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赟

(重定向自陳元贇

陈元赟(1587年—1671年),本名,字义都,又字士升,号芝山升庵,另号虎魄道人瀛壶逸史菊秀轩羲都甫既白山人玄香斋逸叟等。生于浙江杭州余杭(在今浙江杭州),祖籍河南禹州[1]。明末学者、武术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相当的贡献,与朱舜水日本皆享有一定声望。

生平 编辑

陈元赟自幼学书文。乃通晓武术、书法、绘画、诗词、建筑、医术、制陶技术。

陈元赟的事迹在香港1999年出版的《东方格斗术大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的简体版改名为《东方格斗文化》)详述,书中内容主要根据中日史料考证,其中第四章“柔术史探讨”专门考证陈元赟在日传授武艺的史实,第一节题目 秘传少林武艺的日本禅师,第二节题目 离不开兵器的擒人之术,第三节题目 陈元赟拳法之奥秘,第四节题目 陈元赟拳法之道,第五节题目 盘根错节的拳法与柔术,第六节题目 嘉纳治五郎创新柔术。 东京三田四丁目的曹洞宗寺庙正山寺有 “ 陈元赟先生之碑”,上有小字为“文武之德万世传”。 东京爱宕山有“起倒流”门人于1779年立有“起倒流拳法之碑”, 碑文上有“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化人陈元赟而始。” 名古屋平和公园的建中寺内,有墓碑铭“明国武林既白山陈广学元赟”“既白山人游息之处”,小墓碑刻“白翁道元信士”,那是陈元赟、源太郎元明父子墓。

名古屋东爱知县濑户市的定光寺,有尾张藩初代藩主德川义直的“源敬公庙”,它是有陈元赟参与设计的儒教式灵庙,而“烧香殿”地面铺设的陶板和围绕灵庙的围墙上嵌入的陶板则是陈元赟烧制的。 名古屋的1丁目名城公园旁有一处“元赟烧窑遗迹”。今日名古屋有一种和“元赟烧”同名的小点心,8字形,面粉制外裹豆面流传至今。

背景 编辑

陈元赟与日本早有渊源,前后有三次去过日本。1619年(明万历47年)就随着商旅东渡,当时33岁。并且先后在长崎江户名古屋等地寄宿。

明朝灭亡之后,故国遗臣辗转迁移南方,建立南明政权。由于南明政局一直不能稳定,各势力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直到郑成功出佐永历帝,从事反清。郑部反清据点狭小外,其军事力量亦难与清军抗衡,乃于1659年(清顺治16年),派遣专使陈元赟、朱舜水李梅溪三人与德川幕府商议借兵抗清,之后因无法达成任务而留于日本,陈元赟虽终在日本定居,但是并未归化日本,一直以中国人自命。

武术的传入 编辑

陈元赟至日本后,寄宿于江户西久保的国昌寺。由于在日本借兵一事不成,随后就在日本定居,并且发扬中华文化。陈元赟居于国昌寺期间,遇当地浪人挑衅,随后陈元赟以武术击退浪人一幕被当时寺中三位武士看见,他们即日后的“陈门三浪士”:福野正胜右卫门三浦义辰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这三位武士对陈元赟武艺相当折服,拜于门下学习武术。

传承 编辑

陈元赟传授“大明擒人之术”[2]给福野正胜右卫门、三浦义辰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人,并且这些武术也与日本原有的武术相结合,丰富日本柔术的内容。

柔术分流:

福野正胜创立福野流(良移心当流)柔术;福野正胜传寺田平左卫门,寺田平创立“起倒流”。
三浦义辰创立三浦流柔术。
矶贝次郎创立矶贝流柔术。

学术 编辑

陈元赟受到晚明三袁影响,传承中国公安派文学。

著作 编辑

  • 《虎林诗人集》
  • 《既白山人集》
  • 《升庵诗话》
  • 《老子经通考》
  • 《元元唱和集》
  • 《陈元赟书牍》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关于陈元赟祖籍说法目前还有其祖先为四川青神人士说,因此祖籍一说仍须考证。
  2. ^ 据说是擒拿术与摔跤方面的武艺,另有称呼“大明逮捕术”。
  • 小松原涛 著 ‘陈元赟の研究’(雄山阁、1962年(昭和37年)8月)日本语。
  • 衷尔钜 辑注 ‘陈元赟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简体字中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