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贇(1587年—1671年),本名,字義都,又字士升,號芝山升庵,另號虎魄道人瀛壺逸史菊秀軒羲都甫既白山人玄香齋逸叟等。生於浙江杭州餘杭(在今浙江杭州),祖籍河南禹州[1]。明末學者、武術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相當的貢獻,與朱舜水日本皆享有一定聲望。

生平 編輯

陳元贇自幼學書文。乃通曉武術、書法、繪畫、詩詞、建築、醫術、制陶技術。

陳元贇的事蹟在香港1999年出版的《東方格鬥術大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的簡體版改名為《東方格鬥文化》)詳述,書中內容主要根據中日史料考證,其中第四章「柔術史探討」專門考證陳元贇在日傳授武藝的史實,第一節題目 秘傳少林武藝的日本禪師,第二節題目 離不開兵器的擒人之術,第三節題目 陳元贇拳法之奧秘,第四節題目 陳元贇拳法之道,第五節題目 盤根錯節的拳法與柔術,第六節題目 嘉納治五郎創新柔術。 東京三田四丁目的曹洞宗寺廟正山寺有 「 陳元贇先生之碑」,上有小字為「文武之德萬世傳」。 東京愛宕山有「起倒流」門人於1779年立有「起倒流拳灋之碑」, 碑文上有「拳法之有傳也,自投化人陳元贇而始。」 名古屋平和公園的建中寺內,有墓碑銘「明國武林既白山陳廣學元贇」「既白山人游息之處」,小墓碑刻「白翁道元信士」,那是陳元贇、源太郎元明父子墓。

名古屋東愛知縣瀨戶市的定光寺,有尾張藩初代藩主德川義直的「源敬公廟」,它是有陳元贇參與設計的儒教式靈廟,而「燒香殿」地面鋪設的陶板和圍繞靈廟的圍牆上嵌入的陶板則是陳元贇燒制的。 名古屋的1丁目名城公園旁有一處「元贇燒窯遺蹟」。今日名古屋有一種和「元贇燒」同名的小點心,8字形,麵粉制外裹豆面流傳至今。

背景 編輯

陳元贇與日本早有淵源,前後有三次去過日本。1619年(明萬曆47年)就隨着商旅東渡,當時33歲。並且先後在長崎江戶名古屋等地寄宿。

明朝滅亡之後,故國遺臣輾轉遷移南方,建立南明政權。由於南明政局一直不能穩定,各勢力間的關係也相當緊張。直到鄭成功出佐永曆帝,從事反清。鄭部反清據點狹小外,其軍事力量亦難與清軍抗衡,乃於1659年(清順治16年),派遣專使陳元贇、朱舜水李梅溪三人與德川幕府商議借兵抗清,之後因無法達成任務而留於日本,陳元贇雖終在日本定居,但是並未歸化日本,一直以中國人自命。

武術的傳入 編輯

陳元贇至日本後,寄宿於江戶西久保的國昌寺。由於在日本借兵一事不成,隨後就在日本定居,並且發揚中華文化。陳元贇居於國昌寺期間,遇當地浪人挑釁,隨後陳元贇以武術擊退浪人一幕被當時寺中三位武士看見,他們即日後的「陳門三浪士」:福野正勝右衛門三浦義辰右衛門磯貝次郎左衛門,這三位武士對陳元贇武藝相當折服,拜於門下學習武術。

傳承 編輯

陳元贇傳授「大明擒人之術」[2]給福野正勝右衛門、三浦義辰右衛門、磯貝次郎左衛門三人,並且這些武術也與日本原有的武術相結合,豐富日本柔術的內容。

柔術分流:

福野正勝創立福野流(良移心當流)柔術;福野正勝傳寺田平左衛門,寺田平創立「起倒流」。
三浦義辰創立三浦流柔術。
磯貝次郎創立磯貝流柔術。

學術 編輯

陳元贇受到晚明三袁影響,傳承中國公安派文學。

著作 編輯

  • 《虎林詩人集》
  • 《既白山人集》
  • 《升庵詩話》
  • 《老子經通考》
  • 《元元唱和集》
  • 《陳元贇書牘》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關於陳元贇祖籍說法目前還有其祖先為四川青神人士說,因此祖籍一說仍須考證。
  2. ^ 據說是擒拿術與摔跤方面的武藝,另有稱呼「大明逮捕術」。
  • 小松原濤 著 『陳元贇の研究』(雄山閣、1962年(昭和37年)8月)日本語。
  • 衷爾鉅 輯注 『陳元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簡體字中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