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弱水(1956年),台湾历史学家[1]出生于屏东。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受业于余英时[1]。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日本东京大学,并长期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 曾任中研院史语所副所长、台大共同教育中心副主任、台大文学院院长[3],现为台大历史系特聘教授、台大讲座教授。[4] 专长为中国中古史、中国思想史、比较思想史,中国中古史以唐史为主。[2]

作品 编辑

专书 编辑

  • 《論「成色分兩說」闡釋之流變》. 台北: 学生书局. 1978. 
  • Liu Tsung-yü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 773-819.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aperback edition, 2006.
  • 《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 台北: 联经. 2005. ISBN 9789570829051. 
  • 《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 台北: 允晨文化. 2007. ISBN 9789867178374. 
  •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63385492. 
  • 《柳宗元與唐代思想變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34391804. 
  • 《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 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6. ISBN 9789863501299. 
  •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 新北: 联经. 2020. ISBN 9789570856224. 
  • 《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新探索》. 新北: 联经. 2021. ISBN 9789570858945. 
  • 《人文与民主的省思》. 台北: 允晨. 2023. ISBN 9786269742592.

期刊及专书论文 编辑

  • 〈「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 《史学评论》. 1981, (3): 79-116。 
  • 刘, 岱; 黄, 俊杰 (编). 〈追求完美的夢:儒家政治思想的烏托邦性格〉. 《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 新北: 联经. 1982: 211–242. ISBN 9789570858945. 
  • "Empress Wu and Proto-feminist Sentiments in T'ang China." In Frederick Brandauer & Chun-chieh Huang, eds., Imperial Rulership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pp. 77-116.
  • 〈传统中国史研究与台湾史学的未来〉,《当代》,第111期(1996年7月),页104-113。收入康乐、彭明辉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页44-53。英译见"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History Study in Taiwa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 42, no. 4 (Summer 2009), pp. 52-62.
  • 〈一九四九年前的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大要〉,《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页103-118。另刊于《当代》,第133期(1998年9月),页18-29。
  • "Culture as Identity during the T’ang-Sung Transition: The Ch'ing-ho Ts'uis and Po-ling Ts'uis."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 9, parts 1-2 (1996; actual publication date: June 1998), pp. 103-138.
  • 〈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陈寅恪──历史解释及相关问题〉,《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页27-65。
  • 〈“中华思想共有圈”についてのいくつかの见方〉(小野泰教译),《中国:社会と文化》,第20号(2005年6月),页35-42。本文中文原稿〈关于“中华思想共有圈”的几点看法〉略经修订后刊登于《当代》,第232期(复刊第114期;2006年12月),页60-75。
  • 〈台大历史系与中国现代史学传统(1950-1970)〉,《台大历史学报》,第45期(2010年6月),页117-154。
  • 〈殷海光与1940、50年代的自由主义——殷海光历史位置的一个探讨〉,《思与言》,第60卷第3期(2022年9月),页10-61。
  • 〈人文学与人文教育——兼谈人文学与台湾高教的关系〉,《高等教育》,第17卷第2期(2022年12月),页35-64。
  • 〈公共人文学的理念及其基本面向〉,收入陈弱水主编,《公共人文学的反思与实践——以台湾为场域》(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23),页1-33。

参见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1.0 1.1 陳弱水:從夫子自道看余英時先生——《余英時談話錄》讀後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2022-03-04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中文(台湾)). 
  2. ^ 2.0 2.1 研究人員.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 (中文(台湾)). 
  3. ^ 本院歷任院長. liberal.ntu.edu.tw.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4. ^ 陳弱水 , 作者 思想坦克|Voicettank.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中文(台湾)).