“佛光寺”(Wat Buddha Padipa),轮派五、六位比丘长住弘法及教授止观,经费由泰国政府资助。[7]


佛学 编辑

在泰国,佛教体系十分完整,他们除了有寺院,还有完善的佛学院供在学的出家人专研佛学,亦有大学或寺院提供的佛学课程给在家众学习,分泰语佛学三级和巴利语佛学九级。前者主要是给在家众或出家众学习,后者主要给出家众深研佛学。无论是那一类,都依巴利语三藏及其文献为主要内容。

泰语佛学 编辑

泰语佛学三级课程,教授语言以泰语为主。目前香港有太和寺教授泰语佛学三级,教授语言以泰语为主,对象亦是懂泰语人士,尤其泰国人。每一级是一年课程,有考试,考试后可得证书,由泰国政府发出的,因此在泰国全国通行。
初级泰语佛学的目录:

  1. 佛教词汇
  2. 法的主题
  3. 佛陀与佛教史
  4. 戒律

中级泰语佛学的目录:

  1. 佛教词汇
  2. 法的主题
  3. 佛弟子传
  4. 结集论
  5. 戒律
  6. 仪规

高级泰语佛学目录: 主要有关论藏词汇、佛陀及弟子传、结集论、戒律及僧团组织

巴利语佛学 编辑

巴利语佛学课程分九级。第九级是能以泰语翻译巴利语或巴利语翻译泰语。
一、二级;基础巴利语文法
  三级:法句经注,一~八册
  四级:法句经注,第一册;吉祥义明解,第一册
  五级:吉祥义明解,二~三册
  六级:法句经注,五~八册;一切善见律注,三~五册
  七级:吉祥义明解,一~二册;一切善见律注,一~二册
  八级:一切善见律注,一~二册;清净道论,一~三册
  九级:清净道论,一~三册;阿毘达磨义广明;阿毘达磨复注

阶级、称谓 编辑

  • 僧王
  • 昭坤
  • 帕古:意思是僧人的老师。
  • 玛哈
  • 龙婆
  • 龙普
  • 龙打
  • 古巴:在泰北常用于称呼高僧,意思是“大师”。
  • 阿赞:泰文老师的意思,此处系指民众向所使用的老师
  • 古鲁
 
泰国信徒布施食物给托钵乞食的僧人
 
泰国益梭通布袋和尚
 
泰国小沙弥
 
泰国8世纪时期的弥勒菩萨
 
泰国帕塔南邦龙寺英语Wat_Phra_That_Lampang_Luang

主要神佛 编辑

佛陀 编辑

为了千百万众生的利益与幸福,出于对世界的悲悯;为了人类与天神的善益和快乐,稀有圣者出现于世间。何为此无上觉者?世尊阿罗汉无上圆满证觉者[10]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故也是泰国佛教的最高信仰。如今的泰国佛历采用南传佛教佛灭之年为起始,并依据巴利经藏长部的注释书讲及正法五千年来计算。佛陀原是释迦皇族的太子,族姓是乔达摩,名释达多。十六岁时与堂妹耶输陀罗完婚。过了十三年的幸福婚姻生活后,因眼见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受束缚的人生而感困惑,因此想追求脱离各种人生烦恼束缚的方法。有一天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及威仪整齐的出家人,决定出家为沙门,寻求解脱人生困苦的方法。他先后跟了当世修得最高襌定的老师:证得空界襌阿罗罗迦罗摩及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优陀伽罗摩子。但乔达摩沙门仍未能脱离微细烦恼,故另寻他法。在巴利经藏的《中部摩诃萨遮经》即讲及他怎样修行,依然无法超越微细烦恼。后来他改变方法,即把襌定限定在正定的四种襌那内,由此转修内观身心,经过心里的各种魔军诱惑,以信心、忍耐、精进、智慧战胜心魔,终于脱离烦恼束缚,得无上证觉的圣法,被称为佛陀·阿罗汉·圆满觉者。 佛陀经过亲身经验而开创出八正道中道的修行方法,四圣谛因缘业报观是上座部佛教的核心教义。[11]

佛陀像 编辑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是没有佛像的,一直到佛灭后的公元前后,受到希腊文化雕塑艺术的影响,在犍陀罗才有佛像兴起,大乘佛教也在此时兴起。公元六至十一世纪,泰国地区开始有佛像造作,各时代有其特式,如素可泰时代:佛面作鹅蛋形,佛眉弯、佛发螺形、佛光作火焰状、佛腰细、单盘襌坐。[12] 泰国佛教的佛像的法相因各地传说、民情、历史而有所不同,主要分佛陀未成佛前,在森林修苦行的菩萨像;盘腿襌修的示法像;站立的说法像及般涅槃时的卧佛像。

经典 编辑

泰国佛教经典基本上都以巴利文作记载,但也因为地方民情之故,融入了一些泰国高棉文。以巴利三藏和泰文译版三藏为主。泰国佛教所用的课诵本,依寺庙传统不同而有不同的课诵本经诵内容,但基本的上座部佛教诵经内容则一致,如早晚课的佛首偈(pubbabhāganamakārapāṭha)、礼敬三宝(Ratanattaya Vandanā)、佛随念(Buddhābhithuti)、法随念(Dhammābhithuti)、僧随念(Sanghābhitthuti)、赞诵三宝偈(Ratanattayappaṇāmagāthā)、三皈五戒或八戒(Pañcasīla或Aṭṭhasīla)、回向功德偈。这些是最基本的,其他则依各寺院及各自的传统或时节而有不同,诵经的时间分早课及晚课,也是按各别寺院而定。

佛首偈 编辑

为上座部佛教中最基础的经句,在持任何经文前都会先以巴利语诵读此句。或者著书在内容前也会印上此句,另外在学习上座部的佛学课程如巴利语,亦会诵念此句。此句记载于《长部》帝释问经、《中部》象迹喻小经、《相应部》祂难翟尼经、《增支部》迦华拿巴尼经。

  • 中文音译:南无达萨,帕卡哇多,阿拉哈多,三嘛,三菩达萨。
  • 粤语音译:南摩达沙,帕伽哇多,阿哇哈多,三妈,三苯他沙。
  • 罗马拼音: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hassa
  • 中文译文: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三皈依 编辑

泰国佛教与上座部佛教的三皈依与五戒并不分开。在家众可以随时找一位比丘要求授三皈五戒或八戒,在家人随出家人念诵三皈依偈及五戒即成,由于随时都能要求三皈五戒的,因此泰国佛教在任何活动举行前,都为在家人授与三皈五戒。
三皈依经文记载在巴利圣典经藏小部的小诵三皈依经(Saraṇattayaṃ)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พุทฺธํ สรณํ คจฺฉามิ)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ธมฺมํ สรณํ คจฺฉามิ)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สงฺฆํ สรณํ คจฺฉามิฯ)
Du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ทุติยมฺปิ พุทฺธํ สรณํ คจฺฉามิ)
Du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ทุติยมฺปิ ธมฺมํ สรณํ คจฺฉามิ)
Dutiyamp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ทุติยมฺปิ สงฺฆํ สรณํ คจฺฉามิฯ)
Ta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ตติยมฺปิ พุทฺธํ สรณํ คจฺฉามิ)
Ta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ตติยมฺปิ ธมฺมํ สรณํ คจฺฉามิ)
Tatiyamp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ตติยมฺปิ สงฺฆํ สรณํ คจฺฉามิฯ)
[13]

五戒 编辑

上座部佛教或泰国佛教的五戒在内容与解释上一致,与北传或大乘有别。巴利语五戒经文来源自巴利经藏《相应部》有一篇五戒经(Pañcasīlasuttaṃ),而谈及五戒的经文则散在不同的经里。现时课诵本内的五戒似是从十学处中抽取了五学处而来的。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Abrahmacariy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Musāvād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Imāni pañca sikkhāpadāni samādiyāmi.(三次)
我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我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我学习受持不邪淫戒。
我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我学习受持不饮酒戒。
这是我应该持守的五项学处。
[14]

金那般川 编辑

源自于斯里兰卡的梵文经书,在一次机缘巧合下被崇迪多发现,并被翻译成现今的巴利文经书。但此经并没有被收进所有泰式课诵本里,亦只有部分寺院会诵。

巴利三藏 编辑

戒律 编辑

上座部佛教徒分在家居士戒及出家僧戒。泰国佛教徒需三皈依,持守五戒八戒,而比丘戒依上座部传统,依轻重分八类。僧团在每月的月圆日有二次聚集一起诵戒,称为诵戒日或布萨日(Uposatha)。如何进行诵戒日诸事项则记载于巴利律藏的大品中,泰国僧团的诵戒日与其他上座部僧团的诵戒在仪式上都依随巴利律藏的。泰国僧团必须谨记遵守诸多戒法,泰国佛教比丘戒法如下:

  1. 驱摈四戒(Pārājika),音译波罗夷
  2. 僧残十三戒(Saṅghādisesa)
  3. 不定法二戒(Aniyata)
  4. 忏悔心堕落罪三十戒(Nissaggiya), 音译尼萨耆波逸提
  5. 忏悔九十二戒(Pācittiya), 音译波逸提
  6. 应悔过四戒(pāṭidesanīya), 音译波逸提舍尼
  7. 学处七十五戒(Sikhapādā)
  8. 七灭诤法(satta adhikaraṇasamathā)

1. Pārājika 音译是波罗夷,意译是驱摈戒,犯了此四戒之一,被僧团驱逐出僧团。此四戒是不净行、偷盗、𣪩人及大妄语。
2. 僧残戒:犯此十三戒之一者,被别住一段时间后,进一步施行六夜的比丘摩那埵,然后在二十位比丘僧团处出罪。十三僧残戒里,有九条是初次犯即属犯戒,另有四条则做到第三次才成为犯戒的。这十三条戒如下:

  1. 故意出精
  2. 染爱心触碰女性身体
  3. 染爱心对女性讲粗话
  4. 要求女人服侍不净行
  5. 为男女传情
  6. 无施主建屋不合规定
  7. 无施主建大屋不合规定
  8. 无根据毁谤比丘犯驱摈戒
  9. 假根据毁谤比丘犯驱摈戒
  10. 分裂僧团
  11. 与分裂僧团的比丘同党
  12. 不接受如法的劝说
  13. 恶行败坏在家人

3. 不定法有二条,看情况而定是否犯戒。二条都与单独与女人同坐,一条是可行不净行处,另一条是可说淫秽语处。
4. 忏悔心堕落罪有三十条,分三类,各有十条戒:第一类有关衣物;第二类有关毯子、座具及金钱物品等;第三类有关钵。
衣品

  1. 非时过十天存额外布
  2. 离三衣过夜
  3. 非时过一月存额外布
  4. 叫非亲戚比丘尼整理穿过的衣服
  5. 接受非亲戚比丘尼的衣服
  6. 向非亲戚在家人乞衣
  7. 接受非亲戚在家人的过多衣料
  8. 指定非亲戚在家人送某种衣料
  9. 指定非亲戚在家人合送某种衣服
  10. 急向保管衣料侍者取衣料

哥斯雅品

  1. 做混着蚕丝的毯子
  2. 做纯黑羊毛的毯子
  3. 做毯子的材料比例不适当
  4. 六年内做新毯子
  5. 新坐具不加上旧坐具的布
  6. 旅途上接受羊毛后走太远
  7. 叫非亲戚比丘尼整理羊毛
  8. 接受金银
  9. 买卖金银
  10. 买卖物品

钵品

  1. 存放额外的钵超过十天
  2. 以未满五个补缀的钵换新钵
  3. 七日药
  4. 提前乞求和使用雨衣
  5. 送衣服后夺回
  6. 叫织工织丝成布
  7. 未受请而命令织工织布
  8. 存放急施衣超过做衣服的时间
  9. 有难离衣宿起过六夜
  10. 将供养僧团的物品转给自己



布萨 编辑

在佛陀时代,外道会在上半月的八日、十四日及十五日集会讲法。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也希望佛陀的僧团能在这三日举行集会,故前往世尊处提议。世尊以此因缘而允许比丘在这三日举行集会说法、诵护解脱戒(pātimokkha)。此是布萨集会或羯磨(Uposatha-kamma)的缘起。 当一间寺院的比丘举行布萨集会,在该地区同修学系统的比丘也来集会,在诵戒前,比丘要自发揭露所犯的过错,进行清净后,才一起念诵护解脱戒。[15]僧团诵经与自揭或他揭所犯的过错时,在家众是不宜在场的。泰国信徒会虔诚地跪在佛堂外面,双手合十,表达对佛法僧的恭敬。

雨安居 编辑

佛陀僧团本来没有雨安居的传统,比丘们在外游行,践踏草木而被在家人非难,佛陀于是规定教团必须在雨季的三个月里安居一处,精进修行。[16]在《雨安居蕴集》(Vassupanāyika-khandhaka)里记载未住满雨安居三个月者,不得出外游行,违者犯恶作。入雨安居可在阿沙陀满月的第二日入或在满月的第二日后的一个月内,所以泰国僧团的入雨居的日子有可能出现不同,与上座部佛教亦未必一样,按各寺僧团的传统而定。

宗派 编辑

泰国佛教主要分二个大宗派:大宗派及法宗派。

森林派 编辑

森林派在泰国佛教追源自佛陀时代的头陀行。二十世纪泰国法宗派阿姜索 · 堪塔西罗 (1861-1941)与他的弟子阿姜曼振兴了泰国森林头陀行的传统。阿姜索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但他的另一弟子阿姜普则记下与阿姜索修行的一段回忆,因此而得知泰国佛教森林派头陀行的复兴。 阿姜曼 · 布里达陀 (1870-1949),1870年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东.拉贾泰尼省的邦堪蓬村,1893年出家为僧,从此一生游方于泰国缅甸老挝,大部分时间在几国之间的森林修习佛法。他与老师阿姜索一起,振兴了泰国林居禅修传统,吸引了大批弟子,之后更传遍整个泰国、兰卡、印尼、香港、台湾,以至海外诸多国家。

佛牌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wiki/Buddhism in Thailand
  2. ^ 慧明《图解:一次完全读懂佛经(二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元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的国王兰摩甘亨派人请斯里兰卡的僧团前来泰国传播上座部佛教
  3. ^ 《佛教·佛经故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
  4. ^ 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將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之間友誼的橋樑,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至于单个国家,人口佛教信徒比例最高的是柬埔寨,占人口总数的93%,在泰国,占92%;在缅甸,占82%;在老挝,占77%;在越南,占76%;在新加坡,占40%;在马来西亚,占20%;在文莱,占13.5%。”
  5. ^ 刘金光:《东南亚宗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对外战略实施的影响》,见郑筱筠主编:《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24页
  6. ^ 存档副本. [2021-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6). 
  7. ^ 7.0 7.1 《东南亚佛教史》
  8. ^ 8.0 8.1 释净海,《南传佛教史》
  9. ^ 《中国佛教史·三、泰国佛教的国教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任继愈
  10. ^ 增支部
  11. ^ 《佛教与佛法》, 那烂陀长老著, 释学愚译, 佛陀教育中心
  12. ^ 存档副本.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7). 
  13. ^ 《Pūjā》Thai Traditional Chanting, Dhammasanti
  14. ^ 《巴利文译华文课诵本》法光禅修林
  15. ^ Vinaya Pitaka II, p.62-64, Savang Udomsri
  16. ^ 巴利律藏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